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广角

    你知道“化石”曾经叫“僵石”么?
  • 作者简介:河清(1958—),男,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研究员,现任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编委,主要研究近现代汉语中受外来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词语,编有《近现代汉语辞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邮箱:huang.1958000@163.com

    1引言

    2001年,我在日本关西大学《或问》第3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化石”考源》的文章,当时颇为满意,以为解决了一个问题:汉语中的“化石”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但后来有一次在翻看明清史料时,突然有了新发现,而这一发现意味着先前的考证需要重来,于是探源重新开始。

    2我国古代有关化石的记载

    据考证,最早有化石记载的古籍是《山海经》。
    该书“中山经”篇中说:“又东二十里,曰金星之山,多天婴,其状如龙骨,可以已痤。”
    天婴,又名九婴,为水火之怪。“天婴,其状如龙骨”是说天婴的形状像龙骨。“龙骨”是我国对脊椎动物的骨骼化石和牙齿化石的俗称,一般指新生代的哺乳动物,主要是上新世及更新世的鹿、象、犀牛、骆驼以至人类的骨骼和牙齿化石。(孙关龙,《我国古籍中的化石之最》,《化石》19902期)

    《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这段时间,也就是说,中国在当时已有关于化石的记载。后来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又见有关于鱼化石的描述。该书在卷三十八中说:

    东入衡阳湘乡县,历石鱼山下,多玄石,山高八十余丈,广十里,石色黑而理若云母。开发一重,辄有鱼形,鳞鬐首尾,宛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

    “开发一重,辄有鱼形”意思是说开采出一层,就有鱼形出现。而鱼形有鳞有鳍,头尾齐全,仿佛雕刻描绘出来的一般,鱼长数寸,形态完备。而且用火来烧,会发出鱼膏的腥气,因此这座山名为石鱼山。很显然,这里的鱼形石就是鱼化石。(张平,《我国古代对化石的认识》,《文史知识》1993年第11期)


    图 颜真卿《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大字本)(局部)

    到了唐代,人们对化石有了进一步认识,颜真卿(709784)是书法家,不过他也做过官,还留下了许多诗文。771年,颜真卿任江西抚州刺史,在南城县麻姑山的一座古坛附近,他看到一些螺蚌壳化石夹在地层中。在《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中,他认为: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才成为陆地,并说“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这话虽很简略,但他已经意识到这些石化的螺蚌壳,原来生活在水中,经过沧海桑田的变迁,才出现在高山岩石之中。(尹赞勋、周明镇、徐仁,《中国古生物学的进展,《科学通报》196411期)关于化石的记载,在唐以后仍然不断,如五代时期的《录异记》,北宋时期的《新唐书》《云林石谱》《邵氏闻见后录》。尽管有关化石的记载林林总总,不计其数,但是有关化石的名称我们一直没有发现。


    3“化石”一词的产生


    “化石”一词的产生可能要从一个短语谈起。晚唐陆龟蒙(?—约881)有这样一首诗:
    东阳多名山,金华为最大。其间绕古松,往往化为石
    这首诗讲到了松树石化现象。而重要的是这里我们见到了“化为石”这一短语,从词汇学角度分析,此短语很重要,因为它与“化石”十分接近。后来我们在北宋沈括(10311095)的《梦溪笔谈》中再次见到“化为石”。如该书在异事篇中有两段文字记述了动植物的石化现象。其中一段讲到了“竹笋”化石


    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笋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
    “化为石”虽然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不是词,但它可能是后来创制名词“化石”的基础。
    1643年,方以智(16111671)撰《物理小识》,这是一本博物学著作,花鸟鱼虫,翎毛走兽均有涉及,还讲到了各种石头,如卷七介绍了8种石头。在介绍之前,方以智先列了一个目录:“浮石、石丈、青石、青田冻石、异石、化石、石鱼、雌雄石”,这里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化石”这词。很显然,这里的化石与其他石头是并列关系,所以这个“化石”当为名词。那么这个“化石”指的是什么呢?方以智是这样说的:
    化石:顾玠《海槎录》:崖州榆林港,土腻最寒,蟹入不能动,久之则成石矣。《外纪》:那多理亚国有琼石穴,人往凿之,见石人无算,皆昔避乱之民,为寒气所凝渐化为石。他如松之化石,石之似梅似柏,皆不足讶也。《唐书》言:回纥拔野有断松,入康千河成石。杜光庭言:婺州永康县有松堕水为石。曹能始《名胜志》:四川永川县来苏镇有松化石。燕京万仲晦曲水园、南京任伯受家,俱有松化石。(《物理小识》,收于《钦定四库全书》,第895页)
    在这段话中,“化石”出现了4次,而且指的都是fossil。这4个“化石”与前面目录中的“化石”意义完全相同。这应该是汉语文献中用来指fossil的“化石”的最早用例。另外我们注意到,这段文字里还有“渐化为石”一语,这说明“化石”可能就是在“化为石”的基础上创制的。
    方以智所处的时代,正值西学东渐之际。在西方,达·芬奇已经对化石有了许多深入的研究,例如他根据高山上的海洋化石推断出地壳运动。而方以智与西方传教士有不少接触,例如他与汤若望交往就非常密切。因此日本学者杉本つとむ说:方以智“受到欧洲传教士强烈影响”,杉本还对《物理小识》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物理小识》本身深受欧洲科学的影响”。所以,《物理小识》一方面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博物学知识,一方面也深受西方科学的影响。而这正是“化石”一词产生的历史背景。
    尽管“化石”这词已经产生,但用的人很少。这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的科学知识,如西学知识,只在少数精英人士中传播,而且传播时间也不长,对外界影响十分有限。就普通文人来说,他们对于科学知识,仍然和以前一样,缺乏兴趣。这可能就是“化石”一词没有被人使用开来的原因。长此以往,这个词就被人淡忘了。到了晚清,尽管谈论化石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但大家可能已经不知道以前曾有过“化石”这个名称,在谈及化石时,本来是有机会使用这个词的,但没有用,例如:
    斌椿《乘槎笔记》(1866):
    观公所,鸟兽各骨,有取于山石及海中者,骨化为石,尚可辨认。
    张德彝《航海述奇》(1866):
    古多奇兽,其形亦奇,死于山内海边,久则化为石矣。
    崔国因《出使美日秘国日记》(1893):

    古棺一具盛骸一具,亦由地中掘得,均化为石。


    4“化石”一词传入日本


    “化石”这词虽然已被当时中国人淡忘,但它后来传入日本,在那里被广泛使用。当然,这词的传入与《物理小识》有关。

    据李红、周萌考证,《物理小识》至少在18世纪6070年代已传入日本,并对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日本学者杉本つとむ说:“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得不承认,日本人在摄取欧洲新的医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时,《物理小识》扮演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当时日本自然科学家平賀源內在《物類品隲》(1763)中多次言及《物理小识》。而且还使用了该书中的“化石”这词。据竹村朋美考证,在《物類品隲》中有这样一句话:“蛤蚌の類、石に化するあり。伊勢榊原村貝石産——以上五種皆文蛤の化石なり。”这是日语文献中首次出现“化石”一词的例证。自此之后,“化石”这词便在日本传播,到江户和明治之际,这个词已比较常见了。例如福澤諭吉的《西洋事情》(18661870)、中川重麗译的《博物館学階梯》(1877)以及《和英英和語林集成》(18671886)都使用了这个词。(黄河清,“化石”考源,関西大学《或問》2001年第3号第104頁)


    5“化石”回流中国及与“僵石”之竞争


    “化石”这个词是在日本广泛使用后,大约在19世纪中后期,回流到汉语例如:    李圭《环游地球新录》(1876):
    巳正,又偕游博物院,亦仿西法开设,广人见识者。每人以宽永钱五十文购木牌,始可进院。内列各国货物机器,各种化石,有枯木成石,骨殖成石,皆历久所变化者。
    傅云龙《游历日本图经》(1889):
    石属:介化石、象齿、骨化石、异兽齿化石。
    “化石”虽然已经回流中国,但开始时并不见得有多常用,因为用来指fossil的还有“僵石”“铁石”“变石”等,其中“僵石”最为常见。这词始见于玛高温(Daniel Jerome Macgowan18141893)和华蘅芳合译的《地学浅释》(1873),如该书卷五有这样一句:
    地中海之大岛其石层中满螺蛤僵石,其形类与今时地中海所生之螺蛤无异。
    这个词后来被广泛使用,例如:
    严复译《天演论》(1898):
    地学之家,历验各种僵石,知动植庶品,率皆遞有变迁。
    章炳麟《原变》(1900):
    凡僵石,皆生物所化。
    康有为《列国游记·印度游记》(1901):
    大象僵石,牙长二丈,首亦几丈。

    索子《中国地质略论·地质之分布》(1903):
    其上地层则根据当时气候状态及蕴藏僵石。”(“索子”是鲁迅的笔名。)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开头两三年这段期间内,“僵石”的使用要比“化石”更为广泛。但此后“化石”的使用逐渐多起来,例如:
    傅运森译补《泰西事物起原》1902
    地学家据地壳中留遗之化石及地层堆积之状,而区地球始成以迄今日之期为四代。
    缪荃孙《日游汇编》1903
    鲸头骨、鲸化石及地球外皮皆各校标本室所无也。
    汪荣宝《新尔雅》1903
    水成岩中,所含有之有机体遗迹,谓之化石。
    楼藜然《蔷盦东游日记》1907
    观地理标本室,最美丽者海绵动物之类,最奇者化石之类。
    金保福《扶桑考察笔记》1907
    化石——化为石。”

    20世纪开头两三年这个时间点,可以说是“僵石”慢慢淡出与“化石”慢慢流行之间的分界线。在此消彼长的这种态势下,“僵石”最终被“化石”取代。例如,吴汝纶在重刻严复《天演论》时,就将书中的“僵石”改成了“化石”。如上文所举《天演论》中那句“僵石”的用例,在吴汝纶的《吴京卿节本天演论》中,改成了:“地学家积验各化石,知动植万汇,遞有变迁。”这里就将原来的“僵石”改成了“化石”。自从那时起,“化石”就在汉语中逐渐流行开来,最后还成了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的规范术语。


    6结语


    “化石”一词最早见于《物理小识》,但当时用的人不多。它是在进入日本以后才普及的,因为在江户后期到明治之间,日本从荷兰等欧洲国家大量引入科学知识,有关化石的知识也随之而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化石”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在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可能已经不知道《物理小识》中用过“化石”这词,以致华蘅芳在与玛高温翻译《地学浅释》时,另行创造“僵石”一词。应该说他们的创制很成功,一度被广泛使用。然而,当“化石”这词回到中国后,情况就变了,人们抛弃了“僵石”,转而使用“化石”,在“僵石”和“化石”的竞争中,前者落败,后者胜出。 


    注释

    地质学家尹赞勋说:“这里所说的竹,可能是陕北中生代地层中的 Neocalamites (新芦木属)。此类化石颇有与竹相似之处,易于被认为竹。”后来邓龙华经实地考察,证实了尹的说法(李仲均,“我国古籍中记载的几种无脊椎动物化石、植物化石及其成因”,《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年第2期,第182页)。

    ②最早指出“化石”出现于《物理小识》,是李红、周萌,后来日本杉本つとむ也这样说过,但他们都没有列举具体的书证(李红、周萌,“论《物理小识》东传与日本兰学渊源关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第145页,以及杉本牧著,徐克伟译,“近代中日学术用语交流史序说 ——以方以智《物理小识》为中心”,《国际汉学》,2020年增刊,第117页)。另外,有人说,用来指fossil的“化石”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吴昭谦“‘化石’中文名称小考”,《化石》,1991年第3期第8页)。《汉语大词典》给“化石”fossil义项所举的书证是1978年艾青《鱼化石》中的几句诗。以上这两种说法都已经很晚了。

    ③日语中“化石”这词除了指fossil外,还有变成石头、化成石头的意思,这个意思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现在日语中“化石”还有一个意思:古代残留下来的事物,如“封建時代の化石”。“化石”的这种意思,是汉语原来没有的,它是到了日本后才产生的,而现在这种用法也传入汉语,但多与“活”字连用:活化石。

    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写有一本小册子——《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该书认为,“化石”是一个来自日语的词(见该书第83页),现在看来这不符合事实。

  • 发布日期: 2021-09-22  浏览: 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