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辨析与杂谈 • 上一篇    

“卡拉OK”趣谈

胡连荣   

  1. 河北涿州涿神公司
  • 出版日期:1999-03-15 发布日期:1999-03-15

An Interesting Talk about Karaoke

Hu Lianrong   

  • Online:1999-03-15 Published:1999-03-15

摘要: “卡拉OK”是一个由中外文字组成的,由日语缩略语译作汉语的外来语,这个词的汉译名经历了一个很巧妙的转化过程。
70年代初诞生的盒式录音机首先在日本盛极一时,比烟盒还小的一盘盘磁带为语言学习和学术交流的现场录音等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随后,唱片公司也很快推广了这一新技术,他们在为歌手灌制唱片之前,为了提高乐队的效率、节省录音室的占用时间,准备了各种曲目伴奏的录音带,用它代替乐队提供给歌手,以便他们随意安排自己的练习时间。这种录音带日语即“歌の入っていないオ—ケストラ”。其前半部“歌の入っていない”是日语短句“无歌词的”,后半部的“オ—ケストラ”是“Orchestra(乐队)”的发音。后来被简略成缩略语时,它的前半部变为“から”(片假名写作“カラ”),其日语汉字为“空”,意即“没有”、“无”;后半部取“オ—ケ”,组成缩略语“カラオ—ケ”。这时它不过代指圈内人士用的特制录音带。
随着当时日本社会上歌星、影星偶像化的日趋深入,这种磁带也成了一大时髦,唱片公司看准这一商机,以酒馆、小吃店里那些嗓音不错的食客为对象,很快把这种专业用磁带商品化,大量推向市场,随后又迅速扩展,上至高级饭店、大型宴会,下至普通市民家庭,这种方便又动听的伴奏磁带开始风行全国,于是“カラオ—ケ”便作为一种深受国民欢迎的演唱方式广泛普及开了。
80年代初,改革开放政策大大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カラオ—ケ”磁带逐渐传入我国,而作为中国的一个外来语出现在媒体上时又经历了一番转化过程。“カラオ—ケ”的日语原义是“无乐队的”或音译成“卡拉欧开”。然而,翻译家的灵感在这里闪现出了生花之笔,既然它可以代替乐队,也就是说“无乐队也可以唱”,而“卡拉欧开”中的“欧开”正是“OK”(英文“可以”)的谐音,于是“卡拉OK”就这样以谐音加谐趣而得名并在大众文化中流传开了。
这个词趣在原文中并没有“OK”,但是,经过翻译之手,用它音意兼顾地表达了原义,与语源中这个外来语的形成过程相比,我们汉语这一生动的对译堪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卡拉OK”在日本诞生于他们首创这一演唱方式的1977年,20多年来,作为缩略词的典范,更作为日译汉当中不多见的妙笔已随着歌声传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