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探讨与争鸣 • 上一篇    下一篇

化学新词Agostic命名“元结”的背景及过程

张中岳*;段晓芳   

  1.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 出版日期:2004-03-15 发布日期:2004-03-15

On the Coinage of the Chinese Term for “Agostic”

Zhang Zhongyue, Duan Xiaofang   

  • Online:2004-03-15 Published:2004-03-15

摘要: 将于今年出版刊行的《高分子命名原则》附录词汇中,拟将近期颇多用于茂金属体系中的新词agostic及中文新解“元结”推荐列入。为此,除早于1997年已在高分子通报[1]中曾加报道外,现更以较规范的方式,对订正后的结果,在《科技术语研究》这本科技刊物中加以记述。
一、Agostic一词的来源
迄今为止,在中外词汇类工具书中尚未见到agostic及其中文的同义语,故在此稍加赘述!本词形成溯源可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发现:在一些有机金属化合物中,过渡金属与碳氢基团中氢原子间存在有较弱的相互作用,并以结构测试及试验考察等方式进行了相关的验证[2~5]。1983年,英国Green M.L.H.教授对有机金属化合物中C—H基团与过渡金属中心的这种共价相互作用的现象,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了用C—HM的方式来表示这种相互作用,其中半箭头是用以表示C—H基团给金属中心两个电子[6]。Green教授是美国化学会(ACS)奖的两次获得者,在1997年获奖贡献的介绍中[7],就把他对βC—H部分与Ti的这种直接相互作用,即agostic作用作为近年来有机金属化合物领域中的最新重要发现而予以肯定。人们进一步发现有这种相互作用的体系很多。对Ziegler-Natta催化剂烯烃聚合,茂金属催化烯烃聚合时的烯烃插入,β—H消除等反应都产生极大的影响[8]。所以该词一如某些金属有机化合物,归类属于有机化学,但在高分子化学领域中的影响尤为显著。
作为本现象的创意发现人,Green教授对此有更深理解,他没有按照一般科学现象或原理的命名通规,给一个直接的科学名称,而是饶有风趣,或者是书卷气十足地通过一位英国古典文学家Grittin J.教授的悉心协力,从古希腊大诗人荷马史诗中引出了一个叫做αγοστω即英文作agostic的专词来表述概括这种科学现象,其含义一定程度上是要以该词的古朴、纯真的意境来描述这种科学上的真实。这在英文中是首例。它不是一个含有具体科学定义的命名,而是由科学现象的发现者给予的命名。按照名从主人的惯例,agostic一词不胫而走,在许多专著中被应用,相当多数直接使用英文或是使用译音。这就是agostic一词的历史渊源。
二、将Agostic命名为“元结”的过程
对于中文,原本也可使用音译,但天缘凑巧,1997年我们在关注agostic一词时,接触到了与Green教授有过密切接触的英国对中国合作访问学者Evans D.G.博士。从中我们一方面了解到了上述的一段相当有趣的科学轶闻,同时当对方知道我们中有人还是我国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员时,友好而又书卷气地提出了一个倡议:Green教授原词出于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史诗,能否请中国学者将此词译得与原意一致但又古雅一些,例如从中国著名的唐诗中选词?这真是一件有相当分量的民间非正式学术交流,非做不可,不能回避。一方面Green教授作为原始名词创意人有权或有资格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另一方面则是要把一个最新的科学创新概念与文化不同而有典雅古朴共性要求的名家名词对应起来,难度也太大了。试想荷马何等人也,据传是生于公元前八九百年前的传奇式诗人,其诗是西方的名章。而唐诗虽是我国的诗之圣品,但要从中撷取与对方在科学含义等方面匹配相当的文词,谈何容易!这是国际学术交流间的一个友好的小插曲,我们理应合奏,于是贸然应命。
经过思考,我们从我国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李白的名句中各取一字,试定agostic的中文同义词作“元结”。其总体含义是“原来就存在的一种结合作用”,用以说明Green教授的这一重要发现是本质上存在的相互结合作用,隐约间与agostic有相合之义。
第一字“元”的具体的引述所据是取自李商隐《韩碑》中对韩愈文气的赞诵:“公之斯文若元气”。“元”字有本质的意思,在中国古辞书《说文解字》中解作:“元者始也”,又曰“元者,善之首也”。
第二字“结”,取自李白的《月下独酌》中“永结无情游”。“结”字在这里表述得很清楚就是结合,诗中有永远存在的结合的含义。
于是形成了“元结”一词。元结看作一个总类型词条,还可引出“元结体系”或“元结现象”衍生词。从中文同义语“元结”的科学含义、文学意识,二位诗人在中国古诗文坛中的地位,最终中文词的典雅科学性相结合的程度等方向衡量,与形成agostic一词的因素还是相称相当的,于是就定了下来。
这就是“元结”一词形成的过程。
三、元结一词形成后的认证过程
正是由于该词有上下前后这样多情节,应该在许多方面得到共识,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首先对这样一个新的科学名词在传播过程中要遵守学术界对创新名词“名从主人”的通规。国际上在拼音语系中都使用agostic一词,说明了这点。对于中文,我们在提出上述名词前,曾经慎重地向一些同行专家征集意见,其中包括北京化工研究院郑莹教授与北京化工大学王作新教授,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的北大丘坤元教授、高分子通报副主编北京化工大学焦书科教授、北京大学李福绵教授、长春应化所黄葆同教授、南京大学戴安邦教授(健在时)等。以征求意见的方式载于高分子通报。
浙江大学王立教授代表本人及有关学者,认为此词可以达意,还将其用作为研究生素质教育范例。
* 张中岳教授是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