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术语辨析 • 上一篇    下一篇

货币单位“圆”和“元”

戴金旺   

  1. 河北唐山热电公司培训部,063020
  • 发布日期:2007-06-15

On the Two Forms of the Standard Chinese Currency Unit“Yuan”

DAI Jinwang   

  • Published:2007-06-15

摘要: 摘要 针对中国本位货币单位用字不统一问题,文章提出:货币单位用“圆”还是用“元”,取决于货币单位前所用数字的类型,当货币单位前所用数字为大写汉字数字(壹、贰、叁……)时,货币单位用“圆”,如“壹圆”“拾圆”“壹佰圆”等;当货币单位前所用数字为小写汉字数字(一、二、三……)或阿拉伯数字时,货币单位用“元”,如“一元”“十元”“一百元”,或“1元”“10元”“100元”等。
生活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本位货币单位用字不统一,第五套人民币纸币用“圆”,硬币用“元”。有人说,纸币上的“圆”用错了,应改为“元”;有人说,硬币上的“元”用错了,应改为“圆”。
主张用“元”的,理由如下: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七条规定:“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辅币单位为角、分。”该法在行文中一律用“元”,不用“圆”,如第四十五条:“印制、发售代币票券,以代替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的,中国人民银行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既然有《中国人民银行法》的明文规定,中国本位货币单位再用“圆”就是非法的。
主张用“圆”的,理由如下:权威辞书多以“圆”为中国本位货币单位的首选用字,它们作出的选择,理应遵从。《现代汉语词典》(2005),条目“圆”释义⑥为:“中国的本位货币单位,一圆等于十角或一百分。也作元。”释义⑦为:“圆形的货币:银~|铜~。也作元。”条目“元2”释义为:“货币单位。同‘圆’⑥⑦。”《新华词典》(2001年版),条目“圆”释义为:“也作元。一种货币与货币单位名称,中国及日本、朝鲜等国均用为本位货币名。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的本位货币也译作圆。”条目“元”释义⑤为:“同‘圆’④。”《辞海》(1999年版),条目“圆”释义为:“简写作‘元’。中国货币单位。人民币1圆等于10角或100分。”条目“元”释义为:“同‘圆’,一种货币或货币单位名称。如银元;一元二角。”《辞源》,条目“圆”释义⑥为:“货币单位。”条目“元”释义⑤为:“旧时一个元宝叫一元。……清末发行银圆票的最低面额为一圆,也写作一元。”《汉语大词典》,条目“圆”释义19为:“墨及钱币等圆形物单位名,后专指货币,并不受圆形的限制。……”释义20为:“中国本位货币也用圆。一圆等于十角或一百分。简写作‘元’。”条目“元”释义17为:“旧称元宝一枚为一元。……”释义18为:“用作货币或货币单位名称。如:银元;人民币三元。也写作‘圆’。”《汉语大字典》,条目“圆”释义11为:“圆形的货币。也作‘元’。如:银圆(元);铜圆(元)。”释义12为:“我国的货币单位。也作‘元’。如:五圆六角三分。”条目“元”释义11为:“货币。也用作货币单位。如:银元;一元二角。”
我国本位货币单位,到底是该用“圆”,还是该用“元”?如果说该用“圆”,如何理解第五套人民币硬币上的“元”?如何理解《中国人民银行法》中的“元”?如果说该用“元”,如何理解第五套人民币纸币上的“圆”?如何理解《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以“圆”为我国本位货币单位的首选用字?要搞清这个问题,还要从货币单位“圆”和“元”的由来与发展谈起。
中国在历史上曾使用过多种形式的货币,同时也曾使用过多种形式的货币单位。[1]货币单位“圆”是如何产生的?一般认为,“圆”的产生与银圆有关。银圆,因银质、圆形而得名,俗称“番银”“洋银”“洋钱”“大洋”等,15世纪开始铸造于欧洲,16世纪大量铸造于美洲。16世纪末、17世纪初(明万历年间),外国银圆开始流入中国。最早流入中国的,是西班牙在其殖民地墨西哥铸造的有西班牙国王头像的银圆,俗称“本洋”。1821年墨西哥独立后停止铸造“本洋”,并于1823年开始铸造有雄鹰图案的银圆,俗称“鹰洋”(或“英洋”)。1840年鸦片战争后,“鹰洋”曾大量流入中国。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广东省开始铸造有蟠龙图案和“光绪元宝”“广东省造”“库平七钱二分”字样的银圆,俗称“龙洋”。这是中国正式铸造银圆的开始,后各省纷纷仿效。[2]银圆在流通过程中,必然需要一个与之相应的货币单位以计数,于是从货币名称“银圆”派生出货币单位名称“圆”,称“一枚银圆”为“一圆”。这有些类似于从量具名称“尺”派生出长度单位名称“尺”[3]。从《中国近代机制币》[4]一书提供的资料看,最早以“圆”为货币单位的是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北洋机器局铸造的面额为“壹圆”的银圆。1910年(清宣统二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规定银圆为本位货币,“国币单位,定名曰‘圆’”,并于1911年铸造面额为“壹圆”的“大清银币”。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铸造有孙中山半身侧面像、面额为“壹圆”的“开国纪念币”。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重申银圆为本位货币,开始铸造有袁世凯头像、面额为“壹圆”的银圆,俗称“袁头”(或“袁大头”)。银圆虽为法定货币,但银两仍与银圆并用,而且中外大宗交易还多以银两为计算标准。1933年,民国政府“废两改圆”,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开始铸造有孙中山头像和帆船图案、面额为“壹圆”的银圆,俗称“船洋”。1935年,民国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禁止银圆流通。银圆作为本位货币的时代在中国宣告结束,但作为货币单位的“圆”却并未退出历史舞台,1935年民国政府发行的“法币”及1948年取而代之的“金圆券”,1941年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的纸币,1945年晋察冀边区银行发行的纸币,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发行的“人民币”,均以“圆”为单位。不过,此时的“圆”似乎早已失去它最初的含义。
货币单位“元”又是如何产生的?一般认为,“元”的产生与元宝有关。元宝有两种,一种是指唐代及唐代以后铸造的有年号、朝代等字样的圆形铜币、银币或金币(早期的中有方孔),如唐代的“大历元宝”、后晋的“天福元宝”、宋代的“淳化元宝”和“大宋元宝”、元代的“中统元宝”、清代的“光绪元宝”和“宣统元宝”等,因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所铸铜币上的“开元通宝”四字(按上下右左顺序排列)被顺时针方向误读为“开通元宝”而得名;另一种是指元代及元代以后铸造的马蹄形银锭或金锭(也有非马蹄形的,但不常见),俗称“马蹄银”或“马蹄金”。与银圆相似,元宝在流通过程中,必然也需要一个与之相应的货币单位以计数,于是从货币名称“元宝”派生出货币单位名称“元”,称“一枚元宝”为“一元”。元宝与银圆同属货币系列,尤其像“龙洋”,本身既是银圆又是元宝(光绪元宝),这就为“圆”“元”混同创造了条件。“圆”(尤其是繁体的“圓”)与“元”相比,笔画复杂,难于书写,两个字又同音,因此人们常以“元”代“圆”,如把“银圆”写成“银元”,把“一圆”写成“一元”,等等。清末发行的银圆票(或银元票),就有以“元”为单位的,如面额为“拾元”的银圆票用的就是“元”。1929年(民国十八年)民国政府铸造的有孙中山正面像、面额为“壹元”的银圆,用的也是“元”。著名作家巴金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长篇小说《寒夜》曾多次用到货币单位“元”,如:“他不自觉地把手伸进衣袋里去。他掏出一把钞票来。他低头数了一数,一千一百几十元!这是他的全部财产。他明晚还得拿出公宴主任的份子钱一千元。他再看蛋糕,他看见了旁边一张白纸条,上面写着:‘四磅奶油大蛋糕法币一千六百元’。他叹了一口气。他连一磅也买不起,多寒伧!他躲避似地掉开了头。”1977年发表、1986年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曾将“圆”简化为“元”,这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以“元”代“圆”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国人民银行近年发行的面额为“1元”的普通硬币,面额为“1元”“5元”等的各种普通纪念币,面额为“50元”“200元”等的各种贵金属纪念币,均以“元”为单位。
以“圆”或“元”为货币单位,各有各的道理。《中国人民银行法》是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它用“元”不用“圆”一定经过了深思熟虑,可以说以“元”为货币单位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从货币单位用字的历史看,以“圆”为单位的货币要远多于以“元”为单位的货币,《中国近代机制币》一书收录的银圆以“圆”为单位的多达数百种,而以“元”为单位的仅7种,可以说以“圆”为货币单位更合乎传统。“元”笔画少,书写简便;“圆”笔画多,不易被涂改。因此,很难说用“圆”和“元”中的哪一个就好,用哪一个就不好。退一步说,即使能说出用哪一个就好,用哪一个就不好,恐怕也很难再改变货币单位“圆”和“元”的使用现状,想一想流通全国不计其数的“圆”和“元”,就不难理解这一点。这与“身分证/身份证”问题似乎有几分相似,虽然语言文字学家早已指出用“身份证”不如用“身分证”好[5],但积重难返,也只能承认既成事实(第二代身份证仍作“身份证”,即是证明)。既然如此,按通用关系来处理货币单位意义的“圆”和“元”,就不失为明智之举。但“通用”就意味着两个字彼此可以换用,这种状况恐怕又是与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不相适应的。可否让二者有一个明确分工?
我们注意到,第三套人民币中有长城图案、面额为“壹圆”的硬币,单位用的是“圆”;第四套人民币中有牡丹花图案、面额为“1元”的硬币和第五套人民币中有菊花图案、面额为“1元”的硬币,单位用的是“元”。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本位货币单位用“圆”还是用“元”,取决于货币单位前所用数字的类型,与纸币、硬币无关。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放宽些,即将证券、单据、账目上的货币金额写法一并予以考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大致的规律——当货币单位前所用数字为大写汉字数字(壹、贰、叁……)时,货币单位用“圆”,如“壹圆”“拾圆”“壹佰圆”等;当货币单位前所用数字为小写汉字数字(一、二、三……)或阿拉伯数字时,货币单位用“元”,如“一元”“十元”“一百元”,或“1元”“10元”“100元”等。从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开始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1955年开始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1962年开始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1987年开始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到1999年开始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及2005年开始发行的新版第五套人民币,概莫能外。事实上,台港澳地区目前所发行的货币,也大都符合这个规律。
如果这样的分工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不仅可以解决我国本位货币单位用字不统一问题,而且还可以兼顾《中国人民银行法》的用字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分工将有利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gives his points of view on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two forms of the standard Chinese currency unit “yuan”.It is the type of the numeral(s) used before the currency unit that determines either yuan(圆) or yuan(元) to be use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