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大会经验 • 上一篇    下一篇

电子学名词审定工作汇报

吴鸿适   

  1. 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 出版日期:1996-06-15 发布日期:1996-06-15

Report the Examination Work of the Electronics Terms

Wu Hongshi   

  • Online:1996-06-15 Published:1996-06-15

摘要: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我现准备做关于电子学方面的发言,我的发言内容重要包括五部分:
1.简单地介绍一下从1985年名词委成立以来,电子学名词方面的工作;
2.电子与信息时代的特点;
3.中国电子学会怎样搞新词的一些经过;
4.对一些具体的新名词讨论情况在会上做些汇报;
5.提几点建议。
首先我谈一谈,自1985年名词委建立以来,在全国名词委的领导和中国电子学会帮助下,经过电子学界上百名专家的努力。开过多次审稿会、协调会,还经过一些专家复审,终于在1993年出版了由全国名词委审定的“电子学名词”这本书。这本书里边包括基础理论、电子元器件和材料、电子系统、光电子学和量子电子学以及一些交叉学科。具体内容有总论、静电与静磁、天线、电磁场与微波、信息论与信号处理电子线路与网络、机电元件、电子陶磁、磁性材料与元件、显示器件、真空电子器件、半导体物理和材料、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真空技术和电子光学、电子测量与仪器,还包括了通讯、雷达与电子对抗、导航,广播电视遥测、遥控和遥感、可靠性和核电子学、生物电子学,一起是25部分,共有五千三百多个词条。这本书1993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因为今天早上陈芳允先生还问我,这本书他没看到,问那有卖的,现在科学出版社门市部通过邮购还能买)。跟电子相关的相继不久1994年名词委又审定出版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在这之前1990年还出版过自动化名词。这些名词的出版为整个电子学科名词术语的统一与规范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电子学界的教学、科研、贸易、对外合作、生产、测试与使用的标准化等等都起了促进作用。当然我觉得也有不足的地方,电子学名词这本书里缺乏释义,也还有些缺的,比如说这里就没包括电波传播这部分、功率电子学(也叫电力电子学),还有低温电子学、超导电子学这部分词条相应地比较少。另外,还有一个缺点与相邻学科协调得还不够,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协调工作,但是过去同自动化,计算机名词还有其它的有关学科协调得还不够,这是我要讲的第一部分。
第二关于电子信息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当前是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电子信息产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而且不论从技术、从产业结构、从应用以及用户来说,电子与信息产业是世界上变化最快的产业。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因为前几天有一位朋友借给我一本书,名字叫TELECOM DICTIONARY(作者是Harry Newton),该书1994年在美国出版。这本书收集了所有电信,包括计算机,通信这方面的词汇。据作者本人申称每6个月就改版一次,到现在已经出了第七版,当然我查了一下他到底从那年是第一版,这上面未查出来。而且他出了书以后,INTEL公司(美国一家很著名的计算机公司)就立即买了120本,当夜就买了,通过一个Federal express马上就运过去,每本书重6磅。从来没看见过当夜就把120本买过去。当然我这里不是替这本书吹嘘,我只是通过这个事情说明电子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如此之快,以致于这些公司非常急于要知道这些新名词。由于微电子技术与电子计算机飞速进展,芯片越做密度越大,计算机的储存量越来越大,也就是计算速度即信息处理速度越来越快,而一些软件发展它的功能越来越齐全,因此电子学和计算机日益扩大它在日常生活,包括国民经济,国民生产、数学、医疗卫生保健以及国防各个领域的应用。目前发展最快而影响最广的一个是通信与计算机的结合,还一个是自动控制与计算机的结合。比方说电话,大家都知道,现在普遍发展程控电话,程控电话又发展到移动电话(也叫大哥大),以至于任何个人间的全球通信,现在看来实现起来也不是很远了。还有像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新概念、新名词不断涌现,许多名词在93年出版的电子学名词书里和94年出版的计算机名词里边,我查了一下都没有全包括进去,新名词都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名词工作者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如果这些名词初出现的时候,不及时地加以规范,那么给将来的统一造成极大的困难。我们同台湾在政治上要实行一国两制,但是我们不愿意在科学名词上看见汉语的分歧。在这一点上,过去大家在发言当中都谈了很多。
第三,我谈谈电子学会做的一些工作。中国电子学会和名词委都在几年以前就看到了审定新名词的必要性。中国电子学会认为国际上有关的学术团体一般都开展技术标准工作,就是参考IEEE的这项工作,因此在94年1月电子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上通过一项决议就是参照国际经验,结合国情积极开展技术标准工作,并首先成立了一个叫电子技术标准工作委员会。它的工作就是预备提供一些技术标准给行政机构作为参考,首先从电子信息新名词的标准开始,预备到条件成熟以后,再逐步开展其它电子技术标准工作。在94年11月成立了电子信息名词标准工作组。它的任务是对电子信息,包括计算机、信息、通信等等新名词的译名以及我国有关的名词术语进行研究,并且公布建议试用。因为这是学术团体的活动,不具有权威性,公布讨论结果建议大家试用,为以后加速制定标准术语及其释义作准备。电子信息名词标准工作组人员组成有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部分成员,另外又聘了一些有关电子学、通信与计算机系统工程方面的专家,而且特地邀请了一些出版社、报刊社的代表组成,总人员大概是15-20左右。以后根据情况逐步扩大。办事机构就设在中国电子学会里边的一个编辑出版工作部,工作方式根据需要不定期地召开会议或用通信方式征求意见。有关的一些新名词可在一些报刊出版物上发表,也可以印成单行本广泛征求意见,待审定以后再正式出版。根据以上协议在94年1月29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工作简则,对人员组成经费来源进行了讨论并决定成立5个专业小组。①通信专业组;②计算机名词专业组;③大众传媒名词工作组(这个大众传媒实际上包括广播、电视等);④信息系统专业组(包括雷达、导航、电子对抗,还有C3I等等);⑤综合名词专业组(包括上述以外的名词)。另外,还增加在外地的通信组员,以通信方式进行联系,征求意见。在第一次会议以后,经过准备在95年5月9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工作会议,讨论了部分专家提出的有关专业新名词,并且整理了以后分成通信类名词,数字电视的名词和有线电视的名词并分别刊登在1995年9月份的电子科技导报上。这份刊物是中国电子学会的内部刊物,它发行好几千份。因为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和会士有5千多人,每人赠送一本,征求意见并建议试用,当时还有几家其它刊物答应刊登,不知后来有没有刊登。原订今年内再召开第三次会讨论审定有关计算机方面的新名词。
下面介绍带有广泛的实用范围的一些新名词。
①Information(super)highway。这个名词我查了一些资料,是90年代初期美国戈尔(当时他还不是副总统,而是参议员)首先提出的,然后当他担任副总统以后加快建议的实行。在93年9月15日克林顿总统发布了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国家信息技术结构的计划,预备投入四千亿美元用20年时间在全美国建成一个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一些其它设备以光缆作为一个公共的通路把电子计算机、电话、传真作为一体,即多媒体,作为一个运输工具来高效地传输各种信息,包括数据、视听信号、资料、图像等等,连接一个遍布全国以后涉至全球的高速信息网。当时他提是以光纤、光缆作为一个公共通路,后来有人建议应该把卫星通信也包括进去。信息的充分利用大大提高物资生产的效率,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这样使得可视电话、可视电视、电视教学、家庭图书馆、家庭办公、家庭数据库成为可能。戈尔最初提出来了information highway没加super,跟当时Internet的关系很密切,因Internet当时提的比它还早,后来随着发展,才叫做information super highway。现在就是国内这个名词也非常普遍了。大家同意采用信息高速公路,习惯了。开始有人对“公路”两个字还不习惯,公路是走汽车的。这个作为信息传输的怎么叫公路,实际上信息的传递也有个公共的通路(通道),所以叫信息高速公路,大家还是接受了,现在是普遍接受了。
第二介绍的就是Internet。Internet是一种全球电脑的通信网,早在1969年就起步了。它一开始是美国国防部设立的,研究部门很容易地获取技术文件,获取一些大学图书馆的资料。后来作为一种高新科技,Internet开始普及,被美国政府部门、大学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学术、商业结构所采用。到现在(1994年)估计已经覆盖全球71个国家,接通了全球220多万台计算机,估计用户超过2千万人,预计95年用户达到4千万人。通过Internet可以实现电子邮件(E-mail),阅读电子新闻,进行信息检索。Internet还有一个特点,它是可以进行交互式的信息传递,就是意味着你自己也可以在Internet上开设一个地盘,把自己的信息也可以递上去。上次有个熟人告诉我,他回国的时候,通过Internet(它专门有一栏全是华人的集中消息)看到一对华人夫妇不想回国,但有个小孩希望利用民航把小孩带回来,酬价是200美元,结果熟人通过Internet跟他联系了,然后说好那一天在纽约机场等他。上飞机以前那对夫妇把孩子带来了,他就把孩子带上飞机直接通过民航带回来。通过电视、电台、电影把节目都转录在Internet上供观众收看。还有在1995年8月份有一对男女邀请全世界的人参加他们的婚礼,他们把整个婚礼过程录像经过数字处理以后传到Internet里边,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坐在家里通过计算机观看参与这个婚礼。所以Internet实际上是一个专用名词,跟interactive network不一样,interactive network译成“交互网”、“互联网”都可以,但是Internet不等于interactive network。所以上次我们名词讨论的时候,有的同志提出来Internet是否在一般技术文件上直接用它的原文。如果在一些比较普及性的刊物上是否叫“英特网”比较好些。我们讨论了一下,因为现在新华社好像用的是“交互网”,外边“互联网”、“国际网”用得挺多,这个名词提出来大家再讨论。
还有一个名词是multi-media。包括波导、光纤,也包括自由空间,也包括水都算是media,multi-media就是在通信信息传递当时利用多种形式的结合,这样就可以把计算机、电话、传真机、还有光盘,摄像这些功能结合在一起,利用数字技术给人们提供文字、声音、图画、动画等等信息。这在教学、训练、演示系统、咨询系统、指挥控制系统、信息管理、办公自动化、电视会议、出版物里边都得到广泛利用,译成多媒体已得到普遍接受了。
还有一个词virtual reality。它是利用计算机和其它专用的硬件和软件产生一种实时的和三维的境界的仿真。可以仿真一个学习场所,一个工作环境或者各种游戏和冒险的活动,它也是in teractive,参与的人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跟仿真的内容进行对话,它是想象力与技术的结合造成的虚拟叫virtual,现普遍叫做“虚拟现实”。虚拟现实这个词普遍接受了。过去有人提出“灵境”,用的不太普遍,现在没看见人怎么用这个词。
最后一个词是cyberspace。cyber这个字源自cybernetics。我查了一下我们好几本名词里边,包括数学、自动化、计算机,cybernetics都翻成“控制论”,所以cyberspace过去译作“电子计算机控制空间或电脑控空间”。这个词cyberspace是有个叫William Gibson的作者在1984年在一本科幻小说《Neuromancer》中提出来的,他是用来描述计算机跟社会联系起来的世界。小说里边说人们只要用一根电缆插在大脑固定的连接插座跟计算机连接起来,使人进入cyberspace。这个cyberspace实际上是一个互联的通信网的总和。可以通过活动的寻址、编码,探索计算机网络的世界。所以后来我跟一个朋友讨论,他说也可以叫做“电脑世界网络”或者也可以叫“电脑世界”,把“网络”两个字去掉。不过“电脑世界”这个名字有点像个刊物名称。看起来用“电脑”二字是比用“电子计算机”五个字较好些。这个字能否定成“电脑化空间”,原来定成“电脑控空间”好像也不是太好,电脑化把“化”字去掉叫“电脑空间”,这样是否合适,因为把“控制”两个字再加进去就太烦了。我一个朋友告诉我他看到最近Times Magazine上边国外兴起一些新词。cyberwar指由信息和电脑控制的病毒与信息战。cybersoldier指头盔上戴了虚拟现实的墨视镜,身上的枪和头盔之间用无线电手段联系的士兵。墨视镜把图像和信息发到指挥所,它通过一个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判断地雷以及敌方目标。这一切都是以计算机为中心装备的士兵。还有一个词cyberpunk是指通过一根电话线侵入他人计算机系统里边,从事一种游戏,但经常从里边剽取一些数据,注入病毒或误导信息或破坏一些合法的科研、商业活动。还有一个词cybersex,它是指适合成人的一些计算机的游戏、图像或聊天的线路或一些媒介。在cybersex里边人们可以开展空中论谈,谈论一些性的问题,可以通过不见面谈恋爱,以上这些新名词在一些词典中还没有。这些新名词是否可以能像cyberspace那样定成“电脑化空间”或“电脑世界”,cyberwar译为电脑战,cybersoldier叫电脑士兵,cyberpunk叫电脑流氓(参考消息上定为“电脑崩克”)。cybersex就不好定。这些名词一下子也想不到合适的中文。当然以后我们跟国外交往多了,学术界也会出现这些词。这些词可能首先在新华社碰到,新华社一提出来,大家也就沿用了。
下面提两条建议。
1.因为电子与信息技术包括电子学、计算机、自动控制甚至牵涉到电工、电力(前面之中的一些词),有些也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牵涉多个学科、多个部门。目前由电子学会单独组织力量单薄,因为电子与信息名词标准工作组在电子学会里组织是比较疏散的,任务是软的,也没配置专门的人抓具体工作。所以我建议由全国名词委配有专人和专门的经费来抓这项工作。
2.请全国名词委近期里组织一次电子信息新名词讨论会,我刚才讲了几个名词,我提了cy berspace和virtual reality的译名不太统一,还有一些新词,邀请像电子学名词、计算机名词、自动化名词方面专家,还要请电子科学院,特别需要请新华社的同志参加,因为这些名词一来,新华社马上就译出来,报纸影响非常大。还要请一些出版社和一些刊物的同志参加。另外为了更广泛地吸收意见,我建议是否这样先把这些名词释义以及可能的译名标出来来印发,广泛散发本市和外市,有的人很忙不能参加会议,请他认为译那个名合适打个“√”。如果他对这些译名都不同意,请他提另外一个译名出来,能加以解释更好。外地就采取这个办法把释义和译名都标好请他选择,这样就能收到集思广益的作用。
3.为了推广名词的使用,我觉得昨天也有的同志提到了就是现在一些科技教材、专著评比是否把它列为一条。因为现评比有一个条件,差错率要小于万分之四,这要通过专人检验。规范化的名词是否采用也作为一条来检验,达不到一定的标准,也就不要参加评比了,采用这个办法看是否也起一个促进作用。
(根据会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