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涌泉
Liu yongguan
摘要: 邓小平同志1983年对教育工作的指示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认为,这一指示同样适合我国的术语工作。
首先谈谈面向世界问题。大家知道,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水平,这是各国科学家的共同成就,是国际学术交流的结果。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要想发展自己的经济,就必须参加到国际社会中去,一方面贡献自己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吸取他人的成就。所有这些,都要通过相互了解才能实现,而这种相互了解的基石就是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术语,因为术语是科技语言的基本要素,是科技交流中最基本的载信者。古人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术语工作搞得不好,势必影响国际交流。
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国际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在如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术语问题恐怕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术语的借用、移植问题上,历来有两种主张,一是意译,二是音译。目前,大多数国家趋向于后者。然而,过去情况却不同:有些国家“国粹”派(purists)占优势,他们认为音译术语(外来语)是一种污染,例如,主张用дальнеразговорня代替телерон(电话),用самопобымалъщик代替лифm(电梯)。*现在,大家已承认音译术语的积极作用,并认为采用音译术语是一种必然的客观现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之中有一个术语委员会(TC-37)专门负责术语整理和统一工作。有的地区(如经互会国家)组织了术语协调委员会,协调术语方面的工作。为了加强术语工作,1971年还在奥地利成立了国际术语情报中心(Infoterm)。所有这些组织都在围绕着术语的标准化进行工作。
我国在移植术语过程中基本上是采用意译法,这样便形成了同国际潮流背道而驰的局面。为什么没采用音译法?众说纷纭。很多人从现象上看问题,认为汉语不易接受外来语。我的看法与此相反。我认为不是汉语不易接受外来语,而是汉字不易接受外来语。汉字文章无词的界线,音译词夹杂其中,模糊不清,当然不受欢迎。如果实现了汉语拼音化,我想,汉语也完全有可能象其他拼音文字一样,大量吸收音译借词(起码在纯术语范围内),逐渐向术语国际化靠拢。**
术语国际化有不少好处,起码可以免去“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之苦;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可以促进学术交流。逐渐向术语国际化靠拢,这应该是一个方向。在这个问题上,闹“独立性”,是要吃亏的。当然,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外国的,要考虑我们语言的特点,要照顾我们的传统。
术语工作要面向未来。科学技术从萌芽时期发展到今天,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年代里,我国科学家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同时也制定了大量术语。明清以来,又引进了一系列新的术语。不少学科建立了自己的术语体系,其中有些是比较合理的,而有些并不怎么合理。另外术语的整理和统一工作抓得不紧,因而术语的驳杂现象非常严重。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已有的传统,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对它的改进。各学科的情况也不相同。有的学科(如天文、化学)有比较深的基础,有自己一套传统。而有的学科(如计算机、激光)则是刚刚发展起来的,尚无较深的传统可言。
但是,无论是老学科或是新学科都有一个“向前看”的问题。过去的年代尽管久远,但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刹那。过去的成就(包括术语及其体系)尽管伟大,但是比起未来的,则只是沧海一粟。因此,我们考虑术语问题,不应受传统的束缚,而应面向未来。对未来科技发展有利的就大胆去做,不利的就坚决要改。这应该是一条基本原则。当然,对不同学科要区别对待,对历史长的学科要重视其传统的术语体系,要处理好新旧术语的关系,等等。但是,区别对待不等于放弃基本原则。
在面向未来的问题当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术语的国际化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上面已谈了不少,这里只想着重说明一点:术语是分层的,一般可分为纯术语、术语、准术语三层。纯术语最专门,准术语已接近一般词汇。一般人认为,象“离子(ion)”、“中子(neutron)”这样专门的术语,采用音译法恐怕也无妨。因为即使意译了,一般人对它的含义也是不理解的。但是,音译以采用拼音为好,否则夹在汉字中间模糊不清,站不住脚。至于如何音译,是基本上采用标音方式(TransCription),还是基本上采用转写方式(transliteration),或是采用折衷方式,这要专门讨论。
术语工作要面向现代化,更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术语是新概念和新事物的代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技术新水平。术语所以层出不穷、源源不断,道理也在这里。
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文献量急剧上升,科技术语成倍增加。例如《英俄计算技术词典》1974年版的词条比十年前的一版多一倍(第一版一万二千条,第二版二万四千条);《英汉计算技术词汇》也同样,1977年版有一万四千条,1982年版增至大约四万条。
面对上述的现实,如果我们的术语工作还是老一套,即完全采用手工业方式编排术语,出版和修订的周期又是旷日持久,试想我们怎么能赶上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步伐呢?
电子计算机的普及,给术语工作的自动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少国家已利用计算机来编纂双语或多语的术语词表和词典(我们也已开始这样的工作),并建立术语数据库。加拿大的术语数据库(Termium)规模最大,存有四百万条术语,它实际上已成为全国的术语中心,向全国翻译工作者提供咨询服务。
利用计算机使术语工作自动化,建立术语数据库,出版机编术语词表词典(包括纸本的和磁性材料的),好处很多。第一,可使术语编辑工作大大加快;例如,机器可以自动排序,并能保证不错。而人来进行这项工作,不但要花费大量时间,还经常会出错。又如,多语词典的索引工作,对人来说是很头痛的事,要花很多时间,排好多次。但是对于机器则是轻而易举的。第二,可使出版周期和增订周期缩短:利用机器编词表词典,在已有程序的情况下,输进全部数据,编辑工作即告完成,并能提供两种版本:(1)软盘或盒式磁带,(2)纸本形式的词表词典。如果需要增订或修订,随时可以进行。打进去新的数据(一批新术语),或抹去旧的数据,机器便可自动提供新版本。增订周期可以由“旷日持久”一变而为“立等即得”。第三,可使翻译速度大大提高。术语工作和翻译工作是密切相关的,一个翻译工作者往往要费三分之一的时间去查各种词典(普通词典、成语词典、专业词典、缩略语词典、新词词典、人名词典、地名词典等等)。如果把上述词典作为不同文件存储于数据库中,查词典时,只需在终端的键盘上打一下该词,屏幕即可显示出该词的意义。由于数据库能及时更新,因而几乎能做到有求必应。据说,应用了这种先进工具的翻译人员,的确已使自己的产品成倍增加。第四,可使翻译质量大大改善。术语混乱往往是在没有一定之规(即术语词典尚未出版或更新以前)的情况下产生的。而数据库的最大优点是能迅速增补新术语,这样,它便可以起到防止混乱发生的作用。同时,由于数据库是大家共享的,人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它进行术语规范化的工作,以促进术语的统一。
术语工作现代化已经提上了日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术语的整理和利用问题,也是如此。只有在今天的条件下,有了大存储的电子计算机,有了计算机网络,有了既经济又方便的微处理机,才有可能做到。
术语工作是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与术语工作密切相关的文字改革工作更是语言规划中的重要课题。它们关系到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速度,希望领导上尽早作出安排。
注释:第36页
*这是作者在1984年9月20日术语座谈会上的发言。
第37页
*赵端平:“现代俄语与外来语”,《翻译通报》1984年第7期。
**详见刘涌泉“略论我国的术语工作”,《中国论文》198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