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 “饕餮”是一个被重新使用的历史词语,最近使用非常频繁,经常出现在媒体上。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饕餮”词义泛化了,出现了一些新义新用法,如比喻“菜肴的丰富、餐宴规模大”,用在文体等其他场合则表示“规模大、规格高”。它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只是贬义。“饕餮”复活、词义的演变和感情色彩的变化有语言内部发展的原因,更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现在很多历史词语被重新使用,有的还赋予它新义,古代汉语的书面语“饕餮”就是这些历史词语中的一个。“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
《汉语大词典》所列“饕餮”的义项有七:1.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怪物,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以为装饰;2.比喻贪得无厌者,贪残者;3.特指贪食者;4.比喻贪婪;贪残;5.贪婪地吞食;6.相传为尧、舜时的四凶之一;7.复姓之一。[1]由上可知,古代 “饕餮”主要有以下几个意思:(1)恶兽名(义项1和6可以合并);(2)贪婪、贪吃(义项4和5合并);(3)贪婪者、贪吃者(义项2和义项3合并)。用作姓氏的不多,倒有用作外号、自号的。如用作晋云氏不才子外号,《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此三凶,谓之饕餮”。文学家苏东坡就曾以“老饕”自居,并创作了有名的《老饕赋》。
《辞源》只有三个义项:1.恶兽名;2.晋云氏不才之子;3.贪婪。[2]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饕餮”的解释也有三种:1.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鼎彝等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2.比喻凶恶贪婪的人;3.比喻贪吃的人。[3]
现代汉语中,用作义项2的例子不多,倒是常用作动词,表示“贪吃、大吃大喝”的意思,如:
(1)其次,还有一个健康责任问题:比如饕餮,很多人知道不好,但就是无法改变,这就是个人健康责任感低。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4-09-09
(2)人走灯不灭;办公区开空调穿着西服;公用水源的跑冒滴漏;饕餮之后的杯盘狼藉……相信这样的场面我们都曾目睹。
——《人民日报》,2005-07-28
“饕餮”的这种意思古代近代也有,如《汉语大词典》的义项5。“饕餮”在下面例子中用作义项5的比喻义,例(4)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不再表示贬义了。
(3)以阿根廷为例,该国按照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开出的改革“菜单”认真地准备了一桌“大菜”,但是国际金融资本饕餮一顿之后便迅速撤离,给阿根廷留下了经济烂摊子。
——《人民日报》,2002-08-02
(4)据悉,北京京剧院将于近期在长安大戏院连续推出中英文字幕的《白蛇传》、《碧波仙子》等全本传统经典系列,外国友人饕餮中国京剧大餐的机会,可谓指日可待啦!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04-11
例(3)比喻国际金融资本“狠赚一笔”就撤离了,例(4)比喻外国友人“欣赏”中国戏剧,但又比“欣赏”形象生动。
“饕餮”不但可以表示“贪吃的人”,也可以指“美食、美食家”。《汉语大词典》义项3的例子表示的就是美食家的意思,而不是“贪吃者”。
(5)而且他最讲究吃,他是个有名的饕餮,精于品味食物的美恶。——曹禺《北京人》,第一幕
近年来,“饕餮”有了新义新用法。它可以比喻菜肴的丰富、数量多、餐宴规模大,如:
(6)一顿饕餮大餐,大家心满意足,三五散去,打牌聊天,不亦乐乎。
——《人民日报》,2006-05-12
(7)2月17日,几十个非洲驻华大使馆的大使夫人在京举行了一个独特的“慈善非洲美食饕餮夜”。来宾可品尝到地道的非洲各国美食,而门票和捐款将贡献给慈善事业。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2-18
“饕餮”这种表示“数量多”的用法现在还常用于饮食以外的文艺体育等其他诸多场合,并进一步引申为“规模大、规格高”等。如:
(8)去年春节期间,央视少儿频道曾推出一套特别节目——“动画饕餮周”,《丁丁历险记》、《蓝猫淘气三千问》等中外经典动画片让小观众们在寒假里一饱眼福。
——《人民日报》,2005-02-12
(9)自从几年前法国人布尔西科将它创办的“广告饕餮之夜”节目引进中国以来,看广告、品广告已经成了众多广告爱好者的一种全新时尚。
——《人民日报》,2002-12-13
(10)然而从1月28日比赛开幕到2月1日闭幕,中国乒乓球队的选手们在这里让希腊人品尝了乒乓球“饕餮宴”,就连希腊总统斯特凡诺普洛斯也成了“座上客”。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2-04
(11)法国人以最大的热情推出了内容丰富的“中国文化年”,为所有向往东方文明的人们提供了一份饕餮“文化大餐”。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3-12-10
例(8)、(9)分别指“动画”“广告”品种数量多、规模大;例(10)指“乒乓球赛”场次多、规格高;例(11)指“中国文化年”所展示的文化内容丰富。“饕餮”本是一个冷僻的词语,所以它一般跟“大餐”“盛宴”等组合成“饕餮大餐”“饕餮盛宴”,如:例(6)、(10)等。这样人们更加“大餐”“盛宴”的意思就容易类推出“饕餮”的意思。“饕餮”表示“数量多”的新义是通过隐喻实现的。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我们根据已知事物认识另一事物的一种认知方式。事物间的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客观原因。“饕餮”的第三个义项“贪吃的人”具有“吃的量多”的隐含特征,而引申出的新义“数量多”等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正是借助这种联系,人们的思维才可能在二者之间建立联想,从而产生新的意义。“饕餮”的使用范围扩大、语义泛化之后,既突破了原来的单一的餐饮领域,又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符合当前人们在语言使用上热衷创新的心态,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饕餮”的复活和词义发展还跟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如今,人们不再缺吃少穿,吃的多点不再是一件不好的事,而且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也有能力追求适度的消费。所以“饕餮”多用作中性义和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