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广角

    中日蒸气机术语比较:以《兵船汽机》为例

  • 作者简介:张澔(1961—),男,博士,义守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科学史。曾任中国科技史杂志编辑委员、科学史通讯编辑委员。通信方式:changhao1975@gmail.com。

    介绍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之后,蒸气机、轮船与铁路的讯息就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中国人由此知道了蒸气机、轮船与铁路对于国家创造财富的重要性1,西方有如此的差异,乃是科学发展所造成的结果2。然而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的失利,英法联军烧毁了圆明园,才导致清政府展开学习西方科技的洋务运动,其目的就是富国强兵。外敌当前,尤其需要坚强的海防力量,船舶蒸气机知识就成为清政府最急于引进的西方知识之一,因而在1866年成立了福州船政学堂3。但想要学习这套强兵的基本知识,自然需要专业书籍,所以江南制造局翻译了一些蒸气机书籍,如《汽机发轫》汽机必以》《汽机新制》《兵船汽机》,这四本书是清末将西方蒸气机知识传入中国最完整与最丰富的著作4

    我们用《兵船汽机》来进行中日蒸气机名词比较的原因是:首先,《兵船汽机》可以说是清末最丰富、最新的一本船用蒸气机著作,由傅兰雅(John Fryer, 18391928)口述、华备钰笔述而成5。西文底本是The Marine Steam Engine,由当时担任英国海军部总工程师的息尼德(Richard Sennett,18471891)所著。他著书的目的就是为英国轮机学生与海军军官写一本适合他们的教科书,所以对于想培养与训练海军人才的清政府自然是最佳的选择之一。这本在19世纪末很受欢迎的教科书6,在日本被小幡笃次郎(18421905)翻译为《舶用汽机新书》7。虽然中文的底本是1885年的第二版,日文的底本是1882年的第一版,就如同息尼德在第二版序言中提到的,由于并无时间来进行大幅度的修改,所以这两个版本大部分的内容是相同的。另外,傅兰雅在1890年编辑了《汽机中西名目表》,而《舶用汽机新书》也有《引出目录》,即英日名词对照表,因此我们可以来准确地比较中日蒸气机术语的异同。再加上,这两位翻译者各在中日引进西方科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傅兰雅被视为在清末翻译西方科学著作最多的人物8,而且致力于中文科技术语的统一与标准化的工作9,我们现今所使用的元素名词有不少是他与徐寿(18181884)所创造的10。《舶用汽机新书》共四卷,由横须贺海军造船所出版,前两卷在明治十九年(1886)出版,后两卷在明治二十四年(1891)发行,前两卷的翻译者为小幡笃次郎,他是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翻译家、教育家、思想家与政治家,此外,他还翻译了《博物新编补遗》(1869)、《英式舰炮全书》(1870)与其他社会经济领域的书籍。他的《博物新编补遗》在追求科学启蒙的明治时代很有影响力11。另外一本试图传播现代科学知识、拒绝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思想的天变地异(1868)在明治时代被列为适合小学教材的书籍12

    在讨论有关中日蒸气机名词之前,再简单介绍一下息尼德的经历与The Marine Steam Engine的内容息尼德任海军总工程师 (Chief Engineer, Royal Navy)、英国皇家海军德文港总工程师第一助手(First Assistant to Chief Engineer H.M. Dockyard, Devonport)、皇家海军造船及轮机工程师学院研究员(Fellow of the Royal School of Naval Architecture and Marine Engineers)、机械工程学院会员(Member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海军造船学院会员(Member of the Institution of Naval Architecture) 和皇家海军学院轮机讲师 (the instructor in Marine Engineering at the Royal Naval College),如此丰富的经历,在19世纪末英国依然是海洋军事强权的状况下,他的著作不仅可以说是万众瞩目,且具有权威性13

    《兵船汽机》第一卷谈论船舶蒸气机历史、船舶蒸气机的功与效率、热的性质与水之加热;第二卷有烧煤节省法、锅炉排列与其效益、锅炉之配件与安装、锅炉锈坏与耐久;第三卷包括蒸气之效能、提高蒸汽膨胀效率的方法、复合引擎、蒸气之冷凝;第四卷涵盖调节和膨胀阀和齿轮、滑阀及其配件、启动和倒车档、气缸及其配件、冷凝器和配件、旋转运动、复合三重膨胀引擎;第五卷有推进力、性能系数和曲线、明轮船与螺旋桨船;第六卷讨论膨胀指标和指标图、防水和防火装置、辅助机械及配件、机器的保养与管理和建造蒸气机之材料;附卷共有六个单元,包括复合发动机理论指标图、轴上扭转力矩的几何表示、引擎往复运动之惯性、英国贸易委员会之机械和锅炉规章摘录、Lloyd锅炉规章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考题14

    中日名词比较

    学习蒸气机知识需要一些力学与热力学基础,因此《汽机发轫》15汽机必以》16的开始部分都介绍这些基础的物理知识。另外,19世纪西方的物理教科书也会介绍基本的蒸气机知识17,这也是合信(Benjamin Hobson, 18161873)的《博物新编》18丁韪良 (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 18271916)的《格物入门》19都有蒸气机单元的缘故。19世纪蒸气机知识很风靡,不少书商因而大发利市20

    1841年到1911年间来看中日近现代科技术语的交流,简单地说,中国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才大量翻译日文书籍,在此之前,几乎没有翻译任何日文科学书籍。但是日本翻译了西方传教士早期出版的中国科学著作,如《博物新编》《化学初阶》《植物学》《格物探原》及同文馆出版的《格物入门》。但在明治维新开始之后,日本逐渐减少翻译中文科学书籍,因此出现于1895年之前出版的中文书籍的科技术语,基本上可以认定是来自中文,如微分、积分、级数、对数、指数、函数、正弦和余弦等数学名词21。现今使用的中文科技术语,若没有出现在18411911年间的中文书籍中,但出现于日文,我们可以断定其来自日文,如元素、原子与分子等化学名词22

    《汽机中西名目表》与《舶用汽机新书》的比较,如附录一的表格,我们发现源自中文的术语有:压力、空气、锅炉、火炉、马力、螺距、阻力与真空23,来自日文的术语有:合金、燃烧、传导、输送、腐蚀、密度、蒸馏、弹性、蒸发、膨胀、消防、摩擦、高压、喷射推进机、潜热、低压、动量、饱和、温度与热力学。日文汉字术语,如燃烧、传导、蒸发、膨胀、摩擦和温度等已经出现在《博物新编补遗》24

    除了上述的讨论外,几个重要的蒸气机译名的沿革更值得注意,包括boilercylinderfurnacepiston valve个术语。在中文术语方面,boiler,除了锅炉外,也译为汽锅;cylinder后来译为气缸25、汽缸26,这与气筩很类似;furnace译为炉,与火炉很相似;valve译为阀、汽阀27、气阀28,与舌门、汽罨看似有些不同,却都与门相关,甚至气门这个术语依然被使用。这五个术语中,变化最大的就是piston。在《汽机中西名目表》中,piston译为鞲鞴与汽饼29,徐寿将鞲与鞴两个字合成为一个译名30,但我们发现,活塞这个术语早在19世纪前就已经出现31,而活塞32鞲鞴这两个术语也一直被使用到20世纪40年代33。至于在日文方面,20世纪前半叶之前,这些术语尚有以汉字的译名出现,如/气罐(boiler)34气筩/气筒(cylinder)35/火炉(furnace)36、活塞子/唧子/心棒 (piston)37、瓣/(valve)38,这些与中文意思很接近的日文汉字,如今除furnace的译名为平假名,其他四个术语都是片假名。有趣的是,Piston被翻译成ピストン,早已经出现在《舶用汽机新书》。

    讨论与结论

    根据《汽机中西名目表》与《舶用汽机新书》的术语比较,除了知道中日蒸气机术语的差异外,也可略知它们的沿革。另外,我们也要讨论一下,这两部书在翻译背后所隐藏或代表的基本知识的差异。

    首先,就是翻译者的身份。中国需要靠西方传教士帮忙,虽然傅兰雅可以说是清末翻译西方科学书籍最重要的人物,但是科学知识的建构需要系统化、组织化、大众化,才能看到成效,只靠傅兰雅,甚至只靠江南制造局,都是孤掌难鸣,杯水车薪。而小幡笃次郎是由日本本土培养出来的人才,这就表示,日本已经培养一些翻译人才,能够自行更有系统地引进西方科学知识。中国出版的单位是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日本是横须贺海军造船所,日本海军造船单位可提出自己的需求。很重要的是,《舶用汽机新书》不仅有英日对照表,而且使用了英文符号,书中的数学计算及公式也是直接采用英文49,而且表格的数字也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50。但《兵船汽机》依然是以甲乙丙丁等天干符号来代替英文字母51,且数字是使用中文小写来表示的52。这就表示,在当时日本,学习西方科学的人,必须具备英文能力,如此不仅翻译省时省力,更可以加强学习的效果。这与当时的中国有所不同,书中出现ABCD的英文字母,或者1234的阿拉伯数字,恐无法被接受,因为在清末大部分中国人并无此基本知识。

    这样类似的状况,就如同中文元素术语的发展,我们今天觉得所使用的元素术语很自然,翻译的依据也很有道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已经具备了19世纪的中国人所没有的英文能力,然而徐寿与傅兰雅以英文元素名的第一个或第二个发音再结合物理特性的偏旁创造的新字,其实不仅受到在中国西方传教士的排挤,中国学者更是觉得难以接受,因为在没有英文基础的状况下,义译术语在当时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除此之外,就是社会气氛与价值观。当时依然是以儒家作为指导方针。在甲午战争之前,大家会问,我们为何要学西方事物?在今天是以西文价值为潮流的社会,大家会问,我们为何不学西方的东西?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与知识基础。

    在清末,中国没有像西方一样的教育系统,江南制造局所辛苦翻译的科技书籍,无缘成为教科书让更多人来学习,然而在甲午战争之后,这些书籍被编辑在《富强斋丛书》和《格致丛书》出版,不仅成为中国蒸气机知识的一部分,也成为继续学习或翻译日文书籍的基础。


    注释

    1 合信. 博物新編[M]. 第一集, 上海:墨海書館, 1855:28-32.

    2 韋廉臣.格物窮理論[J].六合叢談, 1857, 6:5

    3 王憲群. 蒸汽推動的歷史:蒸汽技術與晚清中國社會變遷(1840-1890) [J].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2009, 64:41-85.

    4 孙磊, 吕凌峰. 江南制造局蒸汽机译著底本考[J]. 或問, 2011, 20: 33-48. 

    5 息尼德. 兵船汽機[M]. 傅蘭雅, 華備鈺譯. 上海:江南製造局, 1894.

    6 SENNENT R. The Marine Steam Engine [M]. London: Longmans Green Co., 1885:i.

    7 小幡篤次郎. 舶用汽機新書[M]. 橫須賀:海軍造船所, 1886-1891.

    8 王揚宗. 傅蘭雅與近代中國的科學啟蒙[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0:126-131.

    9 FRYER J. Scientific Terminology: Present Discrepancies and Means of Securing Uniformity[M]. 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 Held at Shanghai, May 7-20, 1890, 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90: 531-551.

    10 王揚宗. 關於《化學鑑原》和《化學初階》[J]. 中國科技史料, 1990,11(1):84-88.

    11 松永俊男. チェンバーズ著《科学入門》と小幡篤次郎訳《博物新編補遺》[J]. 桃山学院大学人間科学, 2003, 24:149-168.

    12 鳥越信編. たのしく読める日本児童文学(戦前編)[M]. 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 2004:4-5.

    13 Book Review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aval Engineers, 1898,10(1):303.

    14 息尼德. 兵船汽机[M]. 傅兰雅,徐建寅译.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1894.

    15 美以纳, 白劳纳. 汽机发轫[M]. 伟烈亚力, 徐寿笔譯. 卷一,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1871:1-12. 

    16 蒲尔捺. 汽机必以[M].傅兰雅, 徐建寅译.卷首,上海: 江南制造总局, 1872:1-15.

    17 OLMSTED D. A Compendium of Natural Philosophy [M]. New York: Clark, Austin & Smith, 1857:185-193.

    18 合信. 博物新編[M]. 第一集, 上海:墨海書館, 1855:28-32.

    19 丁韙良. 格物入門[M]. 北京:同文館, 1868:25-46.

    20 FYFE A. Steam-Powered Knowledge: William Chambers and the Business of Publishing 1820-1860[ 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2012: 147-158.

    21 羅密士.代微積拾級[M]. 偉烈亞力口,李善蘭译. 上海:墨海書館刊,1859:ii-iv.

    22 三崎尚之. 新式近世化學[M]. 卷一, 得英学社, 1873: 27.

    23 傅蘭雅. 汽機中西名目表[M]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1890.

    24 小幡篤次郎. 博物新編補遺[M]. 中集. 尚古堂, 1869:1-35.

    25 狄色爾引擎說:立式狄色爾(又曰第十爾)牌雙汽缸火油引擎[J]. 協和報,1913 ,3(14):7.

    26 顧紹衣. 最近之高速武裝飛行機[J]. 東方雜誌, 1917,14(6): 111-118.

    27 圖解機械:怎樣開火車龍頭[J]. 科學畫報, 1947, 13(5):307.

    28 風閘中的雙方阻氣閥和放氣閥TUBE [J]. 崇實, 1931, 1(9):2-5.

    29 傅蘭雅. 汽機中西名目表[M]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1890:37.

    30 李文,戴吾三. “鞲韝”譯名考源[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6(4):36-39.

    31 中外新聞. 上海新報 [J].1868-11-24.

    32 漆羲齡. 活塞環(Piston Ring) [J]. 江西公路 , 1948, 13(8):25.

    33 李金沂. 鞲鞴涨圈之制造[J]. 中国工程学会会刊, 1943, 14(6):89-94.

    34 增田藤之助. 新撰英和辭典[M]. 東京:丸善株式會社, 1913:124.

    35 增田藤之助. 新撰英和辭典[M]. 東京:丸善株式會社, 1913:275.

    36 增田藤之助. 新撰英和辭典[M]. 東京:丸善株式會社, 1913:468.

    37 增田藤之助. 新撰英和辭典[M]. 東京:丸善株式會社, 1913:839.

    38 增田藤之助. 新撰英和辭典[M]. 東京:丸善株式會社, 1913:1241.

    39 徐仁輝. 正文機械工程名詞大辭典[M]. 台北:正文書局, 1999:122.

    40 インタープレス版科学技術 35万語大辞典[M]. IPC, 1990:223.

    41 徐仁輝. 正文機械工程名詞大辭典[M]. 台北:正文書局, 1999:323.

    42 科学技術 25万語大辞典[M]. インタープレス, 1986:436.

    43 徐仁輝. 正文機械工程名詞大辭典[M]. 台北:正文書局, 1999:548.

    44 インタープレス版新ビジネス 18万語大辞典: 和英[M]. アイピーシー, 1992:169.

    45 徐仁輝. 正文機械工程名詞大辭典[M]. 台北:正文書局, 1999:946.

    46 インタープレス版科学技術 35万語大辞典[M]. IPC, 1990: 1382.

    47 徐仁輝. 正文機械工程名詞大辭典[M]. 台北:正文書局, 1999:1418.

    48 科学技術 25万語大辞典[M]. インタープレス, 1986:1904.

    49 小幡篤次郎. 舶用汽機新書[M]. 卷二, 橫須賀:海軍造船所, 1886-1891:36-37

    50 小幡篤次郎. 舶用汽機新書[M]. 卷四, 橫須賀:海軍造船所, 1886-1891:26.

    51 息尼德. 兵船汽机[M]. 傅兰雅,徐建寅译. 附卷,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1894:11.

    52 息尼德. 兵船汽机[M]. 傅兰雅,徐建寅译. 附卷,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1894:10.



  • 发布日期: 2022-08-10  浏览: 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