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宋明
Feng Songming
摘要: 做工作,办事情,速度快,质量好,较为理想。欲达此目的,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不懈的努力,并有良好的客观条件相配合,方能事半功倍,如愿实现。开展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四年来,在上级领导下,笔者从事生物学和医学等几个学科的名词审定组织工作,有的学科进展速度快,质量好,有的学科工作开展较缓慢,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应吸取的教训。生理学名词审定工作起步较晚,但一年多时间,完成通常三年才能完成的名词审定工作。时间短,用费节省,达到质量标准,已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准备出版公布。本文对生理学名词审定工作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一)生理学名词规范化的历史和现状
生理学是生物学和医学的基础学科,是我国自然科学中发展较早的学科之一。本世纪初,老一辈生理学家呕心沥血,为发展我国生理科学事业历尽艰辛,为建立完整的生理学研究方法,实现名词术语规范化,作出巨大贡献〔1〕。我国生理学界历来重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中国生理科学会1926年成立,1927年便创办《中国生理学杂志》(The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交流生理学研究成果,推广生理学名词术语,六十多年来对我国生理学的发展和生理学名词术语规范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1950年8月,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和中央卫生部联合聘请李铭新、沈霁春、汪堃仁、孟昭威、侯宗濂、张锡钧、蔡翘、赵以炳、刘曾复、鲁德馨等15位先生为生理学名词审查委员〔3〕,召开审查会议,逐字审查了卫生部卫生教材编审委员会编订的《生理学名词》。《名词》收集生理学和巴浦洛夫学说术语3600余条,于1954年正式出版,这是我国近代生理学名词规范化与统一的重要工作。建国四十年来,生理学迅速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新理论相继诞生,相应地产生了许多新的生理学名词。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国内外学术交流日趋频繁,生理学书刊大量出版,术语的使用存在混乱现象。如长期以来“出汗”与“发汗”概念混淆,“拮抗”与“颉颃”并用,“铃蟾肽”误为“蛙皮素”………。“压抑”与“阻抑”,“递质”与“介质”、“调质”,“转运”与“转移”、“转换”,“传递”与“传导”等区分不清,英文译名混乱。“泌尿”、“排尿”还是“尿生成”,哪个正确?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生理学名词的规范化与统一,对生理学知识的传播,生理学文献的编篡、检索,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相关学科之间的沟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理学名词的审定统一成为当务之急。1987年11月,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领导下,由中国生理学会开始筹备,1988年5月正式成立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分委员会),聘请著名生理学家冯德培、王志均、吴襄三位教授为顾问,梅镇彤教授为主任委员,陈宜张、邓希贤、陈国治三位先生为副主任委员,以及28名委员组成分委员会,具体负责收选名词、征询意见和审议核定工作。
(二)熟悉情况,组成得力的工作班子
“方针、政策确定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能否在短期内完成名词审定任务?关键在于熟悉情况,组成有代表性、工作实干的名词审定委员会。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生理学工作者相对集中于上海和北京两市。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上海生理研究所和脑研究所,数百名科研人员开展多课题的研究工作,尤以生理学的前沿——神经生理学研究见长。上海医科大学等六所高等院校生理学科研教学力量很强,海军医学研究所的潜水生理研究在全国名列前矛。徐丰彦、冯德培、朱鹤年等老一辈生理学家培养出相当数量的后起之秀,活跃在科研、教学第一线,成为学科带头人。全国生理学会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会员243人,上海市便有56人〔4〕。上海生理学人才荟萃,是我国生理学科研、教学工作的大本营。北京是生理学会所在地,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和中医研究院所属的研究所,北京医科大学等六所有关的高等院校,生理学力量强大,研究课题较多,除神经生理、消化生理、循环生理原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外,其他领域也扎实地开展工作。著名生理学家蔡翘、王志均教授等培养了一大批中壮年骨干力量,成为生理学领域的中坚。此外,各省市、自治区的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也有相当数量的生理学科研教学骨干,形成以上海、北京为主要基地的全国生理学人才网络。鉴于我国生理学人才分布情况,组成的名词审定委员会,既要有代表性,又必须相对集中于沪、京两地,以上海为中心,组成有各系统、各大区代表参加的分委员会。32名成员中,上海15人,北京6人,其余为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和中南地区的代表。为了加强名词审定工作,实现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学会干部一元化领导,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由学会领导担任。学会副理事长、原上海生理所的所长梅镇彤教授为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另外两位副主任委员分别由学会的副理事长、副秘书长兼任,挂靠在上海生理研究所,由《生理学报》编辑部负责日常事务。学报编辑部主任担任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便于组织推进工作。分委员会委员相对年轻化,55岁至62岁者占多数。他们学有专长,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外文水平,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富有实干精神。他们中的部分同志做过生理学工具书的编写和翻译工作,熟悉收选专业基本词,对审定名词的框架,收词层次有明确认识。学报编辑部的同志有编辑业务工作能力,筛选名词,审核定义性注释,较为得心应手。委员相对集中在上海,利于集中研究,开展审定工作。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脑研究所的现任所长,上海医科大学的副校长、生理教研室主任均系分委员会委员。分委员会的工作得到有关单位的支持,工作效率高,成为工作实干的领导班子。
(三)充分准备,确定审定名词的框架和层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1987年9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名词审定工作会议,中国生理学会派副秘书长邓希贤先生参加了大会。同年11月,中国生理学会开始筹备成立生理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分委员会成立后,首先学习有关的文件和名词术语审定的原则及方法,学习天文学分委员会等有关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经验,具体制定生理学名词审定工作计划,拟定了选词的原则和审定名词的要求,明确了审定的生理学名词,主要是生理学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专业基本词,注意选收科学概念清楚和相对稳定的新词,使审定的名词能反映当代生理学发展的水平。经过讨论,确定生理学名词的选词框架为:01绪论;02肌肉和神经;03中枢神经系统;04感觉器官;05血液及其他体液;06循环;07呼吸;08消化和吸收;09排泄;10代谢,体温;11内分泌,生殖生理;12特殊环境生理;13实验仪器,共13部分。具体工作时,可参考高等院校生理学教科书的章节目录,确定收词层次。收词层次不能过低,不能太细,只收基本词。新的名词术语,层次可以深一些,要有定义性注释,以免概念混淆,引起误解。选词注意避免与相关学科交叉,尽量减少重复劳动。为了学科名词的系统性,必不可少的重复,应协调统一。
(四)连续作战,一气呵成
根据生理学学科范畴,确定审定名词的框架之后,按委员业务专长,分为若干专业审定组。每位委员负责收选一定范围的名词。1988年3月底,各委员按系统完成名词初选工作,共计4059条。5月中旬,在上海召开分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生理学名词审定工作会议。会前作好了准备,统一收选名词书写格式及文字注释的要求,安排好各部分内容的大概条数。开会时,委员们对名词初选稿进行讨论,经删简修改,整理汇编成征求意见稿1709条,寄发全国有关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广泛征求意见。9月份,各方面意见陆续反馈回来,按系统汇总整理,修正补充,先召集在沪委员开会,为召开全体审定委员大会作好准备。经过一个多月的归纳整理,10月下旬在沪召开第二次名词审定工作会议。委员们对征求意见后的二审稿,进行认真讨论,修正完善;按框架系统,进行词汇量和条目内容的综合平衡。11月中旬,在沪的委员再次开会,删去了各系统间的重复名词,对汉语用词,英文拼写等认真讨论,反复推敲,对错误之处进行校正。将全部名词输入IBM-PC微机内,打印成复审稿。
(五)广泛征询意见,注意与相关学科协调
为集思广益,分委员会向有关单位,有关专家寄发征求意见稿70多份。根据征求意见对象的专业特长,提出重点审阅某几方面内容的要求,欢迎他们对其他部分的名词提出宝贵意见,要求按期寄回名词术语审定意见表。结果50余位先生提出增补修改的建议。少数先生对审定生理学名词与编写《生理学同汇》区分不开,建议多收一些与生理学有关的词汇。他们不了解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不明白审定名词是为国家审定生理学规范的基本词。生理学既是生物学的基本学科又是医学的基础学科,它与生物学范畴的组织学、生物化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的部分名词有交叉,与医学的呼吸病学、血液病学和内分泌病学的术语相互渗透,从严掌握收选属生理本质、生理现象和生理过程的名词术语。审定的生理学名词必须与相关学科协调统一,分别征求医学、组织学、生物化学、动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学科有关专家的意见。例如生理学名词中原有“自突触”(autapse)、“自受体”(autoreceptor)、“自调节”(autoregulation)……等词。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动物学中,类似的名词定为“自身……”,其英文名的前缀与生理学的相同,均为“auto-”或“aut-”,生理学名词应考虑与相关学科协调统一,因此定名为“自身突触”、“自身受体”、“自身调节”……。生理学中“拮抗”(antag-onism)与“颉颃”并用,不统一,而医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和组织学中则统一为“拮抗”。根据汉名含义,按《辞海》释义,为了简明通俗,易懂易写,生理学也统一定为“拮抗”〔5〕。
(六)发扬学术民主,统一术语定名
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员,60岁左右者占多数,彼此资历相近,学识相当,开会讨论,竞相发言,进行心平气和的争论。如讨论体温调节中的“出汗”(perspiration)还是“发汗”时,部分委员认为定“发汗”恰当,北方民间习惯叫“发汗”;另外的委员则认为定“出汗”正确。两词仅一字之差,但两者的概念及其机理却不相同。“出汗”(perspiration)是大脑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以排汗形式散发体内蓄积的过多热量,使机体主动适应高温环境,是主动排汗。而“发汗”多系服用中、西药物,或用物理方法,促使排汗,降低体温,是被动排汗,两词概念内涵不同。会议决议定名“出汗”。
在具体讨论几个新旧名词更替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观点,根据最新的科研成果,确定符合概念内涵本质属性的名词。如“蛙皮素”(bombesin),最早是在一种形似蛙,实为蟾类的皮肤中提取的一种激素,后来经动物分类学鉴定,不是蛙而是铃蟾。那种激素现已确定是一种肽类物质。因此,将“蛙皮素”正名为“铃蟾肽”。在讨论循环系统的生理学名词时,“心房利尿钠因子”、“心房利尿钠素”和“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三个名词的沿革,初时只发现心房分泌某种因素起利尿钠作用,进一步发现该因素系一种激素。后来才确定这种激素系由心房分泌的一种肽类物质,它随血液循环,促使肾脏排出尿钠增多。为使名词精炼简明,定名“心房钠尿肽”。
通过审定会议发扬学术民主,对一些词义相近,容易混淆的名词,以及一些新的术语,进行统一定名,使名词的概念更清晰,含义更科学。过去“压抑”、“阻抑”、“抑制”几个近义词,不仅其概念容易混淆,英文译名也不统一,通过会议讨论,明确“压抑”、“阻抑”、“抑制”、分别对应depression,suppression,和inhibition的概念内涵;“递质”“介质”“调质”分别对应transmitter,mediator和modu1ator的概念内涵。根据名词审定简明、通俗的原则,把“促”、“缩”、“催”置于词首,使名词含义既简明又科学。如过去称“胃泌素”、“胰泌素”、“肠泌素”现在改为“促胃液素”(gastrin)、“促胰液素”(sectretin)、“促十二指肠液素”(duocrinin);又如过去叫“胆囊收缩素”、“绒毛收缩素”,现定名为“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缩绒毛素”(villikinin),以及“催产素”(prolactin)、“催乳素”(1actogen)等。在审议循环系统的名词时,为了更符合科学性,把“加压”(pressor)和“减压”(depressor)改为“升压”和“降压”,把相应的“加压区”、“加压神经”、“加压中枢”改名为“升压区”、“升压神经”、“升压中枢”;“减压区”、“减压神经”、“减压中枢”改名为“降压区”、“降压神经”、“降压中枢”。
(七)虚心接受复审,采纳人名译名协调委员会的意见
生理学名词经过两次全体委员大会审议,广泛征求意见,四次小会讨论,整理成稿,请冯德培、王志均和吴襄三位教授复审。三位老专家对名词审定工作热心支持。冯老年逾八旬,亲自参加审定工作会议,勉励大家共同努力,做好名词审定工作。王、吴两位教授虽年事已高,健康状况欠佳,仍认真细致审阅复审稿,提出修改的建议。上海和北京的审定委员分别开会,对三位老先生的复审意见,逐词、逐条认真讨论,对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尽量予以采纳,如将“感官特异能”(specific of sense)改为“感官特殊能”,避免与特异功能相混淆。少数不能接受的则保留原定名,向上级写出复审意见处理情况报告,向复审者讲明保留原定名的原因。关于人名译名,采纳人名译名协调委员会的意见,按照“名从主人”,“约定俗成”、“副从主科”和“尊重规范”四项原则,统一生理学名词中外国人名译名。例如循环生理名词“马雷定律”(Marey’s law)原定名玛丽定律,吴襄教授复审指出,Marey系法国男性生理学家,改为“马利定律”。人名译名协调委员会根据“名从主人”的译名原则,按法语语音,建议改为“马雷定律”,被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采纳。
总之,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从成立到完成第一批名词审定工作,前后仅经历一年多时间。一年内召开两次审定大会,前后召开四次小型讨论会议。名词审定工作起步虽迟,但进展速度较快,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名词审定任务。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一些经验,值得参改,如:分委员会成员相对集中,相对“年轻”化;强化名词审定工作,实现学会和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一元化领导,组成实干的工作班子;作好准备,发扬连续作战作风;得到有关单位支持,尽量节省开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