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国荣*;王克夷;郑仲承
Qi Guorong,Wang Keyi,Zheng Zhongcheng
摘要: 拜读丁兆平的“给prion一个确切的中文译名”一文(投送稿)。他收集并阅读了大量国内书刊,指出了prion 的中译名存在严重的混乱现象。这种混乱对科学交流和普及,以及媒体的传播是很不利的。我们完全同意这个意见,并建议全国名词委应尽快地给prion一个统一的、确切的、规范性的中文译名。
丁兆平建议将prion定名为“普朊”,以替代当前存在的十几种不确切的译名。我们觉得,“普朊”二字过于简单,也容易产生误解。乍一看,还以为是“普通的蛋白质”(朊即蛋白质,是蛋白质的简称,音ruǎn)。
在已出现的十几种prion译名中,译为“朊病毒”的较多。但作为一类新发现的病原体,prion无论在成分上、结构上和感染性质上与病毒是完全不同的。prion的成分是蛋白质,体内正常的prion由prion基因表达,目前正常的prion的生理功能还不清楚,但已知在某些未知的因素作用下,可发生构象改变成为有感染性的prion。同时,prion基因发生突变,产生的突变prion更容易发生构象改变,结果也得到感染性的prion。与正常的prion相比,感染性的prion具有明显的不溶解和抗蛋白酶的性质。因此,prion诱发的疾病也可称为“构象病”。所以,prion的致病机理完全不同于其他病原体(包括已知的病毒)。其次,感染性的prion侵入宿主,能使正常的prion转变为感染性的prion,从这点看,prion也完全不同于其他病原体(包括已知的病毒)。因此,将prion译作“朊病毒”,归属病毒类看来是不妥的。在发现prion的初期,以其有感染性和蛋白质本质,叫它为“朊病毒”是可以理解的。随着对它的本质和特性的深入了解,再硬把它归为病毒类,不仅不合适,反而掩盖了这是一类新的感染性生物大分子的特征。
既然prion是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因此,将它定名为“感染朊”是顺理成章,也是容易接受的,既通俗也易懂。但是可能有人会提出,后来不是发现有正常的(非感染性的)prion吗?为什么称prion为“感染朊”呢?我们解答如下:(1)发现和创造prion这个新词时,它是以这类蛋白质具感染性为其特征的,同时感染性的prion可使正常的prion转变为具感染性的prion,所以正常prion只是感染性prion的前身;(2)作为比较,病毒是具感染性的,但不是也存在天然的和人工的无毒病毒或病毒原吗?这并不影响我们定义病毒的致病性和感染性。
因此,我们认为将prion定名为“感染朊”是恰当的。
* 祁国荣研究员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生物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