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广角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简介

  • 马来西亚是位于东南亚的君主立宪联邦制国家,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270万,其中华人占23%,是仅次于马来人的第二大民族。


    在世界上,马来西亚是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华人所占比例则仅次于新加坡。在马来西亚,马来语是国语,英语是通用语,而华语也有广泛的使用,华文教育比较普遍,有较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并且出版有《星洲日报》《中国报》《东方日报》《南洋商报》等华文报纸。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英语:Chinese Language Standardization Council of Malaysia,马来语:Majlis Pembakuan Bahasa Cina Malaysia),也称为大马华语规范理事会,简称语范,是马来西亚官方规范马来西亚华语的组织,隶属于马来西亚教育部。

    此前,马来西亚华语规范工委会于1997年1月12日召开第一次会议,秘书处设在董教总(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与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的简称),但因是民间团体,推行华语规范有相当阻力,在2003年11月9日解散。


    2004年2月12日,马来西亚新闻部成立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下设5个组:译名组、语音组、语法组、文字与词语组、出版组。创设之际的理事会成员既有新闻部,内安部出版管制组,教育部属下的课程局、考试局、课本局和高教部等官方机构的代表,也有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董教总,翻译协会,广播、出版、华文报章机构等民间组织的代表。


    次日,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由其首任主席、马来西亚新闻部副部长拿督林祥才宣告成立,并于当天在马来西亚联邦政府行政中心布城举行第一次会议,以统一马来西亚国内各个政府部门、地方及非华裔领袖之华文名字。同年4月28日召开第二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马来西亚内阁包括首相、副首相、部长、副部长和政务次长的统一华文译名。


    2006年2月,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改隶马来西亚教育部,由华人副部长兼任主席,并设置常务委员会,由副主席担当委员长。韩春锦、魏家祥、张盛闻、张念群先后成为第二任至第五任主席,2020年3月,马汉顺接任第六任主席。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成立当年即推动了多项活动,如4月统一了联邦政府部门和部长名字的译名,5月举办了由3位中国教授主讲的华文规范讲座,6月、10月和12月统一了各州、地方及政府机构的名称。


    在此基础上,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于2005年发行了第1版《华文译名手册》,2010年、2021年又分别发行了第2版、第3版。



    《华文译名手册》的内容有:


    马来西亚国家首长,政府行政结构和政党中文译名,包括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苏丹及州元首、内阁结构及成员名,政府部门机构(中央、州、县及地方政府)和官员职衔名称,各政党和领导名称;

    马来西亚地理中文译名,包括州、市、县、镇名称,海洋、河流、湖泊、山脉、山名称,主要公路名称;

    马来西亚主要建筑物、各地大专院校等中文译名;

    日常事物中文译名,包括本地水果、海产、蔬菜、动物、植物、饮料、食物等。

    2007年5月24日,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访问团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代表合影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很早就与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在工作中形成了密切的联络。2007年5月24日下午,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主席、马来西亚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韩春锦一行13人访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予以了热情接待,双方就华语规范化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科技术语》与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也长期相互交流和支持。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副主席兼文字与词语组主任杨欣儒长期担任《中国科技术语》编委,而《中国科技术语》前任副主编潘书祥、现任副主编刘青则前后担任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的学术顾问。


    魏亮(《中国科技术语》杂志社)

  • 发布日期: 2022-04-24  浏览: 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