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广角

    经济学术语“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的翻译探讨
  • 作者简介:

    张旭东,吉林大学退休教授,目前返聘就职于广州工商学院外语学院

    赵宇红,吉林建筑大学退休副教授,目前返聘就职于广州工商学院外语学院


    经济是一门专业性强的学科,也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经济学界及媒体的热门话题也往往为普通民众津津乐道。但是,经济术语也常令普通读者感到云里雾里,难以确切把握真正的含义,从外文翻译过来的经济学术语,更容易令人望而却步。术语是学术研究和理论建构的出发点。近百年来成千上万的外来术语涌进中国学术界,这些术语有的译得比较准确,有的却似是而非,有的则根本就是错的[1]。这也给经济学界带来不少困惑[2]

    经济学术语的翻译问题早已得到有关学者的关注:江娜、魏向清(2021)[3]、余厚强等(2019)[4]、盛美娟、王姗(2020)[5]、蔡辉、张成智(2017)[2]、张政,李楠(2011)[6]、毛蕴诗(2007)[7]、辜正坤(1998[1]都有著述。穆雷等(2022)认为,我国术语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科技、医药、法律、军事等专业领域的术语翻译策略、原则或规范问题;②古代科技典籍、西方文论等文论典籍和中国思想文化、中国传统译论、中国政治话语、中国学术话语和中医药国际化中的术语翻译问题;③术语翻译的标准、规范原则、理论建构、术语翻译史等本体探究问题;④翻译专业学生的术语能力培养问题[8]

    多年来,“资源诅咒”“石油诅咒”之类的词语屡见报端。在中国知网检索主题“资源诅咒”,有1760篇论文;检索篇名,有747篇论文。

    笔者进一步探索发现,“石油诅咒”“知识的诅咒”“制度的诅咒”“环境诅咒”“赐福抑或诅咒”“繁荣的诅咒”均援引自经济学理论“资源诅咒”。据MBA智库百科,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追根溯源,该短语来自英文resource curse。在线英文百科辞典http://en.wikipedia.org/wiki/Resource_curse解释为:The idea that natural resources might be more an economic curse than a blessing began to emerge in the 1980s. In this light, the term resource curse thesis was first used by Richard Auty in 1993 to describe how countries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were unable to use that wealth to boost their economies and how, counter-intuitively, these countries had lower economic growth than countries without an abundance of natural resources.

    所谓“资源诅咒”是指从长期的增长状况来看,那些自然资源丰裕、经济中资源性产品占据主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反而要比那些资源贫乏国家的增长要低许多;尽管资源丰裕国家可能会由于资源品价格的上涨而实现短期的经济增长,但最终又会陷入停滞,丰裕的自然资源最终成为“赢者的诅咒”( winner’s curse )。1993年,英国学者Richard Auty第一次提出Resource Curse这个概念,curse在此译成“诅咒”是否恰当?此处curse的含义是“诅咒”吗?

    据朗文辞典(LDOCE5),curse作为名词,主要有以下含义:

    1. a swear word or words that you say because you are very angry;

    2. a word or sentence used to ask God or a magical power to do something bad to someone or something;

    3. something that causes trouble, harm etc;

    第二个释义正是目前已经广为流传的“诅咒”的来源。笔者认为,第三个释义“祸害”“祸根”才是resource curse中curse的含义。而汉语“诅咒”的含义及用法如下:

    《新华字典》电子版:

    【诅咒】原指祈求鬼神降祸于所恨之人,后泛指咒骂:例如:她要诅咒这不平的世道。

    《现代汉语词典》:

    【诅咒】<动>原指鬼神加祸于所恨之人,今指咒骂。

    《辞海》

    【诅咒】咒骂。《诗·小雅·何人斯》:“以诅而斯”。参见“诅祝”。 【诅祝】祈求鬼神加祸于敌对的人。
        可见从古至今,汉语“诅咒”都没有“祸害”“祸根”之类的含义或用法。

    原文resources curse中,curse取英语中固有的含义,即辞书中有明确解释且人们广泛使用的含义,而转换成汉语“诅咒”则不然,硬是造出一个含义,强迫读者去接受凭空杜撰的一个新的含义。诚然,如果从历时角度分析词义演变,总会发现一些词随着时代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所以语言不断发展,词汇层出不穷,词义不断更新,这是客观规律。然而“诅咒”此种用法,不能算是自然演变,因为从翻译的角度看,“诅咒”的问世,就是对英文原文的误读误解,resource curse变成“资源诅咒”。

    翻译应该忠实原作,准确理解源语含义,然后用恰当目的语表达源语信息。另外,译者不应该赋予自己某种使命,造出一个从来没有的词语表达,去推广某个词的新的用法。当然,有时候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词汇空缺,译入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致使译文套用原文词语或另辟蹊径来表述原文意思,但“诅咒”不属此类。

    面对国外传来的新学说、新术语,向国人推介该经济理论的人,有必要仔细推敲curse的含义,使得新接触该理论的人也就不必为费解的“深奥”摸不着头脑了。可以肯定的是,译者当时只是依照curse的最常见的一个释义,对该词的含义过分自信,根本没有考虑其真正的含义,或是故意如此以便标新立异地突显经济理论的深奥。

    此种“诅咒”的泛滥,恐怕还能折射出一种心态,即对生硬新奇的表达的偏好,以便显示说话和做文章有水平。辜正坤认为,学术界套用新奇、古怪的词语,已经蔚然成风,且方兴未艾,太多的人乐此不疲,以至于“翻开学术性报刊, 你总能看见一些欧化味十足的所谓学术文章, 用一大批故弄玄虚的外来术语欺骗不明真相的读者。似乎文章越是看不懂, 就越有价值。实际上最有理论水平的人, 恰恰是那些最能够极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以便使读者能真正理解的人”[1]。其实故弄玄虚者应该知道,中华文明数千年,词语丰富灿烂,完全可以给译者提供广泛的选择空间。

    下面例句中的curse,都不应该译成诅咒

    1.         Selfishness is the greatest curse of the human race.(英国政治家William Ewart Gladstone)自私是人类最大的祸根。

    2.         Noise is one of the curses of modern-day life. 噪声是现代生活中的一种祸患。

    3.         Being a war hero has turned out to be both a blessing and a curse.在战场上当英雄,到头来是既有福也有祸。

    4.         The challenge of the car, which has blessed humanity so much, is to stop that blessing turning into a curse.一向为人类造福的汽车,今天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避免福祉演化成祸端。

    事实上,“诅咒”的这种用法已经流传开并广为业界所接受,但是它的错误身世不容质疑,值得翻译工作者以及专业人士注意。


    参考文献

    [1]辜正坤. 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4): 44-51.

    [2]蔡辉,张成智. Economy和Economics的汉译流变与解读[J]. 中国翻译, 2017, 38(4): 100-104.

    [3]江娜,魏向清. 隐喻型术语翻译的跨语修辞功能实现及其系统评价标准:以英汉经济学术语翻译为例[J]. 中国外语, 2021, 18(5): 106-111.

    [4]余厚强,任全娥,张洋,等. Altmetrics的译名分歧:困扰、影响及其辨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9, 45(1): 47-59.

    [5]盛美娟,王姗. “宏观调控”英译辨析[J]. 中国翻译, 2020, 41(3): 136-142.

    [6]张政,李楠. E-business与E-commerce译文探究[J]. 中国科技翻译, 2011, 24(4): 25-27.

    [7]毛蕴诗. “规模经济”抑或“规模经济性”:对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词条名“Economies and Diseconomies of Scale”汉译的商榷[J]. 学术研究, 2007, (12): 41-45, 159.

    [8]穆雷,李雯,刘馨媛.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语言术语翻译和管理[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1): 98-114.


  • 发布日期: 2022-09-13  浏览: 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