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工作 • 上一篇    

关于海峡两岸部分气象异名名词的分析

王存忠*;俞卫平   

  1. 气象出版社 北京 100081
  • 出版日期:2000-03-15 发布日期:2000-03-15

The Analyses about Partial Discrepant Terms in Meteorology Used in Two Sides of Taiwan Straits

Wang Cunzhong,Yu Weiping   

  • Online:2000-03-15 Published:2000-03-15

摘要: 通过对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大气科学名词·1996》和台湾“教育部”公布的《气象学名词·第四版》的对比,发现海峡两岸名词大多数是一致的。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科学概念在传播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也有部分名词在两岸的定名不一致。本文择取若干条名词加以分析、比较,提出推荐用名,蔽帚自珍,抛砖引玉。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大气科学名词·1996》(以下简称《大气本》),主要审定工作在1994年就已完成,收词原则是“基本的、常用的”,因此只收录大气科学专有词汇1873条,有许多气象词汇未被收进去。其一词一义,且每词都有简单明了的释义的特点,给名词的对比和分析带来了很大方便。台湾“教育部”公布的《气象学名词》(以下简称《气象本》)收词1万余条,包括了与气象学科相邻学科的名词,有一义多词现象,用于英汉词汇的对照比较方便。通过对《大气本》和《气象本》的对比分析,发现两岸有相当部分气象名词在定名上是有差异的,通过双方交流缩小差异,最终达到一致,是两岸大气科学界的幸事。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在分析科学概念和名词表意性的前提下,判断哪个词更为可取,并作为“推荐用名”,使大家逐步接受,最终一致。使所有名词都达到一致的过程可能是漫长的,能首先使一些系统性、关键性名词和常用名词达到一致,是比较实际的。以下将两书中概念一致的部分词作对照比较。
一、对几个系统性、关键性名词的分析
1.关于表、计、仪、器的定名
两岸在一些常用观测仪器的定名上有明显的系统性差异,一般情况是:《大气本》的“表”,对应《气象本》的“计”;《大气本》的“计”对应《气象本》的“仪”,如表1。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发现,《大气本》中的“表”类多对应英文词尾-meter,“计”类多对应英文词尾-graph。而《气象本》中的“计”类多对应英文词尾-meter,“仪”类多对应英文词尾-graph。“器”类在“两本”中无明显的英文词尾相对应。看起来两岸定名的系统性差异是对英文的翻译不同造成的。但估计从译法上难以达成共识,因为单从翻译的准确性来说,“-meter”译成“表”或“计”的取舍很难,只有从词的概念分析,表1的名词才有望去异求同。
考虑名词定名的系统性、科学性和使用性原则,大气科学中常用仪器的定名应从仪器内涵特征出发,进行系统更名或定名。将仪器分成4个层次,即表、计、仪、器,内涵特征表述如下:结构比较简单,且靠人眼可直接观看读取数据的为“表”;结构比较简单,除能靠人眼直接观看读取数据外,设备本身有自计功能的为“计”;结构比较复杂,能将测得数据发送、传输甚至预处理,通常需要能源供给的为“仪”;结构和功能介于“计”和“仪”之间的为“器”。顺便提及的是,《气象本》中对有的仪器采取音译的办法不可取,如radiosonde定名为雷送,dropsonde定名为投落送,sonde定名为送。
2.几个关键性名词的定名
关键性名词是指具有多个下位词的名词。由于这类词有“一同皆同”、“一异皆异”的特点,因此关键性名词的求同非常重要。
湍流—乱流(turbulence) 是指叠加在平均空气运动之上的随机的且不断变化的空气运动。需要说明的是,该运动有规律可循。湍,《说文》:疾濑也。濑,水流沙上也。古人用“湍流”形容水中急流,如《楚辞九章》:“长濑湍流,沂江潭兮。”乱与“治”对应,显然,“湍”与“乱”均不能完全反映turbulence运动,因此有“湍流不湍,乱流不乱”的说法。但湍字能联想流体运动的一种形态,且构词能力强。如“湍流能量”简称“湍能”;“湍流涡度”简称“湍涡”。若称“乱能”、“乱涡”,作为科学名词不雅。因此,还是定名湍流好。与湍流有关的部分词汇见表2。

急流—喷流、喷射(jet stream) 是指通常出现在对流层顶附近的准水平扁平管状强而窄的气流。管状中心轴一般长达几千公里,迂回曲折。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轴线上的风速下限为30米/秒,但风速分布并不均匀,有一个或多个风速极大值中心。急,疾速,与缓慢相对应。古人比喻狂风声势猛烈用“急风”,《北周庚子山集从驾观讲武诗》:“急风吹战鼓,高尘拥贝装。”喷,激射。《庄子秋水》:“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现代汉语中,形容流体运动速度很快用“急”,如水流很急、急速等。“喷”也可用于形容流体的快速运动,但主要用于液体或气体受压力作用而射出,如喷气、喷水、喷发等。“喷”是有明确的起点的。从上分析可见,对于长达几千公里,又有迂回曲折的强气流带,定名为“急流”更确切。其下位词“急流核”(风速极大值中心)也名副其实。否则,“喷流”本身一般要有明确的起点,其起点处应是风速极大值中心(喷流核)。一条喷流中有几个喷流核怎样也难以叙述清楚。“喷射”就更不可取了。与急流有关的名词见表3。

静止锋—滞留锋(stationary front) 是影响我国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因受地形阻挡而移动缓慢,移动速度通常小于5海里/小时的锋。在华南的南岭一带和云贵高原地区较为常见,常造成范围宽广、阴雨连绵的天气。不动为静,静止与运动相对。而“stationary front”是移动的,只是移动速度缓慢,有时甚至是“拉锯”式的移动,“静止”不是“stationary front”的运动特征。“stationary”译成“静止”不错,在天气图上“stationary front”也可能“静止不动”,盖因天气图时空分辨率不高所致,但将“stationary front”定名为“静止锋”却不恰当。在《大气本》中,将“静止锋”又称为“准静止锋”。古代用“准”字表示一定、比照、许可、依据等意思。现代汉语有用“准”字表示“程度上虽不完全够,但可作为某类事物看待。”据此,《大气本》中的“静止锋”又称为“不够静止的静止锋”,令人费解。如将“stationary front”定名为“滞留锋”就比较恰当。滞留是“停滞”的意思,停滞是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如停滞不前。与滞留锋有关的名词如:地形静止锋(orographic stationary front)、华南准静止锋(South China quasi-stationary front)、昆明准静止锋(Kunming quasi-stationary front)、天山准静止锋(Tianshan quasi-stationary front)等。
二、几个常用名词的定名
暴雨—大豪雨(torrential rain) 是指1小时内雨量大于、等于16mm,或24小时内的雨量大于、等于50mm的降雨。不同地区所规范的量值可能不同,但与其他降雨的区别特征是雨势猛烈(降雨强度大)且总降雨量足够大。“暴”和“豪”与降水无关,也都不能表达雨势猛和雨量大,但古人用“暴”说明事发的急疾、突然,如诗曰“终风且暴,顾我则笑”。在现代汉语中,“暴”有突然而猛烈的意思,虽持续时间相对不长,如暴病、暴发户等,但一旦形成就超乎寻常。“豪”有气魄大、超出普通的意思,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暴”可较好地表达雨势的猛烈,“豪”具有雨量大的含义。值得注意的是,仅仅雨势猛烈(雨强大)而雨量小不能称其为暴雨,仅仅雨量大而雨强小也不是大豪雨。因此“暴”与“豪”都能,且仅仅表达“torrential rain”一方面特征。但大豪雨中的“大”字显冗。形容风超乎寻常可用“暴风”,形容雨超乎寻常何不用“暴雨”而用“大豪雨”?所以,暴雨比大豪雨好。
后向散射—反射散(backscattering) 是指在雷达气象学中,云和降水粒子在微波辐射作用下将产生电极化和磁极化,被电磁极化的粒子向四周散射与入射波同频率的电磁波。在粒子向四周散射的电磁波中,能被发射波束的雷达接收到的那部分在研究和分析粒子形态时才更有意义。也就是说,与入射电磁波方向逆向的粒子散射[部分]为“backscattering”。该词的核心词(上位词)是“散射”,“后向”作为方位词,对应“前向”,从方位上明确是与入射电磁波方向逆向的散射,从量上来说也表示了不是粒子散射的全部。因此,“后向散射”比较好地表达了“backscattering”。“反”在用于表示方向相背时,与“正”相对,如“反其道而行之”、“适得其反”等。若用于表示雷达与目标物两点之间电磁波相向传播的方向性时,不如“后向”明确。“反”在用于表示双方互动关系时,能够较好表示粒子受雷达发射的电磁波电磁极化后,向四周发射同频率电磁波的这一过程,也能表达是粒子发射的电磁波,并且应该是全方向的电磁波,这与“backscattering”的概念是不相符的。从名词定名的系统性来看,电磁波遇到云和降水粒子后,产生反射、散射、折射。反射波和折射波分别出现在入射波平面两侧。散射波则出现在以粒子为中心的各方向上,如果将“backscattering”所表示的概念定名为“反散射”,“forward scattering”又如何定名?
廓线仪—剖线仪(profiler) 是用主动或被动遥感原理测定大气各要素垂直分布的各种电子设备系统的总称。测定所得到的是某垂直面“大气各要素垂直分布”图,图中的点对应要素值,对要素值按需要(如等值线)连线,这些线用于天气分析。因此称测定所用的设备为“×线仪”,两岸是一致的。廓,有外部、外周的意思。《唐古镜记》:“辰畜之外,又置二十字,周绕轮廓,文体似隶。”轮廓,又作轮郭、边缘,物体的外围。因此,廓线仪能很好的表达“profiler”概念。剖,指破开,中分。《左传》:“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用“剖”说明被破开物的面,常与“面”搭合成词,如“剖面”、“剖视图”等。在此“剖”是用作动词,主要说的是“面”。“剖”难以与“线”搭合成词,因为经剖割出来的是面,不会是线。因此“廓线仪”比“剖线仪”更合理些。
临近预报—即时预报(nowcasting) 是对当前天气的描述及未来0~2小时天气预报。曾称“现时预报”、“短时预报”、“现场预报”、“即时预报”等,1988年后,大陆规范定名为“临近预报”。对于“现时预报”、“短时预报”、“现场预报”,大陆和台湾均未采用。现重点讨论“临近”与“即时”的区别。临,有“来到”、“到达”的意思,如双喜临门。《楚辞》:“朝发韧于太仪兮,夕始临乎于微闾”中的“临”是地点的来到、到达的意思。“临”还有将要、快要的意思。“临近”的表意在空间里有现场和现场附近,在时间上是指当前和距当前很近的一段时间。因此,“临近预报”与概念对应性好。即,有“就”和“靠近”的意思,但更多的是作副词用,指“立刻”或“马上”。因此,“即时”仅能够表示nowcast中“对当前天气的描述”。描述“即时”的情况不是预报。
三、结束语
《大气本》和《气象本》中用法不同的系统性、关键性和常用的名词远不止本文所例。由于作者水平所限,对例举名词的分析实属一家之言。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词不断出现,有些原有名词的概念不断扩展,特别是外来词汇的增多,在定名或正名的问题上往往过于强调翻译方法和技巧,强调词对词的对应关系,而忽略汉字造词的表意性、中文词汇的系统性和民族性。对一个中文名词好坏的判断,应分析定名用字能否准确表达该词所代表的概念,能代表的就是一个好词。 *王存忠副编审是气象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