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伟胜
Ye Weisheng
摘要: Sense一词在日常用语中意为“意义,含义,”是个常见词。antisense虽然是“面生”,但从词素构成可推知其义。它由anti-这一常用词头,加上sense构成。anti-与汉语的“反、相反”或“抗”之类的词对应。peptide是生物化学名词,意为“肽”,是指由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链。
那么什么是antisense peptide[1,2,3]呢?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生物体内的许多激素(激素中绝大多数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肽或蛋白质分子)在制造完成后,都由各自的专用载体,在血液中或组织液中运输,到达效应场所(器官或组织)后,激素可分解下来,再与特异的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这种载体多是由蛋白质构成,激素与这种肽结合多为分子链上的亲水基团作用的结果。人们利用这种载体蛋白与激素结合而又不影响激素效应的性质,体外或人工合成其能与激素特异结合的部分,用以捕获相应的激素或激素受体复合物,以研究激素和受体的结构和生物机制。如留美中国学者Lu Fx[4]等用抗利尿激素的antisense peptide成功地从肝细胞膜上分离出抗利尿激素的受体(1991)。利用antisense peptide方法是分离受体的新技术有效途径,很有发展前景。
由此看来antisense peptide是指一类能与生物活性肽类结合,而又不影响其生物效应的肽类。因肽类激素已发现的就有数百种,各自结构亦不相同,自然每一种激素就有一个相应的antisense peptide。可见antisense peptide是一类肽的抽象概念。对应于antisense peptide的肽类激素自然就又增加了一个名称sense peptide。
由此可见antisense peptide是一个联合性术语,不可偏离任何词义来译。从字面上可译为“反意肽”或“相意肽”,也可译成“对意肽”。反、相、对都可与原英文前缀anti-相对应。但是否可选“对意肽”好些呢?sense peptide一词译成“意义肽”似乎有些过于生硬。sense一词在这里是指有直接生理作用的肽类,是否可意译成“生物活性肽”、“生物原肽”或“效应肽”呢?笔者百思不得其“名”。
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近来生物学家们推测,过去认为没有生物效应的antisense peptide也很可能具有生物反应,并认为是可能具有双重性作用机制,既有拮抗作用,亦有激动作用。在antisense peptide与sense peptide结合同时,竞争性抑制了sense peptide与受体的结合,具有拮抗作用;而antisense peptide与sense peptide结合后并不影响sense peptide进一步与该受体结合,而且由二才者的结合抑制了sense peptide的分子变构(多数激素在与受体结合后发生变构),继而扩大了作用的时空,又起到了激动剂的作用。对antisense peptide这种效应正引起更多学者的兴趣。
考虑到antisense peptide的潜在生物学意义,应尽早为其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