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溯源 • 上一篇    

来龙去脉说几何

李新乐   

  1.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 100043
  • 出版日期:2003-12-15 发布日期:2003-12-15

Etymology of“几何(jihe,the Modern Chinese Equivalent for Geometry)”

Li Xinyue   

  • Online:2003-12-15 Published:2003-12-15

摘要: 喜欢诗词的人,对《诗经·巧言》一诗并不陌生,其中有“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之句;《左传》一书也有“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的句子;至于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更为大家所熟悉。显然,上述诸书中的“几何”应解释为“多少”或“若干”。在汉语语汇中,“几何”除上述解释外,还有另一种解释,即:研究物体形状、大小与位置间相互关系的数学,称为几何学,简称几何。
谈到几何,不能不提及欧几里得。欧几里得(公元前330~前275)是古希腊数学家,他在公元前300年编写的《几何原本》,至今仍被视为学习几何的标准课本,难怪人们称其为几何之父。他生于雅典,接受了希腊古典数学及各种科学文化,而立之年便成为著名的学者。应当时埃及国王的邀请,他客居亚历山大城,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研究。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先提出定义、公理、公设的独特方式,然后由简到繁地证明了一系列定理,讨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终于完成了《几何原本》这部巨著。
《几何原本》问世后,一直是手抄本在世上流传,直至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才印刷发行,也一度传入中国,但时间不长就失传了。它重新在中国流行,并流传至今,则与利玛窦、徐光启有关。
利玛窦,原名玛太奥·利奇,意大利人,生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青年时代的利玛窦,认真攻读法学、哲学、文学,尤其喜爱物理、天文、数学,造诣颇深。万历九年(1581年),利玛窦奉耶稣会的派遣,远涉重洋,来到中国。他先在广东肇庆传教,在华南、华东居住了20年。为便于和中国人交往,他根据自己意大利文名字的发音,取名利玛窦,还仿照中国人取名号的方法,号泰西。他说华语,穿中国服装,会客时打躬作揖,俨然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刻苦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成为卓尔不群的汉学家。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二月,利玛窦进入北京紫禁城,向万历皇帝进献耶稣像、万国图、自鸣钟、铁丝琴等礼品。万历皇帝对这些礼品很感兴趣,特意站起来观看,连声赞叹,还把自鸣钟放在御几上,还让内臣学习铁丝琴的演奏方法。万历皇帝欲赐利玛窦官职,利玛窦固辞不受爵禄。万历皇帝不解:不为高官厚禄,所为何来?利玛窦答道:只为在京传教。万历皇帝下旨,赐宅宣武门内,准其传教。利玛窦在住宅旁建了座天主教堂,这便是北京第一座天主教堂,又称南堂,至今犹存。
利玛窦在京定居后,常与朝中士大夫交往,曾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的叶向高、著名文学家李贽、李日华等人,与利玛窦过从甚密。和利玛窦交往最多的是科技方面的学者,官至太仆寺少卿的李之藻,向利玛窦学习了天文、地理、数学方面的知识,两人合作了《同文指算》等多部数学著作。不过,与利玛窦交往最深的莫过于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官至东阁大学士的徐光启。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一个商人兼小地主的家庭。他出生以后,家境已经衰落,靠教书为生。在此期间,他曾七次应试,终于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在翰林院任职。早在徐光启进京赶考路过南京时,他就听过利玛窦讲课,当他听说利玛窦在京居住时,便专程拜访。故友重逢,分外亲切。公余之暇,徐光启经常与利玛窦促膝谈心,切磋学问,广泛交流各方科学知识。
两人谈论最多的,是欧几里得的数学著作。原来,利玛窦早就想把欧几里得的著作译成古汉文,但因拉丁文译成古汉文,语言距离很大,加之许多专业术语,“了然于口,尚可勉图”,但要“肆笔为文,便觉艰涩”。利玛窦多么希望找这方面的知音啊!徐光启也认为应该把欧几里得的数学著作介绍过来,这对中国的科学事业会大有益处。于是,徐光启提出,由利玛窦口述,自己笔译,两人一拍即合。
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秋至翌年五月,徐光启来往于自己在京的住宅与南堂之间,争分夺秒,伏案工作。徐光启的勤奋,深深地打动了利玛窦,他感叹道:“先生勤,余不敢承以怠”。徐光启参照中国古代数学知识,尽量选用准确、简洁的文字,记录利玛窦的口述,将其译成汉语。一次,利玛窦指着图上的两条平行直线,问徐光启:“你看,这两条直线是同一走向的,永不相交,给它译个什么中国名字好呢?”徐光启以手拭额,想了一会儿,说:“就叫平行线吧!”利玛窦说:“好!你再看这三个三角形,一个是两边垂直,一个是角大而广,一个是角小而狭,译什么名字更确切?”徐光启凝思良久,说:“直角、钝角、锐角。”利玛窦钦佩之至,信服地点点头。这样,几何学上的许多术语,如平面、直径、外切、对角线等等,都由徐光启译定下来。前六卷译出后,三易其稿,为了让人们早日看到这本书,同时也为了看看实用效果,他们决定将前六卷先行付印。考虑到这本书讲的是关于数量和图形的基础知识,徐光启就把书名译为《几何原本》。
正当两人合作的《几何原本》即将问世之时,徐光启之父突然去世,他回上海居丧三年,此事便搁置下来。此书的后九卷是由清代数学家李善兰(1811~1882)和英国人伟烈亚力(1815~1887)合作完成的。《几何原本》逻辑性强,推理准确,弥补了中国算术书中道理讲不清的弊病。此书的出版,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颇深,从明至清,一再刻印出版。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梁启超,称此书“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书中“平行线”、“直角”、“锐角”、“钝角”等名词,沿用至今。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四月,利玛窦逝于北京。有的大臣上书,谓利玛窦远道而来,著述颇丰,对中国科学技术有突出贡献,建议赐葬。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来华的外国人,并无赐葬的先例。对后一种意见,大学士叶向高回答道:“自古来宾,其道德、学问,哪一个比得上利子?别的不用说,单就《几何原本》一书,就有资格赐葬。”叶向高所说“利子”,是对利玛窦的尊称。万历皇帝据群臣请求,“诏以陪臣礼葬阜成门外二里,嘉兴观之右”,即今车公庄大街路南6号院,市委党校所在地。
今之利玛窦墓碑,并非万历年间原物,系后来补立的。碑首采用中国传统的双龙浮雕手法,花纹中心刻有代表天主教会的“十”字徽记。碑身用中文和拉丁文分别镌刻碑文,中文写着“耶稣会士利公之墓”八个大字。史无前例的“文革”期间,利玛窦墓遭到破坏,现经整修,基本上恢复了旧观。
徐光启墓在“文革”中同样遭到破坏。1983年11月,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为纪念徐光启逝世350周年,于上海市徐汇区光启公园重建徐光启墓。进入墓地,首先是一座卧碑,上面刻着国务院于1988年1月13日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光启墓”字样。墓地正中为徐光启塑像,其北为墓碑,上有“徐光启墓”四个大字,为苏步青题。再北为徐光启墓,墓地东西长度约20米,南北长度约5米。墓侧修建碑廊,镌刻徐光启墨迹及《几何原本·序》以及纪念徐光启的一些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