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冯天瑜 . 新语探源[M]. 北京:中华书局, 2004.
|
[2] |
赵爱, 王东海 . 近现代科技名词内部形式演变的“五性”[J]. 中国科技术语, 2013(1):16-20.
|
[3] |
张惠民 . 《海国图志》的对外关系用语和新词语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6: 31.
|
[4] |
张景华 . 创榛劈莽, 前驱先路——论《海国图志》中的地理术语译名[J].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18(4):70-78.
|
[5] |
李运富, 牛振 . 鸦片战争前后国名译词考察——以《海国图志》为例[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8(01):128-140.
|
[6] |
李宇明 . 谈术语本土化、规范化与国际化[J]. 中国科技术语, 2007(4):5-10.
|
[7] |
周有光 . 漫谈科技术语的民族化与国际化[J]. 中国科技术语, 2010(1):8-10.
|
[8] |
魏向清 . 国际化与民族化:人文社科术语建设中的翻译策略[J]. 南京社会科学, 2010(5):116-121.
|
[9] |
Hugh, Marry . The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Z]. London: Longman, 1834.
|
[10] |
魏源 . 海国图志[M]. 长沙:岳麓书社:1842/ 2011.
|
[11]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Z].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3.
|
[12] |
占勇 . 现代汉语词缀的再思考[J]. 温州大学学报, 2009(3):66-71.
|
[13] |
冯志伟 . 现代术语学引论[M]. 增订本.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
[14] |
邹振环 .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
[15] |
李圭 . 环游地球新录[M]. 长沙:岳麓书社, 1985.
|
[16] |
梁启超 . 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M]. 朱维铮, 校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5.
|
[17] |
慕维廉 . 地理[J]. 六合丛谈, 1857(3).
|
[18] |
矢津昌永, 吴启孙 . 世界地理学[M]. 东京:丸善株式会社, 1902.
|
[19] |
汪荣宝, 叶澜 . 新尔雅[M]. 上海: 文明书局, 19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