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辨析与杂谈 • 上一篇    下一篇

“拉丁字母”和“罗马字母”

戴金旺   

  • 收稿日期:1900-01-01 修回日期:1900-01-01 发布日期:2006-03-15

  • Received:1900-01-01 Revised:1900-01-01 Published:2006-03-15

摘要: 摘要 ABCD……这26个字母,既称“拉丁字母”,又称“罗马字母”。两个名称有什么不同?什么时候用“拉丁字母”,什么时候用“罗马字母”,有什么规律?
让我们先看一看语文辞书是怎么说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只收“拉丁字母”,不收“罗马字母”。“拉丁字母”的释义为:“拉丁文(古代罗马人所用文字)的字母。一般泛指根据拉丁文字母加以补充的字母,如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的字母。《汉语拼音方案》也采用拉丁字母。……”《新华词典》(2001),“拉丁字母”“罗马字母”均收。“拉丁字母”的释义与《现代汉语词典》基本相同,但释义中说“也叫罗马字母”;而“罗马字母”的释义则仅为:“即拉丁字母。”《辞海》(1999)也只收“拉丁字母”,不收“罗马字母”。但“拉丁字母”的释义中说它“也叫罗马字母”,并且“罗马字母”这个名称也出现在条目“罗马数字”的释义中:“欧洲在阿拉伯数字传入之前使用的一种数字。采用七个罗马字母作数字,即I(1)、X(10)、C(100)、M(1000)和V(5)、L(50)、D(500)。……”《汉语大词典》,未收“拉丁字母”,但收“拉丁化”,释义为:“用拉丁字母拼写语言。……”;未收“罗马字母”,但收“罗马字”,释义为:“①拉丁字母。……②指罗马数字。”可见,“拉丁字母”和“罗马字母”这两个名称所指完全相同,只是命名角度不同——称“拉丁字母”,是因为它们最初用于书写拉丁语;称“罗马字母”,是因为拉丁文曾是古罗马人所使用的文字。
几部权威辞书都推荐使用“拉丁字母”,人们一般也习惯于使用“拉丁字母”,而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使用的却是“罗马字母”(见“《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一句)。一边是权威辞书,一边是语言文字法,它们意见不一致,让我们何去何从?要想搞清这个问题,还要从拉丁字母的发展史谈起(为行文方便,我们有时只用“拉丁字母”这个名称)。
公元前7世纪,古罗马人从希腊字母中发展出拉丁字母(中间以Etruscan字母为媒介)。早期的拉丁字母只有21个,即ABCDEFGHIKLMNOPQRSTVX。公元前1世纪,为书写拉丁语中的希腊语借词,古罗马人又从希腊字母中引进了Y和Z,排在字母表的末尾。到了中世纪,从I中分化出J,从V中分化出U和W,于是拉丁字母的个数由21个增加到26个。罗马帝国时代,拉丁语成为罗马帝国及其所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罗马帝国解体后,意大利、法兰西、西班牙、葡萄牙、罗马尼亚等地区成为独立的国家,拉丁语随之演变成这些国家的民族语言,同时拉丁字母也被沿用下来。“字母跟着宗教走”(周有光先生语)的规律,使拉丁字母传播到欧洲大多数国家。后来,随着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向全世界的殖民扩张,拉丁字母又进一步传播到美洲、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的部分地区。原来没有文字的国家和地区用拉丁字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原来已有文字的国家和地区用拉丁字母改革了自己的文字。目前,世界上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字采用了拉丁字母。适应了各民族语言特点的拉丁字母,不再只是用于书写拉丁语的“拉丁字母”,而是用于书写各个国家民族语言的“民族字母”。意大利人称它为意大利文字母,法国人称它为法文字母,西班牙人称它为西班牙文字母,德国人称它为德文字母,英国人称它为英文字母,等等[1]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1582年来到中国,1605年出版《西字奇迹》,第一次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2]。从此,拉丁字母便与汉语汉字结下了不解之缘,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拼音方案在近四百年的时间里时有出现。在众多的拼音方案中,有使用“拉丁字母”这个名称的,有使用“罗马字母”这个名称的,不一而足。考察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名称在中国的使用情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建国前的“拉丁字母”与“罗马字母”平分秋色阶段;(2)建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拉丁字母”一枝独秀阶段;(3)70年代末至今的“罗马字母”方兴未艾阶段
鸦片战争(1840)之后,国门大开,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他们制订了用于把《圣经》翻译成汉语不同方言的多种拼音方案,这些拼音方案总称“教会罗马字”,用的是“罗马字”这个名称。罗马字,即罗马字母。“教会罗马字”最早产生于福建厦门,制订于1850年。1928年国民政府大学院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叫做“国语罗马字”,用的也是“罗马字”这个名称。十月革命(1917)之后,苏联曾展开一场文字拉丁化运动,列宁说:“拉丁化是东方伟大的革命!”在这个运动的影响下,1931年瞿秋白等人在苏联海参崴制订了中国北方话的“拉丁化新文字”。所谓“拉丁化”,就是用拉丁字母拼写语言。“拉丁化新文字”后来传回中国,影响很大[2]。这一时期,“拉丁字母”和“罗马字母”的使用可谓“平分秋色”。
建国初期,大概是受苏联的影响,“拉丁字母”这个名称被广泛地使用起来。例如,1956年1月20日,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毛泽东和周恩来在讲话中用的都是“拉丁字母”;1958年1月10日,周恩来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报告会上作题为《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报告里用的也是“拉丁字母”[3];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用的还是“拉丁字母”(见“字母的手写体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书写习惯”一句)。这一时期,“拉丁字母”的使用可谓“一枝独秀”。
20世纪70年代末,“罗马字母”这个名称的使用逐渐多起来,应该说这主要与联合国倡导的“单一罗马化”(single romanization)有关。所谓“罗马化”,就是用罗马字母拼写语言;所谓“单一罗马化”,就是各个国家的人名地名等在国际交往中不仅要罗马化,而且要统一,即只采用一种拼写形式。在有关“单一罗马化”的文件中,绝大多数用的是“罗马字母(Roman alphabet)”这个名称。1977年9月,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关于中国地名拼法的决议》,决议中说:“会议认识到《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法定的罗马字母拼音方案,中国已制定了《中国地名汉语拼音拼写法》。……建议: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法的国际标准。”1978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总局、外交部和中国地名委员会联合提出的《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国务院在批示中指出:“改用汉语拼音字母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法,是取代威妥玛式等各种旧拼法,消除我国人名地名在罗马字母拼写法方面长期存在混乱现象的主要措施,望各部门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根据国务院这一决定,外交部于1978年12月1日通报各国驻华外交机构:“从1979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外交文件译文将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联合国秘书处也于1979年6月15日发出通知:“从1979年6月15日起,联合国秘书处采用‘汉语拼音’的新拼法作为在各种拉丁字母文字中转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名和地名的标准[3]。”(只有此文件用的是“拉丁字母”。)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给每一种不用罗马字母(拉丁字母)的文字规定了一套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用的名称也都是“罗马字母”,如1982年8月通过的关于在文献工作中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ISO 7098)。从此,国家公布的法规、标准等便一律使用“罗马字母”这个名称了,如1991年8月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1996年1月发布的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2001年2月发布的《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等等。这一时期,“罗马字母”的使用可谓“方兴未艾”。
按理,中文里的“拉丁字母”应与英文里的(the)Latin alphabet相对应;中文里的“罗马字母”应与英文里的(the)Roman alphabet相对应,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例如,“拉丁字母”在《汉英词典》(1978)里,既被译为the Latin alphabet,又被译为the Roman alphabet;而the Roman alphabet在《新英汉词典》(1985)里,既被译为“罗马字母”,又被译为“拉丁字母”。因此,不排除个别中文文件与英文文件对两个名称的使用有不一致情况的可能性。
当然,两个名称的使用情况,在英语国家中也不是整齐划一的。英国出版的词典有的只收Roman alphabet,不收Latin alphabet,如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1998)和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1995);有的二者均收,但以Roman alphabet为主,Latin alphabet为辅,如Collin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979)。美国出版的词典有的只收Latin alphabet,如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1994);有的二者均收,但以Latin alphabet为主,Roman alphabet为辅,如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1961)。但是,不管是英国出版的词典,还是美国出版的词典,都倾向于使用romanize或romanization(罗马化),而不使用latinize或latinization(拉丁化)。例如,英语中的汉语借词Pinyin,在英国出版的辞书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1998)中释义为“the standard system of romanized spelling for transliterating Chinese”,在美国出版的辞书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1994)中释义为“a system for romanizing Chinese ideograms in which tones are indicated by diacritics and unaspirated consonants are transcribed as voiced”,两本辞书用的都是romanize(罗马化)这个单词。
应该说,用“罗马字母”取代“拉丁字母”已是大势所趋。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李乐毅教授呼吁将“ABCD……这26个字母”正名为“罗马字母”[4]。笔者对此表示赞同!我们建议:今后称说这套字母时统一叫“罗马字母”,必要时可以交代一下“也叫拉丁字母”。这样做既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规、标准的用法一致,又与联合国、国际标准化组织等的用法一致,符合世界潮流。
① 这部分内容参考了北京大学苏培成教授在电子邮件中对笔者所提问题的解答,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