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规范应用 • 上一篇    下一篇

填补科技史名词空白 展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田淼;陆岭;韩毅   

  1.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100010
  • 发布日期:2007-04-15

Fill in Term Gap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wcase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Ancient China

TIAN Miao,LU Ling and HAN Yi   

  • Published:2007-04-15

摘要: 一 第二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的意义
2007年1月15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自1988年第一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海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国内外交流空前活跃。2005年7月“第廿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进一步走向国外。在全球科学史研究和学术交流日渐频繁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认识、规范和推广科技史名词术语,建立中国自己的科技史名词体系,便迫切地摆在了中国学者和相关机构的面前。第二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在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成就的基础上,改进以往之不足,尽快形成一个稳定、行之有效且高效率的编辑机制和渠道,填补我国科技史名词的空白,展现中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技术。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张柏春研究员高度评价了第二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的意义:编辑一套完整、规范的科技史名词术语既是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科成熟的标志。科技史名词的编辑、公布与出版,将对促进和加强国内外科技史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现实意义和国际意义。他表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将全力支持本届委员会的工作。
二 第二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组成特点和工作规划
第二届科技史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组成,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有关要求,考虑到科技史专业的特殊性,决定聘任陈久金、陈美东、杜石然、郭书春、华觉明、刘广定、闵宗殿、潘吉星、宋正海、王兆春、席泽宗、余瀛鳌、席龙飞等13位同志为顾问;田淼为主任;安沛君、Philp Cho(美国)、韩晋芳、韩毅、李秀辉、罗桂环、孙关龙、王冰、王玉民、吴文清、尹晓冬、游战洪、曾雄生、张柏春、张澔、钟少异、邹大海、John Moffett(英国)等18位同志为委员;韩毅兼任秘书。这些成员大多为长期从事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在天文学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地学史、医学史、生物学史、农学史、技术史、军事史、科技哲学、科技思想和科学文献学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特别是一些在国际科学史界享有杰出声望的著名科学家和院士担任第二届科技史审定委员会的顾问,大大地加重了这个委员会的分量和威望。本届委员会无论在队伍规模,还是委员的层次和学术水平方面,都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成立会上,第二届科技史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田淼研究员,介绍了本届委员会的筹备情况及工作规划。她指出本届委员会的工作意义重大,但压力和困难也有目共睹。做好第二届科技史名词审定工作不仅在自然科学学科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规范的科技史名词术语,有利于国际科学史的交流,使中国科学史走向世界。田淼主任的报告,从认清概念体系、选取学科术语、定义名词的基本要求、名词定义、编排体例、审定程序等方面阐述了名词审定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与会委员们围绕着第二届科技史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的大纲和行动计划,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科技史名词审定工作分为:综合、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农业、水利、机械、军事技术、桥梁、造纸与印刷、矿冶、纺织、交通运输、建筑、医学等18个学科组。学科体系的划分主要基于以下考虑:既涵盖科学技术史的所有领域,又不分得太细;最大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学科之间的交叉重叠;结合各委员的专业组成。
三 科技史名词的若干问题
1.如何认识科技史名词的特殊性和规范化
中国科技史在近50年的研究中,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上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加深和中国科学史走向国外,建立一套权威、规范的科技史名词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现在还不规范已有的科技史名词,必将越来越影响自然科学史研究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学术交流工作,造成的混乱和损失就会更加巨大。在科技史名词的编辑中,应把科技名词的正名、英文翻译、不同称谓、注释、文献出处尽可能地展现出来。
以北宋末期政府编撰的医学著作《政和圣剂经总录》为例,与会学者认为其名词术语的正名、汉语拼音、英文翻译、简称、又称、内容、年代、作者,可以这样表述:
政和圣剂经总录 Zhenghe Shengjijing Zonglu;General Records of Holy Universal Relief 中医学文献名词。又名“政和圣剂经”,简称“圣剂总录”,又称“圣剂经”,北宋官修中医方书著作,成书于1118年,宋徽宗赵佶撰。
又如:
都江堰 Dujiang Yan;Dujiang Weir 水利学名词。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时李冰在四川灌县修建的防洪、分水、灌溉水利工程。最早见〔汉〕司马迁《史记》卷29《河渠志》。
再如“代数”的正名和曾称:
代数 Daishu;Algebra 数学名词。曾称“阿尔热巴拉”,清康熙年间由耶稣会士介绍到中国。最早见〔法国〕傅圣泽《阿尔热巴拉新法》。
2.科技史名词的“定名”
科技史名词的审定要正确把握其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充分理解科技史名词的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和国际性。科技史名词的编辑,应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充分尊重固有名词的属性和本义,不能随意乱改、乱定。事实上,由于一些科技史名词没有及时规范,在社会上已经造成不利影响。
如“天文学”,中国古代传统科学之一,但现在有些学者却将其称为“天学”。由“天文学”变为“天学”,学科的定名、内涵和外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致当今的许多学者只知“天学”而不知“天文学”,造成了对古代天文学知识认识上的误解。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应继续沿用古代“天文学”的名称和表达方式。
有些科技史名词,学者们已经随意叫了很久,但并没有规范的含义。如农学史名词“精耕细作”,技术史名词“四大发明”等,在古代科技文献中并没有这些专门词语,但学者们却约定俗成地叫了很久。这些名词是否作为科技史术语收入,学者们的争论较大,收还是不收,仍在讨论之中。
3.同一名词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
有些科技史名词会出现在不同学科中。如古代天文学与数学、天文学与地学、农学与医学中的许多名词是相同的,但它们的意思则完全不同。科技史名词的审定,可在编辑过程中先按不同的学科收集,最后再加以汇总、分类。
如“太阳”,在天文学史、哲学史、气候学史、医学史和化学史中都被应用,但它们的意思不尽相同。
第一种用法:太阳 Taiyang;Sun 天文学名词。日之通称。最早见《诗经》。
第二种用法:太阳 Taiyang;Positive 哲学名词。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太阴的对立面。最早见《周易》。
第三种用法:太阳 Taiyang;Bloom 气候学名词。旺盛的阳气。最早见《周易》。
第四种用法:太阳 tàiyáng;Temple 医学史名词。其义有二,一曰人体经脉名,最早见《黄帝内经·素问》卷2《阴阳离合论》;二曰人体穴位名,最早见〔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3《治寒热诸疟方》。
第五种用法:太阳 Taiyang;Hydrargyrum 化学史名词。汞的隐名。最早见《石药尔雅》。
这种一词多义的科技史名词,可以按不同的学科加以分类和解释,以防词语被漏收,词义被漏解。
4.增加和补充新的科技史名词
近50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和古代科技文献的数字化,一些古代常用但现已不用的科技史名词,相继被发现。建立完整的科技史名词体系,对于尽可能地展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成就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第二届科技史名词委对术语的收集,应尽可能地注意新词的发现,并及时给予定义。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研究员和北京农业博物馆闵宗殿研究员,在自己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和积累了大量古代专有的科技史名词,这些名词在2000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科技史卷》却没有被收录。如张柏春研究员提供的中国古代力学名词:积力、合力、弹弓力、弹力、弓力、宇合、久、无久、始、被中香炉、滚灯、木火通等,在古代曾长期地应用,但却在现代的科技史术语中不常见或转化为其他术语。依据科技史名词的属性,这些新发现的名词应该及时地予以补充。
5.科技史名词与其他学科名词的交叉
科技史名词与其他学科的名词会有所交叉,这涉及一系列问题需要考虑。如考古学的内容是否收录,如何处理某一考古发现中不同文物名称的命名,外来科技史名词和国外科技史名词如何处理,怎样界定科技史名词的范围。学者们普遍认为,随着科技史名词遴选工作的深入,留待与其他学科委员会沟通后,再加以解决。目前各委员将严格按照全国科技名词委的要求,尽可能完整地收集本学科的名词。
四 展望
从本届科技史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成立可以看出,科技史名词的编辑、推广,已引起海内外学者的进一步关注和更加深入细致的思考。尽管此前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做过不少探索,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要审定、推广和使用规范、标准的科技史名词,建立中国自己的科技史名词体系,使科技史名词的应用跟上社会的需求,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继续探讨。目前,科技史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各工作组已经进入最基础的收词阶段,收词将严格遵照科技名词审定的原则。精选出来的科技史名词,必须不同于一般的字典、词典,除了遵从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国际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以外,还要特别强调权威性。相信,在全国科技名词委的领导下,通过各学科组专家的合作和努力,填补科技史名词这一空白的重任一定会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