[1] ROBERTS M. English for Modern Policing: Student’s Book[M]. London: British Council, 2006: 17. [2]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UCR: Uniform Crime Reporting Handbook[M].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 2004: 151. [3] 联合国. 世界人权宣言[EB/OL]. (1948-12-10) [2011-08-23]. http://www.un.org/zh/documents/udhr/. [4] 联合国.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联合国大会1966年12月16日通过) [J]. 真理的追求, 1999 (3): 28—33. [5]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Hate Crime Statistics, 2009[M].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November 2010. [6] 王文华. 美国反“仇恨犯罪”刑事法研究[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0 (1): 103—110. [7] 顾卫平. 美国仇恨犯罪论纲[J].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10): 53—56. [8] 雅各布, 波特. 仇恨犯罪——刑法与身份政治[M]. 王秀梅,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1. [9] GREEN D P, GLASER J, RICH A. 仇视犯罪[J]. 孙敬仪, 译. 科技英语学习, 2005 (10): 46—48. [10] 陈中绳. 《补编》小评[J]. 上海科技翻译, 2000 (2): 61. [11] 维基百科. 仇恨罪行[EB/OL].(2009-05-14)[2011-08-23].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B%87%E6%81%A8%E7%BD%AA%E8%A1%8C. [12] SOLOMON C. 消除工作场合的仇恨[J]. 李丽林, 译.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993(2): 22—24. [13] 李其荣. 歧视与平等:美国人平等观的悖论[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5 (3): 78—82. [14] 文雨. 美两少年被控种族仇恨罪[N]. 检察日报, 2003-11-18 (4). [15]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10年美国的人权记录[J]. 人权, 2011 (3): 2—11. [16] 马莉. 法律术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J]. 中国科技术语, 2010 (5): 33—36. [17] 周其焕. 外来语词汇吸纳方法探讨[J]. 科技术语研究, 2002 (3): 9-10. [18] 叶蜚声, 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198-199. [19] 金其斌. 汉语外来词语翻译中的仿译研究[J]. 中国科技术语, 2007 (2): 40—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