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溯源 • 上一篇    下一篇

谈“海啸”

钱定平   

  • 发布日期:2005-03-15

Basic Knowledge about Tsunami

Qian Dingping   

  • Published:2005-03-15

摘要: 自从东坡居士写了“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之后,宋朝诗人就爱上了“海立”这个词:“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周密),“忽觉天风吹海立,好似春霆初发。”(吴琚)等等,都接踵跟上来了。大海狂怒,都怒得站立起来了,的确,东坡居士这形象生动、气势雄浑的描绘,给大海本身也平添几多雄姿。其实,大海站立起来、猛扑过来的这一姿势,却并不是东坡居士的独创,杜甫早有“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朝献太清宫赋》)这样的句子。大风壮而海水扬,磊落惊人。后人就制造出一个成语,叫“海立云垂”。我们中国的邻居日本,在没有自己文字的时候,曾经借用中文写字印书。也就是说,那时的日本人,口里讲的是日本话,写下来的文字却是中文,煞是一种双面人似的怪异语言现象。日本古书《日本书纪》中,就有“大潮高腾,海水飘扬”的标准中文句子。有人用现代日语解释,说是“海水高高站立、上升而漂流”,也就是日本版本的“海立”了。后来,在日本一些用中文书写的史书里,“海水涨移”、“海潮涨陆”,“海水暴溢,惊涛涌潮”这一类的词句,层出不穷。受了中国古典影响的痕迹,清晰可见。那么,所有这些词句所描写的是什么大海形象呢?现代学者研究发现,日本古人所观察到、描写出的,正是海啸!
“海啸”这个词汇,有日本专家说咱中国人是从日本舶来的,还举了“银行”、“经济”、“哲学”等等旁证。这个说法恐怕不对。明朝诗人杨慎就有“山抬风雨来,海啸风雨多”的诗句,见于他的《古今谚》。相反,“海啸”这个词却恐怕是日本人从中国学得去的。何以见得?海啸,日本人叫做“津浪”或者“津波”,读音都是或者tsunami,“自拿米”。1968年,在一位美国科学家提议下,tsunami正式定名为国际词汇。所以,现在国际社会里称呼“海啸”,除了中国外,都使用tsunami这种拼写法。这个词最早出现,是在德川幕府时代的1611年,一篇关于“三陆地震”的记述文章里。有趣的是,除了“津浪”、“津波”之外,日本人还用“震汐”来称呼这种现象;更加常用的是中国的“海啸”,甚至原封不动搬用“海立”!这些词儿词形南辕北辙,读音却全是“自拿米”。由此可见,它们全是在“自拿米”出现后,日本人状其形而从中国学习过去的。
说到海啸产生的原因,其中之一是深海地震所引发的。如果海床有一块断裂下沉那么,海水就会倒灌进去。可是,水却有一种恢复平衡的脾气,就像我们在海滩上游泳,海浪冲过来,又会退回去,这就是海水在做恢复平衡原状的表演。于是,水的更替就造成了波浪,这就是海啸。这一大块海水不干别的,只一味以波动形式把能量传播出去。这种海水波动为地震所催生,同平常我们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上起伏,没有深度,波幅也会随水变浅而很快衰减。而地震造成的波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巨块水体的波动,当然能量就大得多了。这巨大能量真要命,一路所向披靡,正是要靠冲刷人烟稠密的海岸才能消磨干净。去年底发生的海啸,我看俄罗斯科学家所制作的电脑模拟,那海底地震达到里氏九级的地方,正紧靠在印度尼西亚旁边,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连接的地方。海啸从那里出发,右边就近冲向千岛之国的海岸,左边则像千万根巨无霸箭头一样,朝着隔海相望的印度和斯里兰卡射去。所以,这几个国家所受到的灾害也特别巨大。而且,海啸在外海时一般不容易引起注意,当它到达岸边浅水处遇到阻碍时,却会像打印机轧纸时那样“打摺”,一举爬升到高达三四十米,就像岸边突然立起的水墙,这就真正是“海立”了。海啸波浪速度很快,波长很长,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能量损失却很小。所以,海啸的破坏力特别巨大。特别,海啸在远离海岸时只是“水何澹澹”,而并不洪波涌起。这些,都是这头海上巨兽特别可怕的地方。
世界上遭受海啸损害最大的国家之一是日本。可是,从前的日本人除了说说“海水暴溢、惊涛涌潮”和“海潮涨陆”之外,也没有特别注意。有个诗人还唱着“和歌”说:“船边海豚穿海啸,腹下青光绕”,大难临头还一派闲适之情哩。日本江户时代有位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他所作《富岳三十六景》非常著名,其中有一幅《神奈川冲浪里》。画家不但画出了惊涛骇浪,还把浪头绘成巨大无朋的爪子。特别,还有一艘打鱼船穿梭其中,叫人想起海明威笔下的搏海老人,颇为悲壮。在西方,有的海啸研究者用这幅画作海啸的艺术表现。我觉得,北斋画的其实并不一定是海啸。世上真正警告海啸,提醒人们忧患意识的人也有,其中,就有日本地球物理学家兼文人寺田寅彦(1878~1935)。寅彦学地球物理,曾经到德国留学,当大学教授。他的学术成就很了不起,他根据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板块说,提出日本海形成论,令人耳目一新。他也是一位具有自然忧患意识的科学家,在日本关东大地震后他总结道:“关东大地震本身危害其实不大,但是,东京市民对地震表现恐怖和无知,却导致了一场大灾难”;他还留下了这样的警句:“天灾总是在人们淡忘它时降临”,真发人深省。在《海啸和人类》里他说,把地震海啸等的预防放到学校中进行,对于培育爱国精神教育来讲,是最具体和最有成效的方法。在《日本人的自然观》里,对于日本的气候环境和地质结构,寅彦生动详细而深入浅出地进行了描绘。他在文章里形象地指出,日本的自然环境很特别,既像慈母那样,为日本人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安乐,也如严父一般,为日本人设置了考验重重的严酷。所以,既要享受慈母的慈爱,也要服从严父的严命。这无论对于人定胜天的盲人乐观,或者是听天由命的杞人悲观,都是一贴清醒剂。(摘编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