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医学术语语言特征的定量研究
    万梅
    2024, 26 (4): 64-71.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8

    医学术语指称医学领域的专业概念,是汉语词汇系统的组成部分,其语言特征包括组成部分、结构形式都符合汉语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表现出特有的性质。运用定量研究方法,以语料库医学术语为研究对象,对医学术语的用字、词类、音节数量、结构类型等进行详细考查,可以了解这类特殊用语的命名理据和构造规律,为医学术语的规范化提供本体依据。

    交际术语学视角下《山海经》山名英译策略研究
    龚滢滢, 王静
    2025, 27 (2): 100-104.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2.013

    《山海经》是一部集上古时期多领域知识于一体的典籍,其中的山名具有概念系统性、语义多样性和文化内涵丰富性。为提高《山海经》山名的英译质量,该研究采用交际术语学理论,以安妮·比勒尔译本为研究对象,提出概念关联、语义判断、文化补偿的英译策略,以期为典籍术语的英译提供借鉴,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两岸术语求同化异路径初探
    郑泽芝
    2024, 26 (4): 46-55.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6

    语言文字的统一是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标志。术语是各领域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核心和灵魂。现有研究发现,两岸多个领域的术语差异高达30%以上。从语言学角度看,同实同形术语包含两岸共同的语言表述规律性,“同实异形”的差异术语存在共性规律和微观可协调性;从术语使用现状看,异形术语有两岸融合的情形。学界已建设了大量的术语对照资源,据此本研究提出两岸术语研究应以“求同化异”为理念。本着同中求规律、异中找共性的研究思路,文章以社科领域两岸对照术语为研究基础,以英语对照术语含system的一组术语为例,对两岸同实同形、同实异形术语进行了分类研究,归纳了两岸同实同形术语的共同表述规律,分析了同实异形术语的差异类型和共性特征,讨论了相应的协调策略,期待为之后的术语生成、翻译提供参照,从而服务于两岸统一大业。

    海峡两岸数字人文领域重要术语的对比分析及其差异研究
    王逍晴, 淳靖
    2024, 26 (4): 56-63.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7

    数字人文领域的术语互通是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重要桥梁。文章以期刊论文作为术语收集的数据源,构建起海峡两岸数字人文术语对照表。根据两岸术语表达的差异情况对术语进行分类,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历史习惯、内涵界定、翻译习惯及文字表达习惯不同四个方面。研究形成的术语表可以作为数字人文术语库的建设基础,旨在深化数字人文理论研究,为建设数字人文学术共同体提供助力。

    香港与内地教育领域常用术语异同分析——基于对《香港教育5000常用词语粤普英对照手册》的考察
    张文颖, 刘锐
    2024, 26 (4): 9-17.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2

    香港和内地教育领域的交流日益深化,教育术语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为了系统探讨香港和内地常用教育术语的共性和差异,文章对《香港教育5000常用词语粤普英对照手册》进行了定量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从词形上看,常用教育术语共性大于差异;而从术语的具体内涵来看,存在较大差异,且成因复杂,涉及教育制度的差异、术语翻译的差异、命名理据的差异、语码差异等。文章认为可以充分借鉴海峡两岸术语的对照经验,同时结合香港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推进香港和内地教育术语的研究和规范,为两地教育事业的进一步交流搭建术语桥梁。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企业术语提取实践
    高志军, 季陈, 刘可
    2025, 27 (4): 136-141.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4.031

    文章以小米公司术语为例,探讨了大语言模型在企业术语提取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分析了现有大模型在提取企业术语方面的能力,并结合提示词优化、微调模型等方法尝试增强其对企业术语的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设计合适的提示词能够提高企业术语提取的准确率,微调大模型也能够显著提升术语提取的准确性,为术语提取任务提供了实践经验。研究也为大模型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教育术语的失范与规范问题研究
    何高琴, 粟明玥, 孙玉凤
    2025, 27 (1): 149-152.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22

    为给教育术语失范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文章对文献中教育术语的代表性定义进行解构分析,构建了教育术语的概念体系。基于构建的教育术语概念体系,从失范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问题提出了几点教育术语规范策略。教育术语失范问题表现为教育术语概念外化、教育术语表达不准、教育术语理解泛化等,应当全面规范。

    中国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术语英译标准化原则与策略
    王茜
    2025, 27 (1): 39-42.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06

    中国文物保护历史悠久,文物保护修复术语含义深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色。文章梳理了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术语的基本内容与来源,针对术语特点,结合术语工作原则,总结出英译标准化原则,归纳其英译策略,有助于加强文物保护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彰显国际交流中的中国特色。

    “振动”和“震动”辨析
    刘婷婷
    2025, 27 (3): 107-111.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3.018

    文章深入辨析了“振动”与“震动”在语义、语用及翻译层面的差异。首先,剖析了“振”与“震”的基本语义,前者所使用的语境多与人为活动相关,后者所使用的语境多与自然界的活动相关。其次,探讨了“振动”与“震动”的区别,指出“振动”和“震动”主要有两个辨析点:一是运动性质,二是运动主体。再次,分析了“振动”和“震动”与英文术语“vibration、oscillation”和“shaking、motion”的对应关系和对应的合理性。在以上辨析的基础上,考察了“术语在线”平台上“振动”相关的339个术语和“震动”相关的31个术语的使用情况,提出针对个别术语的调整意见。

    国内外术语研究主题分析
    章锦雯, 林晨熙, 陈好, 陈一诺, 那日松
    2025, 27 (1): 111-119.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17

    文章为探讨国内外术语研究的差异性,基于知网(854篇)和Terminology期刊(216篇)论文数据,利用CiteSpace工具从关键词角度对比分析了近20年国内外术语研究的主题。研究发现国内更加注重术语翻译研究,国外则更关注术语抽取相关的研究。基于以上的差异性,又利用语料库分析工具Antconc对论文摘要中“术语翻译”和“术语自动抽取”进行了检索和搭配词分析,进一步对中外术语研究的差异性进行了深入、细微的探究。该项研究丰富了术语研究主题相关探讨和国内外术语研究的对比分析。

    就《学术论文编写规则》中“量和单位”的几个条款答同人问
    陈浩元
    2025, 27 (1): 13-19.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02

    2022年12月30日发布的GB/T 7713.2—2022《学术论文编写规则》,以要求型、推荐型、允许型等条款对学术论文中使用的“量和单位”做出了清晰的规定。在标准实施过程中,一部分同人对其中的几个条款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标准化的量名称?为什么不应使用“单位+数”构成的量名称?把量名称的斜体英文缩写作为量符号、将西方国家表示数量份额的缩写作为单位符号使用正确吗?为什么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什么是二进制倍数词头?为什么允许单位相同的一组量值只写最末一个量值的单位?等等。为便于大家准确理解条款的含义、正确执行标准,作者作为GB/T 7713.2主要起草人之一,针对这些问题做简要解答。

    基于CiteSpace的“一带一路”研究国外热点与现状分析
    周杰, 孙海燕, 戴逸凡
    2025, 27 (1): 120-127.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18

    文章通过梳理和总结学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成果,明确当前的研究热点和空白,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采用文献计量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的研究前沿、方向、热点及热点演变趋势,并对“一带一路”涉及学科、发文作者所属国家等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相关文献总量呈波动增长趋势,具有多学科交叉特征。在“一带一路”领域,短期内“networks”将持续作为研究热点,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inclusive development和current trend四类集群有望持续性出现热点话题或新兴细分领域。

    基于语料库的数学教材术语类型分布与使用分析
    周璐
    2024, 26 (4): 72-79.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9

    术语是学科知识概念的承载和学科系统知识的关键词凝集,在学科范式语言中占据着核心位置。文章基于相关数学教材语料库的构建,从动态角度深入考察当下数学教材中术语的使用实态,揭示了其典型性与非典型性,归纳了术语应用中存在的共通性问题,从而为研制更为规范化的数学教材术语表提供有效路径,并对数学教材及相关学习材料的术语使用提出针对性的规范化策略。依托该研究,文章还指出规范术语库的审定也应以动态流通型术语实态语料为基础,必要时可参考专用领域术语库的收录情况。

    中西传统农业术语比较与学理解析
    张瑞娥, 陈德用
    2025, 27 (1): 3-12.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01

    文章旨在对中西传统农业术语进行比较和相关学理分析。采用描述和阐释相结合的研究路径,运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术语观对中西传统农业术语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由于中西传统农业在农事活动和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客观共性,同时由于中西农业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得中西传统农业术语之间有一定相似性,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文章从术语本体、概念释解、质性表征等维度对二者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还原历史语境,对相关差异出现的原因进行解释性探讨,并总结其对当下的启示意义。

    老子哲学与“道元”:人工智能token的语义与应用探索
    张中鸿, 张庆瑞
    2025, 27 (1): 57-63.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10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is rooted in the “token”(道元), an ideographic unit that replaces consciousness in representing all things, embodying both abstract and concrete meanings. Tokens are central to AI algorithms, enabling the processing of text, images, video, and audio. Their generation and inference mirror Laozi’s principle: “Tao generates One, One generates Two, Two generates Three, Three generates all things.” Large language models use L’écart (间距) to deconstruct tokens into bits, learning from vast data sets to generate new tokens with evolving meanings. By incorporating probabilistic recombination, AI achieves unpredictability and uniqueness, akin to human behavior. Drawing on Laozi’s philosophy and the diversity of Chinese characters, AI can develop a more holistic and innovative framework.

    数学术语体系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姜雪, 黄丽萍
    2025, 27 (1): 157-160.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24

    论文重点聚焦数学术语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与影响因素。调查内容覆盖了从古代传统数学术语的形成、以直观日常用语为主体的术语到近现代外来数学术语的引入以及与传统术语的融合过程。主要采用了文献综述、历史资料分析的方法,系统梳理了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数学史著作的相关文献,用以追溯数学术语体系形成的历史沿革。针对重要数学著述中术语的使用情况,整理出术语变迁的时序脉络。力求深入探析中国数学术语演变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内在逻辑。

    基于依存句法分析的术语提取方法与传统方法的实证对比
    郝韵涵, 李华东, 王朝莹, 张嘉
    2025, 27 (1): 102-110.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16

    文章讨论了基于依存句法分析的术语提取方法,以英文海事文本为语料,对比了该方法与传统的n元模式和基于主题性的提取方法的提取效果,以探索可供非专业术语提取者利用的综合效果最佳的术语提取方法或方法组合。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术语提取方法可互为补充,基于依存句法分析的术语提取效果最佳。对于非专业术语提取者而言,基于依存句法与基于主题性的术语抽取方法相结合,能在术语提取的效率、范围和准确性三者间取得最佳平衡。

    大语言模型背景下的术语翻译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朱玉彬, 王梓
    2025, 27 (3): 12-20.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3.002

    文章在梳理术语翻译研究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大语言模型为术语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术语的专业性特征,当前术语翻译研究多集中在学科术语翻译的实践研究,缺乏对术语体系构建及术语翻译理论层面的宏观系统考察。大语言模型优化了多语种术语翻译、管理和检索,推动了术语体系及术语翻译理论的深入发展,为术语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未来术语翻译研究应充分借助大语言模型,将术语翻译与其他学科理论研究充分结合,围绕术语翻译这一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重要特征,推动术语翻译研究的本体转向。

    对比术语学视域下俄汉天文学术语的方位隐喻
    焦海艳
    2025, 27 (1): 69-74.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12

    俄汉天文学术语中许多抽象概念都需要借助方位隐喻才能生成新概念,形成新术语。方位隐喻尤其是以“上、下”源域为代表的隐喻,在其基本空间意义的基础上已经逐渐衍生出了具有其他意义的隐喻概念,如状态意义、社会地位意义、时间意义、范围意义等。因此,文章以俄汉天文学术语中方位隐喻“上、下”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种语言间方位隐喻的异同,并尝试剖析其背后原因。

    西医学术语汉译史研究的三个面相
    缪蓬
    2025, 27 (1): 51-56.   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09

    目前学界对近代“西医东渐”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是西医学术语究竟通过何种形式在汉语医学场域完成了翻译定名和概念阐释等过程。文章旨在揭示西医学术语汉译史研究的复杂性与跨学科性,通过将既存研究所显示的词典史、词汇史和概念史等研究路径相融合,探索用于追溯并再现西医学术语汉译过程的新方法。文章指出,西医学术语汉译史涉及术语翻译、概念阐释和知识建构等过程,因而其研究具有词汇、概念及知识的三重面相,三者同构共生、互补互融。在研究中对三者加以有机整合,有助于勾勒西医学术语汉译史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