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熙
Jiang Wenxi
摘要: 摘要 为了解由“淤”“瘀”为语素构成的词的使用情况,对其中七组词进行了调查,并对照了常用语文辞书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发现这些词在医学期刊和书籍中使用十分混乱。分析了这七组词使用不规范的原因,提出了如何规范的建议。
笔者在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由“淤”“瘀”为语素构成的词,主要有“淤血—瘀血”“活血化淤—活血化瘀”“淤斑—瘀斑”“淤点—瘀点”“淤滞—瘀滞”“淤积—瘀积”“淤阻—瘀阻”等,发现它们的使用十分混乱,经常出现同一概念用不同词形的现象。作为科技名词,应该科学、严谨、准确、规范、统一,同一概念不应有多种不同词形,否则,会使人无所适从,甚至造成误解。为此有必要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规范使用。
一 使用情况调查
为了解由“淤”“瘀”构成的几组词的使用情况,笔者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医药卫生专辑)自动检索系统来统计这些词的使用次数(从1997年到2006年,全文检索)。为便于统计,一个词在一篇文章中出现若干次,以一次计算。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1)这些词在医学期刊中大量使用,并且以“瘀”组成的词使用频率要高于“淤”组成的词(“淤积”“淤滞”除外)。(2)七组词中以“淤血—瘀血”“淤滞—瘀滞”“淤积—瘀积”的词频比高于其他几组,说明这三组词使用混乱的情况也较其他几组严重。
这些被检索到的文章中,每组词的两种不同词形基本上是被当做相同的意思在用,也就是作为异形词用。如“淤血—瘀血”,文章中“肺淤血”“静脉淤血”“胃黏膜淤血”又写成“肺瘀血”“静脉瘀血”“胃黏膜瘀血”。有的同一篇文章中“淤血”与“瘀血”混用,“淤斑”与“瘀斑”混用。
笔者还查看了数十本近期出版的医学教科书和其他一些医药卫生书籍。其中,西医书中多用“淤”构成的词,中医书中多用“瘀”构成的词。甚至同一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不同的版本用不同的词形,如某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学》教材,一个版本中用“瘀斑”“瘀点”,另一版本中用“淤斑”“淤点”。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词使用如此混乱或者说出现如此多的错误?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的名词,以及几部常用的权威性的语文辞书《汉语词典》《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新华词典》(以下简称《新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简称《规范词典》)的收录情况(见表2)。
二 全国科技名词委对“淤”“瘀”相关词的审定
国务院[国函(1987)]142号文指出,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的上述几组词除“淤血”“瘀血”有两种词形,其他几组只有一种词形。将“淤血”作为病理学名词,“瘀血”作为中医学名词。其他几组词选定的词形为瘀点、瘀斑、淤积、淤滞、活血化瘀,未收淤阻或瘀阻。
三 语文辞书的收录情况
由表2可知:(1)语文辞书对“淤血—瘀血”“淤斑—瘀斑”两种词形都收录了,其他几组,仅收一种词形。(2)“活血化淤—活血化瘀”各语文辞书均未作为词条收录,只有《新华词典》在举例时用了“活血化瘀”。
辞书对这些词的具体收录情况在表2中已表示清楚,不再赘述,仅对“淤血—瘀血”作一些说明。关于“淤血—瘀血”辞书中有三种观点:(1)作为异形词。《汉语词典》(原名《国语辞典》,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一版)是最早把“淤血—瘀血”作为异形词收录的词典,以“瘀血”为主条,“淤血”为副条。《汉语大词典》也将二者作为异形词收录。(2)存用“淤血”,废除“瘀血”。《现汉》从1978年初版以来就将“瘀”作为“淤”的异体字。在词条里仅收“淤血”,不收“瘀血”。(3)将“瘀血”“淤血”作为不同的词条。新中国成立以后编撰的《辞海》从1979年正式出版以来,分别收录了“淤血”“瘀血”,首次将“淤血”“瘀血”作为不同的词注释。《规范词典》也将二者分别注释。
四 探讨
由上可知,七组词中瘀点、瘀斑、淤积、淤滞、活血化瘀、淤阻是全国科技名词委和语文辞书选定的词形,反之为错用。
至于将“淤血”“瘀血”分为不同的词条注释,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因为:(1)多年来“瘀血”“淤血”一直作为异形词在用,人们习用已久,约定俗成,再将其分成两个义不相同的词,使人不易接受。事实证明从1979年《辞海》规定到现在,20多年来还未被人们普遍接受。(2)从辞书对“瘀血”“淤血”的注释来看,似乎也不太合理。把“淤血”解释为“亦称静脉性充血”;释“瘀血”为“中医学名词。指体内血液瘀滞的病变”。“静脉性充血”是现代医学病理学术语,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静脉和毛细血管中;“瘀血”“淤血”是由来已久的说法,指“血液不流通”以及“不流通的血液”,其病理实质不仅是“静脉性充血”,还包括“内出血”等。把“淤血”解释为“亦称静脉性充血”,就比原来作为“瘀血”的异形词的词义内涵缩小了,这样分别注释“瘀血”“淤血”,实际上是使“瘀血”涵盖了“淤血”。再说在中西医广为结合的今天,中西医互相渗透,如果中医的“瘀血”其病理实质属于“静脉性充血”,是用“淤血”还是“瘀血”?中西医同名不同概念的词很多,就拿五脏心肝脾肺肾来说,中医与西医的理解也是不相同的,并没有另起名,理解不同而已。将“淤血”跟“瘀血”分化,反而造成使用的不方便,也容易混用。“瘀血”“淤血”的这种规定也是导致其他几组词误用的原因。造成在中医期刊、书籍中多用“瘀”,在西医书刊中多用“淤”。为了消除这些词的使用混乱,对“瘀血”“淤血”重新规范是很重要的。
关于“淤斑—瘀斑”,笔者认为全国科技名词委选定的“瘀斑”(包括“瘀点”)的词形也值得考虑,“瘀斑”与“淤血”同属病理学名词,既然已规定用“淤血”的词形,那么为什么又用“瘀斑”,不用“淤斑”。
要消除由“yū”组成的词的使用混乱现象,首先要规范“淤”“瘀”两字。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该字表中只收录了“淤”,未收录“瘀”,说明“瘀”为非通用字。从词义演变的情况来看,“淤”已涵盖了“瘀”,《现汉》从1978年初版以来就废除“瘀”,在“淤”的词义中有“(血液)不流通”这一义项,已将“瘀”覆盖,所以“瘀”完全可以废除。如果统一用“淤”,既可精简一个汉字,又可避免其他含“yū”字的词纠缠不清和错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