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第八届中国术语学建设暨术语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
  • 2021年7月17日,“第八届中国术语学建设暨术语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拉开帷幕。本次研讨会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联合主办,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俄罗斯科学院维诺格拉多夫俄语研究所、《中国科技术语》杂志社及《外语学刊》编辑部承办。研讨会以“东西方科技文化交往中的术语互动”为主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国各大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约120人共襄盛举,参加了现场会议。

    图 会议现场

    本次研讨会会期两天,17日为开幕式和主旨报告,18日为分组报告会和大会总结。
    在开幕式上,黑龙江大学副校长钟卫东教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刘青编审、俄罗斯科学院维诺格拉多夫俄语研究所A.M.莫尔多万院士分别代表大会主办单位致辞。澳门理工学院周荐教授、《中国科技术语》执行主编崔金中编审、复旦大学高永伟教授、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易绵竹教授等专家出席开幕式,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影浦峡(Kyo Kageura)教授、俄罗斯科学院舍洛夫(С.D.Shelov )教授在线做了报告,国际术语网(TermNet)负责人肖伯乐(Gabriele Sauberer)博士、黑龙江大学郑述谱教授分别为会议发来录像、贺词及报告全文。研讨会开幕式由黑龙江大学叶其松教授主持,主旨报告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刘青编审、复旦大学高永伟教授、《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魏星主任主持。
    黑龙江大学副校长钟卫东教授致欢迎辞。他介绍了黑龙江大学的建校历史、发展历程以及近年来的招生工作建设、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等方面,强调黑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术语情怀、重视术语学研究的院校。本届大会将搭建更高层次的学术平台,营造更为浓厚的学术氛围,更好地促进这一领域的学术进步。

    图 黑龙江大学副校长钟卫东教授致欢迎辞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刘青编审致辞。他对黑龙江大学的热情接待和各位代表的热心参与表示感谢,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科研工作及国内外合作交流情况、《中国科技术语》期刊发展情况。他认为,国家当前正在积极推进交叉学科的有序发展,术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希望与会专家和国内学术界同人抓住机遇,继续关注和研究术语学课题,共同推进中国术语学事业向前发展。

    图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刘青编审主持主旨报告并发言

    俄罗斯科学院A.M.莫尔多万院士在致辞中表示,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疫情期间,召开这样一次学术研讨会本身就表明各国术语合作的重要性。他介绍了黑龙江大学与俄罗斯科学院俄语研究所之间已开展了12年的合作,于2013年共同成立了中俄国际术语学研究中心;共同召开六届“术语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出版6本论文集;互派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共同发表研究成果;2021年双方共同创建了一本汉、俄、英三语的术语学期刊《词和术语》。
    肖伯乐博士在致辞中围绕“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术语管理与教育”这一主题,介绍了TermNet这一术语组织的宗旨是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术语管理。经过三十年的发展,TermNet已经取得了诸多成绩。她特别介绍了TermNet的术语培训及与ECQA合作开展的资格考试。

    图 国际术语网负责人肖伯乐(Gabriele Sauberer)博士发言

    图 黑龙江大学叶其松教授主持开幕式

    李宇明教授做了题为《术语的社会应用问题》的报告。他认为,术语不仅用在科学技术界和科技教育界,也广泛用在社会生活中。社会生活中用好科技术语,一方面有利于将科技成果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如新冠疫情防控的科技术语进入社会生活,有利于社会的疫情防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对科技的支持,比如航天科技的词语进入社会生活,赢得了社会对航天事业的关注,赢得了年轻人的“航天梦”。术语的社会应用,是科技对社会影响的一种表现,是社会生活的科技含量的一种体现。术语学不仅研究术语及术语在科技界、科技教育界应用情况,也要研究术语的社会性问题。

    图 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发言

    周荐教授做了关于近代以来汉语术语词译创的报告《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认为,中国术语词的译创也是“为时”“为事”而译创的,不是随便创造,更非无的放矢。它们因应中国社会的进步而出现,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宗旨是为中国社会服务,为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图 澳门理工学院周荐教授发言

    郑述谱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为大会发来关于“术语学研究:琐忆与断想”的报告,报告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孙寰教授代为宣读。报告强调了俄国术语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术语教育对科技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还以自身对国外现状观察视角的扩展与认识的深化过程为据,提出以“多重视角”观察国外现状的重要性,以及慎用“学派”一词的缘由。

    图 孙寰教授宣读郑述谱教授报告

    影浦峡教授做了题为《多语言交际技术中术语自动处理问题:理论与实践视角》的报告,他认为,术语管理和自动术语处理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术语管理必不可少的多语言化需求与当前神经机器翻译(NMT)可以做什么之间存在差距,以及当前 NMT 和自动术语处理之间存在差距。审视术语自动处理的现状,提出应该探索的概念和领域,使术语自动处理与人类在术语管理中的努力正确连接是必需的。

    图 日本东京大学影浦峡(Kyo Kageura)教授发言

    舍洛夫教授做了关于术语科学相关理论问题的报告。他对术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了新的表述,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作品中提出的其他观点相关联,展示了所提出的概念在特定语言材料中的应用。

    图 俄罗斯科学院舍洛夫(С.D.Shelov )教授发言

    崔金中编审做了题为《打造优质学术平台,助力中国术语学发展》的报告。他确定了术语学期刊发展要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依赖专家办刊的思路。介绍了《中国科技术语》期刊发表范围主要集中在:1)术语学学科体系建设、术语学基本原理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利用实证方法和实验数据进行的术语研究,包括术语的标准化、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等;2)术语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利用网络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术语发现、标引、挖掘、组织等的技术和方法研究的成果;3)术语及术语学在各学科领域应用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在领域本体建设、知识图谱、语义分析、学科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分析中应用研究的成果等。

    图 《中国科技术语》执行主编崔金中编审发言

    高永伟教授做了题为《术语译名规范问题之我见》的报告,探讨了术语译名规范问题。他认为,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指导下,各个学科的术语逐渐得以审定并公布,从而大大促进了规范名词的推广和应用。但术语译名的规范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新术语未能及时得到规范,同一术语在相近学科中译名不一致,英语名称不太地道或不够规范,等等。他从双语词典编纂的角度出发,不仅对术语规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而且也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图 复旦大学高永伟教授主持主旨报告并发言

    易绵竹教授做了题为《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认知术语解析》的报告。他尝试弥合自然语言处理与认知科学的学科分野,通过对晚近国际学界涌现的新术语、新概念和新思想进行发掘阐释,力求把握自然语言处理认知研究取向的实质,揭示自然语言生成、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机制,以期为当前兴起的认知AI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求解寻绎新路径,同时也可为认知术语学理论与应用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图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易绵竹教授发言

    图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魏星主任主持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精彩纷呈,专家们分别论述了各自在术语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观点,并同现场与会学者进行了互动讨论,气氛热烈。第一天的会议圆满结束。与会学者将在第二天分为4个小组,分享各自的研究进展,深入研讨如何进一步开展中国术语学建设事业和国际术语学交流活动。

    图 与会学者现场进行互动讨论

    图 与会学者现场进行互动讨论


  • 发布日期: 2021-07-21  浏览: 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