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第九届中国术语学建设暨术语理论与实践学术创新研讨会成功召开
  • 2022年917—18日,第九届中国术语学建设暨术语理论与实践学术创新研讨会在线上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鲁东大学联合主办,鲁东大学汉语辞书研究中心、鲁东大学辞书编纂与术语协调研究基地、《中国科技术语》杂志社、《中国科技翻译》编辑部承办,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协办。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裴亚军研究员、鲁东大学副校长陈厚教授、《中国科技术语》副主编刘青研究员、鲁东大学党委常委亢世勇教授、全国科技名词委事务中心副主任代晓明编审、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冯志伟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宁教授、厦门大学苏新春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刘和平教授、《中国科技翻译》李伟格副主编、《中国科技术语》执行主编崔金中编审、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魏向清教授、国家语委汉语辞书研究中心李志江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忠廉教授、中国言语听觉康复科学与ICF应用研究院黄昭鸣院长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研讨会以术语学科建设:理论·实践·创新为主题,涵盖国外术语学理论研究与进展、中国术语学学科建设实践、术语实践与术语传播、术语与话语体系、新时代背景下的术语翻译技术研究、辞书编纂与术语研究、计算术语学研究与创新发展、民族语术语研究等议题。会议分为开幕式、主旨报告、交流报告、大会总结等时段,特邀术语学、语言学、翻译学、辞书学等领域的10位资深专家做主旨报告,33位相关领域的学者做了交流报告。鲁东大学辞书编纂与术语协调研究基地在开幕式上举行了揭牌仪式。会议通过腾讯会议室和直播推流的形式进行,共200多人次在腾讯会议室与会,5300多人次观看了会议直播。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分会场


    鲁东大学分会场

    全国科技名词委专职副主任裴亚军在致辞中讲道:建设中国术语学学科,对于指导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各学科领域着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领和推动话语体系建设,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术语研究具有深厚的积淀与传统,术语学科的建构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和学术底蕴,它深深植根于中国数千年的科技发展实践当中,富有中国特色和传统。近十年来,随着国内术语工作的不断深入,术语学理论建设得到更多中国学者的重视,取得不俗成果并产生了重要影响,术语学学科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得到更多认同,从事术语学理论研究的人员队伍尤其是中青年学者队伍迅速扩大,学科发展平台持续增多、影响力日益增强,学科建设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但总体来看,中国术语学科的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尚存在学科界限不清晰,内部学科分支不明晰、发展不平衡,学术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等不足,影响着术语学科的快速发展,进而影响其针对社会实践的高水准概念化、理论化引领能力。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术语学科,系统推进本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将是一项值得长期深入开展的工作。衷心期盼术语学科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尽快尽早成熟起来、强大起来。全国科技名词委与鲁东大学合建“辞书编纂与术语协调研究基地”对于推动术语学与辞书学的融合发展、支撑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全国科技名词委专职副主任裴亚军致辞

    鲁东大学副校长陈厚在致辞中介绍了鲁东大学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近年突出的建设成果;表示此次研讨会是中国术语学与语言学等相关领域的一次学术盛会,为推动该领域国内外学者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会议将对国内外术语学理论研究与进展,术语实践与术语传播以及新时代背景下术语翻译技术研究等课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研讨,将汇聚术语学、语言学、翻译学等相关领域的资源优势,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在术语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鲁东大学将以辞书编纂与术语协调研究基地的成立为契机,整合全校各个学科的力量,加强辞书编纂与术语研究领域的研究,努力将基地建设好,发展好。

    鲁东大学副校长陈厚致辞

    在鲁东大学辞书编纂与术语协调研究基地揭牌仪式上,全国科技名词委事务中心科研合作处处长王琪宣读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关于与鲁东大学共建辞书编纂与术语协调研究基地的通知》,鲁东大学副校长陈厚、鲁东大学社科处处长程国山为研究基地揭牌,全国科技名词委专职副主任裴亚军为鲁东大学亢世勇教授颁发了“研究基地主任聘书”(由《中国科技术语》杂志社社长代晓明代领)。

    鲁东大学副校长陈厚、鲁东大学社科处处长程国山为研究基地揭牌


    全国科技名词委专职副主任裴亚军为鲁东大学亢世勇教授颁发“研究基地主任聘书(由《中国科技术语》杂志社社长代晓明代领)

    17日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由鲁东大学亢世勇教授和《中国科技术语》刘青副主编主持。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冯志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厦门大学教授苏新春、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刘和平4位专家分别做了主旨报告,冯志伟研究员对机器翻译发展过程做了清晰的梳理,指出机器翻译缺乏人文内核,需要重视语言规则和常识支撑,还对计算术语学的内涵和概念进行了阐释,丰富了术语学的学科内涵。王宁教授从人文学科是否对应人文科学切入,指出人文现象要成为科学,必须有基础理论,建设基础理论必须建设科学的有逻辑的成体系的术语系统,并以训诂学为例,通过术语的清理,扩展了学科研究的范围,将术语对学科体系建设的作用讲述得透彻明了。苏新春教授对术语的特点做了非常有新意的思考,指出在特性、内容、地位等方面,术语具有“典型性”;而从传播的角度,术语应该“生活化”。刘和平教授通过对外国术语立法情况的调研,提出术语在中国立法的可行性。


    主旨报告人


    17日下午有18位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做了交流报告,由全国科技名词委事务中心科研合作处王琪处长和鲁东大学王文玲博士主持。厦门大学郑泽芝对两岸术语如何从求同存异转向求同化异即由对照转向统一进行了思考。北京大学李刚对“酶”这个术语做了深入研究和概念厘清。黑龙江大学叶其松解读了“元宇宙”这个名词的生成、功能和传播。山东师范大学张金霞解读了“古今字”的名称与内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李丹从学术话语权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术语零翻译的辩证关系。烟台大学张晓传结合传播学理论,以航天术语为例研究了科技术语的新媒体传播路径。上海理工大学缪蓬阐释了“病毒”这一术语的翻译与引介。南昌铁路通信段龚毅提出定名过程中是优先听取不同行业专家还是公众意见是值得研究关注的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李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术语选取原则、编写形式、编写标准进行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王迎春对语文词典中的学科义位与普通义位进行了研究,提出目前学科义位普通化的趋势要远远强于普通义位科学化的趋势。成都大学唐凤英对公务文件使用新闻传播学术语现象进行了思考,提出新闻传播学术语的“非术语化”和公文用语的“新闻传播学术语化”概念,认为二者互动交融。北京大学位通基于本体构建文化遗产术语体系的研究视角来解决文化遗产术语歧义、术语定义等问题。鲁东大学刘瑜从语文词典的收词角度论述了术语泛化的原因和方式。河北大学郭俊杉通过计量手段对复杂网络的术语释义进行量化和比较来研究术语词典的系统性。北京师范大学韩冬阳根据对《标点符号用法》中四组术语用法的研究,提出用于规范标准的术语应具有一致性并前后照应。北京师范大学董庆进通过植物学术语构造研究清末民初术语的特点。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孙昊在分析航空术语的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中英航空术语库的构建策略。中国中医科学院姚渊基于中医古籍文献对癫狂痫病名进行了研究和辨析。

    交流报告会


    主持人




    18日上午有6位专家做了主旨报告,由黑龙江大学叶其松教授和《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魏星主任主持。《中国科技翻译》副主编李伟格介绍了中国科技翻译工作的历史、经验以及科学家翻译术语的实例,介绍了科技翻译界的前辈对术语规范的贡献。《中国科技术语》执行主编崔金中从学术期刊与学科发展的关系的角度,对术语学期刊的发展方向、需求,中国术语学的发展规律、发展内涵,以及术语学归属于科学学还是应用语言学等做出了深入思考。南京大学教授魏向清从近代到当代中国的术语实践活动的历史特殊性和现实复杂性特点着眼,提出术语翻译研究对中国术语学学科建设具有多重价值。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黄忠廉对术语学期刊刊名、定位做了深入思考,并以此为切入论述了中国术语学学科的主客观框架、发展趋势和特点。国家语委汉语辞书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志江研究了规范性辞书的编纂与术语规范的关系,提出辞书编纂是对科技术语定名是否科学、是否为社会所接受的检验,并提出编写科技术语规范词典等建议。中国言语听觉康复科学与ICF应用研究院教授黄昭鸣分享了语言和言语等很多术语的案例,比如失语症是语言的问题还是言语的问题,不同判断有不同的解决方案,认为医学术语的正确定名至关重要,不仅影响对一个学科的理解,也影响医保行业的发展。

    18日下午有15位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做了交流报告,由三峡大学周卫华教授和鲁东大学戴宗杰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高永伟探讨了新词词典中收录术语的标准,分析了术语在英译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术语收录和翻译的策略。哈尔滨工程大学孙寰研究了汉语术语的本体、文化、历时与认知研究视域,阐释了汉源术语的本质及其若干特征。浙江工业大学彭国珍从对外传播的角度研究了汉语术语的外译问题。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余华对彝语文新词术语规范化的现状、问题做了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刘一梦对术语声韵学音韵学进行了考证辨析。天津商业大学宁海霖研究了构建面向翻译的语言知识服务系统的原则和方法。辽宁大学张嵘以依存语法为理论框架对汉俄术语进行了对比研究。清华大学徐梦真提出术语翻译应重视术语的知识语境。西北民族大学黄蕾基于自建的小型英汉语言学术语语料库,探究英语语言学术语在汉译过程中产生的语言学术语翻译不规范问题。西北民族大学周玉婷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翻译方法的量化统计分析得出其翻译方法主要为直译法、意译法,较少使用解释加注法和音译法。鲁东大学房新通过强国有我一词英译的分析,对网络用语的特点做了研究。大连外国语大学李旻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我国术语翻译研究热点进行了可视化分析。西藏大学赤列曲吉以农业科技术语为例研究了空缺科技术语的汉藏翻译法。中国中医科学院刘晨园从症状、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等方面对痫病的不同病名进行了梳理与考证,同时对其进行了规范化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李浩宇从文献计量学和术语学结合的角度,对国内外术语翻译文献数据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分析了国内外术语翻译研究的核心和重点领域。

    会议闭幕式由鲁东大学亢世勇教授主持,由全国科技名词委事务中心副主任、《中国科技术语》杂志社代晓明社长做大会总结。

    亢世勇教授表示,在这两天的会议当中,共有40余位专家学者做了报告,其中既有学界大咖的精彩演讲,使我们深受启发,也有许多年轻学者以及博士生、硕士生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让我们看到术语学研究事业后继有人,会议开得十分成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代晓明在总结中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概述了40余份主旨报告和交流报告为本次会议和术语学学科建设做出的贡献,表示这次会议是继2021年在黑龙江大学举办的术语学研讨会后的又一次高水平术语学学术会议。会议隆重热烈,成果丰硕。可谓大咖云集、群贤毕至。有学术大腕、学术精英,有新生力量、后起之秀。直播间观看人数超5200人次,说明我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关注和参与术语学的研究,标志着中国术语学学科建设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术语学研究能走到今天,不应忘记一批先行者、拓荒者的努力,应向他们表示敬意。这次会议的丰富议题和丰硕成果,充分说明中国术语学学科建设是一片学术沃土,但在欣喜之余,也要冷静地看到,中国术语学学科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一些难题需要逐步解决,比如学科建制还不健全,而术语学的学科建制是术语学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全国科技名词委为此做了很多努力。术语学领域大有可为,衷心期待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中国术语学建设事业的队伍中来。

    全国科技名词委事务中心代晓明副主任做大会总结

  • 发布日期: 2022-09-23  浏览: 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