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数智治理概念体系构建:要素、特征及关系
    徐明月, 安小米
    2024, 26 (3): 47-56.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3.006

    为厘清数智治理这一术语的核心概念及关系,文章对文献中10个“数智治理”的代表性定义进行解构和分析,构建了数智治理的概念体系。基于构建的数智治理概念体系,从概念要素、内涵特征及关系等方面对数智治理进行了阐释,并以社会技术系统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社会、技术以及社会与技术的交互视角对数智治理概念的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数智治理概念体系,凝聚数智治理共识,为数智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大语言模型时代的术语翻译
    冯志伟
    2024, 26 (3): 93-96.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3.011

    大语言模型为术语学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我国的术语学研究应当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在大语言模型时代,我们应当把术语的民族化和术语的国际化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我国术语学的发展。

    医学术语语言特征的定量研究
    万梅
    2024, 26 (4): 64-71.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8

    医学术语指称医学领域的专业概念,是汉语词汇系统的组成部分,其语言特征包括组成部分、结构形式都符合汉语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表现出特有的性质。运用定量研究方法,以语料库医学术语为研究对象,对医学术语的用字、词类、音节数量、结构类型等进行详细考查,可以了解这类特殊用语的命名理据和构造规律,为医学术语的规范化提供本体依据。

    中医核心术语翻译的三维模型建构——以《黄帝内经·素问》中的“气”为例
    侯跃辉
    2024, 26 (3): 22-30.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3.003

    中医核心术语是中医理论精髓的系统节点,但现有翻译研究忽略了其多面性以及方法论的充分性。本项研究旨在为中医跨语言知识转移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框架。以积聚中医核心术语的《黄帝内经·素问》中的“气”为例,其范畴性、谱系性、能产性、关联性、二象性、语境性的概念特性使得传统术语学理论不足以支持其完成跨语转换。文章借鉴交际术语学的理论视角,从认知(古今坐标轴、中西坐标轴)、语符(译形、译音、译义、兼译)和交际(聚合性语境、组合性语境)三个维度对“气”的现有翻译实践进行描述和解释。基于此,在兼顾不同维度翻译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中医核心术语的翻译策略及方法,由此建构了中医核心术语翻译的认知、语符、交际三维模型。

    数字人文视域下国内科技典籍英译研究回顾与展望(2000—2023)——以VOS Viewer、CiteSpace、Voyant Tools和Python为工具
    刘雨蓉, 郑玉荣
    2024, 26 (3): 74-83.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3.009

    科技典籍是传播中国科技成果和文化的重要途径,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把握国内科技典籍英译研究的特点,客观反映该领域各个学者和发文机构的影响力,文章以VOS Viewer、CiteSpace、Voyant Tools和Python为可视化分析工具,绘制知识图谱,基于发文主体、主题、热点、趋势和典籍分布,对2000—2023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国内科技典籍英译研究可分为萌芽期、快速增长期和稳定增长期三个阶段;发文最多的作者为张焱,引领机构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黄帝内经》《茶经》、翻译策略和译介等主题;医学类典籍和农学类典籍研究数量最多,仍有67%的英译典籍未受到学者关注。要进一步推动科技典籍英译研究向前发展,应拓展研究和理论视野,聚焦多元文本,充分整合类型典籍,加强合作研究,并强调方法创新的重要性。

    语料库驱动的通用汉语学术词表构建
    高松, 钱隆, 丁芊
    2024, 26 (3): 84-92.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3.010

    学术词表开发是学术汉语研究的重要课题。该研究基于1450篇学术期刊论文构建了汉语学术语料库,借鉴英语学术词表AWL和AVL的创建方法,开发了一个包含1368个词型的通用汉语学术词表,并对该词表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通用汉语学术词表覆盖了汉语学术语料库25.88%的文本,覆盖水平较高;词表在BCC和LCMC语料库的学术、科技子库的覆盖率分别为18.85%和23.86%,在文学库和微博库的覆盖率低于3%,这一差异表明词表中的学术词汇具有一定代表性;词表对汉语学术语料库各子库的覆盖率均超过17%,能较好地服务于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汉语教学和学习。词表展示了汉语学术词汇学习目标,为学术词汇教学、学习以及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编写提供了参考。

    港澳台与内地(大陆)科技术语差异分析及规范化传播应用对策研究
    张仰森, 黄改娟, 彭爽, 杜振雷
    2024, 26 (4): 3-8.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港澳台地区与内地(大陆)的交往增多,港澳台相关人士将他们的用语习惯带入内地(大陆),部分领域出现了同一个概念用不同术语表达的现象,影响到了人们的相互理解和交流,长此以往,会对内地(大陆)的语言安全造成较大影响。文章拟从国家语言安全的角度,对近年来港澳台与内地(大陆)科技术语的差异性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探索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并从源头对中国科技术语传播及应用策略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术语规范化建议。同时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科技术语在内地(大陆)规范化应用的方法与路径,以保证人们交流中的相互理解,促进各领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认知术语学视角下中药材命名研究——以《海药本草》为例
    蒋向勇, 卢小玲
    2024, 26 (3): 3-12.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3.001

    为揭示中药材命名背后的认知机制,促进其翻译的规范化,通过对《海药本草》收录的131种药材命名方式进行分类和量化统计,发现其中86种药材主要基于入药部位、形状、音译、传说、功效、生长环境、生长特性、颜色、产地等单一特征命名,另45种药材则整合“音译+气味”“产地+气味”“形状+气味”等两个或多个特征命名。文章认为药材无论是基于单一特征命名还是整合多个特征命名,都是用突显、易辨认、易感知的部分特征来代替整体,反映了概念转喻在药材命名中的重要作用。当单个特征不足以界定药材时,人们会无意识地整合多个特征来命名,体现出概念整合在中药材命名中的普遍性。此外,人们往往借助所熟知的事物与药材在形状或功效上的相似性来命名,体现了概念隐喻在中草药命名中的作用。入药部位、形状、药效、气味、产地等与药材的功效和辨认密不可分,因此会被突显出来用以命名。《海药本草》以收录海外药为主,在命名中直接音译最为省力,这使得音译命名方式占据比例也较高。

    孔子之“仁”的术语学阐释及其术语体系构建
    孙寰
    2024, 26 (3): 38-46.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3.005

    学科理论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可以从学科术语体系的构建中体现出来。对于学科而言,术语体系构建对学科知识结构与知识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术语体系反映学科理论发展的现状,是学科发展的源动力。本文基于术语学基本理论,拟从孔子仁学术语结构分析、仁学术语集的形成与发展、仁学术语体系的构建三个方面探讨孔子仁学知识体系相关问题,以利于孔子仁学思想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同时为其他领域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整理提供参考。

    香港与内地教育领域常用术语异同分析——基于对《香港教育5000常用词语粤普英对照手册》的考察
    张文颖, 刘锐
    2024, 26 (4): 9-17.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2

    香港和内地教育领域的交流日益深化,教育术语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为了系统探讨香港和内地常用教育术语的共性和差异,文章对《香港教育5000常用词语粤普英对照手册》进行了定量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从词形上看,常用教育术语共性大于差异;而从术语的具体内涵来看,存在较大差异,且成因复杂,涉及教育制度的差异、术语翻译的差异、命名理据的差异、语码差异等。文章认为可以充分借鉴海峡两岸术语的对照经验,同时结合香港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推进香港和内地教育术语的研究和规范,为两地教育事业的进一步交流搭建术语桥梁。

    海峡两岸数字人文领域重要术语的对比分析及其差异研究
    王逍晴, 淳靖
    2024, 26 (4): 56-63.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7

    数字人文领域的术语互通是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重要桥梁。文章以期刊论文作为术语收集的数据源,构建起海峡两岸数字人文术语对照表。根据两岸术语表达的差异情况对术语进行分类,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历史习惯、内涵界定、翻译习惯及文字表达习惯不同四个方面。研究形成的术语表可以作为数字人文术语库的建设基础,旨在深化数字人文理论研究,为建设数字人文学术共同体提供助力。

    香港地名中通名的隐喻和转喻:命名认知规律探究
    谢毓, 揭春雨
    2024, 26 (4): 18-25.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3

    目前学界对于地名中的隐喻和转喻在地理命名中的角色和作用尚需给予更多重视。该研究基于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的概念映射理论,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香港地名中通名的隐喻和转喻进行研究,揭示两者在香港地名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及应用规律,归纳出两大命名倾向,即人文地理类通名转喻命名法和自然类通名隐喻命名法。前者以地理环境作为概念映射的源域,通过转喻利用事物的临近性为人文地理实体命名,后者则以人体、地理环境为源域,通过隐喻利用事物特征的相似性为自然地理实体命名。该研究的结果不仅深化了在认知语言学和术语学上对地理通名的理解,还扩展了概念映射理论的应用范围,为命名和术语生成研究增添新的维度。

    台湾术语建设及术语相关研究管窥
    杨志霞, 曾泰元
    2024, 26 (4): 35-45.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5

    随着大陆和台湾地区交流的日益密切和频繁,加强两岸术语研究工作的交流与互鉴变得尤为重要。文章对台湾地区术语建设的管理结构、历时发展、已有成果,两岸共同编纂术语工具书的合作成果,“乐词网”术语搜索及资源在线平台,两岸共同建设的“中华语文知识库”及其他语料库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全面梳理。对台湾地区在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与术语相关的研究进行了主题抽样分析,借助文献计量学工具VOSviewer进行了可视化呈现。揭示了台湾学者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术语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热点议题。以期为众多两岸术语研究者、语言爱好者提供研究与学习的素材和途径,助力两岸学者的沟通与合作,并确定未来协作努力的方向,也为两岸的术语建设、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支撑。

    军语在军事科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杨鲁
    2024, 26 (4): 93-96.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11

    军语具有传递军事信息、展示科研发展、达成科学认知等功能,是军事科学研究问题的逻辑起点,军事科学研究提炼的思想精华,军事科学研究形成的“权利”“权力”,军事科学研究成果的优质品牌。军语在军事科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研究军语的上述学术价值,对于加强军事基础理论研究,为促进军事科学创新发展、加快提高打赢能力做出军语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素问》汉法双语平行术语库的构建路径与方法
    田知灵, 许明
    2024, 26 (3): 31-37.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3.004

    国家对于术语标准化的推动以及文化传播的需求促进了中医术语的翻译与研究,中医术语库的建设也因此走向快车道。但是基于古汉语的汉英、汉法等多语言术语库的建设尚不足,需要在不断摸索中逐渐完善。文章以《黄帝内经·素问》汉法双语语料为研究基础,重点探索借助术语自动提取工具构建双语平行术语库的路径与方法。依托memoQ及TBX术语管理系统设计了两种术语提取方案,探究了提取古汉语—法语双语平行术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深入分析了由此构建的汉法平行术语库的术语特征和翻译方法,以期为双语术语库的建设提供新的借鉴与思路。

    聚焦术语的专业话语分析——以“一带一路”话语为例
    彭懿, 杜莉娜, 张雪莹
    2024, 26 (4): 80-92.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10

    专业话语分析,作为术语认知话语分析理论的改进,由之前的术语视角明确拓展至专业学科视角,主要包括话语的专业辨识、话语的专业解读和话语的综合分析三个步骤,旨在聚焦于术语的专业视域鉴察和话语理解,促进大众对话语中专业内容及其使用的理解等。文章以“一带一路”话语为例,开展专业话语分析,在建立相关话语语料库与术语表之后,分析其中代表性术语“一带一路”的认知语义与语法,综合术语和话语中的其他语言表征以及专业学科视角的三原则评估话语。研究发现:术语“一带一路”的核心认知机制为概念转喻,涉及结构省缩等构式化过程;与该术语相关的普通话语语境,基于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构建起专业框架与普通框架之间的联系;话语真实性与积极性的提升方式包括引用权威专家言论,兼用高值与低值情态词,少用人称主语和模糊性词汇等。

    航空术语中概念隐喻的系统性
    刘成盼, 刘东亮
    2024, 26 (3): 57-64.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3.007

    在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审视,航空语境中富含的隐喻式术语是认知思维在语言层面的呈现。这类术语背后既有隐喻映射之中的内部系统性,亦有映射之间的外部系统性。基于内部系统性,源域部分形态或特性的认知拓扑结构在术语所指物上予以保留;但因双域的异质性,凸显的同时亦伴随着隐藏。基于外部系统性,隐喻式航空术语之间具有层级关系,可以实现从类属隐喻到创新性术语的衍生。必要情况下,隐喻的系统性得以延伸和突破。

    两岸术语求同化异路径初探
    郑泽芝
    2024, 26 (4): 46-55.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6

    语言文字的统一是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标志。术语是各领域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核心和灵魂。现有研究发现,两岸多个领域的术语差异高达30%以上。从语言学角度看,同实同形术语包含两岸共同的语言表述规律性,“同实异形”的差异术语存在共性规律和微观可协调性;从术语使用现状看,异形术语有两岸融合的情形。学界已建设了大量的术语对照资源,据此本研究提出两岸术语研究应以“求同化异”为理念。本着同中求规律、异中找共性的研究思路,文章以社科领域两岸对照术语为研究基础,以英语对照术语含system的一组术语为例,对两岸同实同形、同实异形术语进行了分类研究,归纳了两岸同实同形术语的共同表述规律,分析了同实异形术语的差异类型和共性特征,讨论了相应的协调策略,期待为之后的术语生成、翻译提供参照,从而服务于两岸统一大业。

    在线术语库评价标准研究
    梁潇
    2024, 26 (3): 65-73.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3.008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人们需要对在线术语库的质量进行评价。本项研究旨在对各类在线术语库进行归类,继而对术语库的质量进行评价,从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文章研究了在当前在线术语库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如何客观有效地评价术语库和建立评价标准体系。采用文献法与分类法,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术语库方面的文献,对一些术语库实例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分类法能够对术语库进行归类、描述与评价,帮助分辨与确认不同类型的术语库资源,促进专业领域的交流。

    教育术语的失范与规范问题研究
    何高琴, 粟明玥, 孙玉凤
    2025, 27 (1): 149-152.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22

    为给教育术语失范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文章对文献中教育术语的代表性定义进行解构分析,构建了教育术语的概念体系。基于构建的教育术语概念体系,从失范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问题提出了几点教育术语规范策略。教育术语失范问题表现为教育术语概念外化、教育术语表达不准、教育术语理解泛化等,应当全面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