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仁
Wang Zhongren
摘要: 近年来,“metapopulation”的概念和理论在天然类群的生态学、种群生物学和保育生物学中已经迅速地建立和使用,尤其近两年,论文数目成倍地增长,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的研究方向和热点。metapopulation的空间结构乃至时间动态研究对生物多样性保育都已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由于metapopulation研究的迅猛发展,目前已经出现了“metapopulation genetics”[1,2]、“metapopulation dynamics”[1,3,4]、“metapopulation evolution”[5]“metapopulation biology”[6]和 “metapopulation ecology”等学科,并相应地建立了许多理论模型和计算公式,有关metapopulation的专著也陆续出现。然而,在中国这方面的工作正有待开展,从涉及或介绍有关metapopulation的出版物来看,对该词的理解和中文译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笔者愿意提出自己的理解和建议供大家讨论和参考。
1.关于术语“metapopulation”的概念
要正确翻译一个术语,首先要准确地理解该术语的科学涵义。术语“metapopulation”最初是由Levins[7]提出来的,概念是狭义的,Levins[8]的定义为:“metapopulation是若干相邻的、半隔离的小的地方居群(localpopulation)的集合体。这些小居群呈斑块状分布,很不稳定,经常面临灭绝。小居群之间时常有个体迁移和扩散。”主要是指生活时间短的个体组成的种群,各斑块种群都差不多,是“种群的种群”。后来的学者逐渐对其概念有所修补,如:“metapopulation是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的地方种群的集合”等。但不管怎么定义,“metapopulation”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对种群生物学来说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前提:一是种群在空间上是由一些地方繁育种群的集合所构成的,或者说是分布不连续;二是在时间上迁移影响着地方种群动态,地方种群间的流动、局部灭绝和重建是“metapopulation”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特征[3,9],或者说是至少在一个或多个地方斑块种群(patch population)中存在着灭绝的很大可能。同时,也有人警告说应当避免把凡有斑块分布的种群都叫做“metapopulation”,意指缺乏第二个条件“变动”。
2.“metapopulation”的中文译法探讨
“metapopulation”在近几年出版的中文杂志、书籍、词典和报纸上有很多不同的译名,如:联种群、群种群、异质种群、Meta-种群、超种群、种群的种群、组合种群、复合种群等,其中“联种群”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但是,就“meta-”这一词头的含义来看,它有“变化”、“变位”、“变形”和“在后面”、“时间上在后”、“在中间”两种基本含义,前者组成的词例如:“meta-genesis世代交替”、“Meta-bolism新陈代谢”等。从metapopultaion的科学含义来看,它不仅是“复合”种群,而且地方种群互相之间有“交流”,斑块种群有“灭绝——重建”的“变动”,从这种涵义上来看,和“meta-”词头的“变化”、“变位”或“交替”、“代谢”含义相符,单纯译为“联”或“组合”还是很不够的,其核心含义在于时空上的“变动”,应理解为“变动的复合种群”,但基于“种群(population)”一词原来就意味着一个物种(species)是由许多种群组成的,一个种群下又可以由一些亚种群(subpopulation)组成,“复合”不是二者的区别特征。所以,笔者建议将术语“metapopulation”翻译为“变动种群”,相应的上述有关学科译为“变动种群遗传学”、“变动种群动态学”、“变动种群进化”、“变动种群生物学”和“变动种群生态学”等。
天然生境、植被的破坏所导致的生物种类的变动种群性质加剧,并不是孤立的一个种的问题,随着环境的变动,生物类群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或昆虫,随着地面植被的变动而变化或灭绝,它们对于许多植物来说也是互助共存必不可少的,所以,近来有人也提出了“metacommunity”的概念,相应地我们应该把它翻译为“变动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