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广角

    冯志伟北大求学记


  • 这时候,教室的门口,所有的窗口,已经围满了别班的同学,围得水泄不通。教室里一片欢笑声,更有大声的吼叫:“我们班的自豪!”“我们班的骄傲!”这欢呼声从窗户的上方飞出教室,飞出学校,在昆明城市的云空,久久地回荡、回荡。

    冯志伟满心喜悦地走回家。一路上胸膛里像有一股甜蜜蜜、乐滋滋的浪涛在不停地翻腾。他走回家,回到庆丰街破旧的屋子里。
    冯志伟把考取北京大学的好消息告诉父母,哪知他看到父亲母亲却是一脸的愁绪,他欢快的心情一落千丈。他立刻感到整个屋子里充满了郁闷,除了郁闷还是郁闷。
    冯文光坐在开着两条大裂缝的、灰暗的方桌边,两手托着腮巴,清癯而憔悴的脸半侧着,眍陷的眼睛半闭着,一副病恹恹的样子。
    当初担任邮政局押运员的年头,亲戚、朋友、邻居们都很羡慕冯文光。他有一份牢靠的工作,有一份稳定的薪水,还能天天坐着汽车兜风。在 20世纪30—40年代,在昆明城里的一般老百姓,一个月能够乘上一两次汽车就不错了。但是,一般人并不知道押运员的艰辛。那个押运邮件乘汽车,无论春夏秋冬都得跑,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照常运,山路崎岖、桥危路洼也不能避。那押运的邮包,一包100斤,每次押运之前,必须一包一包地搬起、举高、装车;到了不同的目的地,再一包一包地搬下车来,干的都是搬运工的重活。搬上搬下,咬 牙攥劲儿干一通,常常累得大汗淋漓。然后,或顶烈日,或冒雷电,风里来,雨里去。冯文光在押运的邮包上坐着,那时的邮车是八面来风,绝对没有现代化的密闭与空调设备;坐不稳就躺在邮包上,困了累了就难免打个旽,或者昏睡一会儿。长年累月地劳倦受寒,冯文光慢慢地患上了关节炎,而且越来越严重。这应该是职业环境造成的职业病。冯文光咬牙坚持工作,一直干到1947年,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无奈只有退职,离开了押运员的岗位。退职以后,他开了一个小杂货铺,用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1955年公私合营的时候,他把这个小杂货铺以及大东门城边的住房全部交给了人民政府参加合营,全家搬到庆丰街租房住,作为补偿,政府给他安排到昆明市蔬菜公司当会计,成为了正式的国家职工,靠低微的工资养家糊口。
    到了晚餐时分,李琼英已经在厨房煮好了一大锅粥,粥里加了不少青菜,叫做菜稀饭, 稀里哗啦的,水多米少。李琼英盛了两碗端上方桌,一碗放在文光前,还有一双筷子。接着,用筷子敲着自己的碗,对孩子们喊:“吃饭啰!”孩子们一窝蜂般跑进厨房,大帮小,一人一碗端着坐到方桌旁。桌子上放着一盘臭豆腐,还有一碗咸菜,算是下饭菜。围着方桌有9个人,夫妻二人加上7个孩子(冯志伟有3个弟弟、3个妹妹)。原本郁闷的气氛一下子驱散了。屋子里突然响起了“嚯、嚯、嚯”的吞喝稀饭的声音。9张嘴巴250多个牙齿张合翕动了一阵。一大锅稀饭,舀个精光。啖意未尽,有3个男孩跑到厨房铲锅底,3个女孩撅着小嘴舔碗底。
    大儿子冯志伟对妈妈说:“你休息,我来收拾,洗锅,洗碗!”说完,他利利索索地收拾好碗筷拿进了厨房。
    天黑了一阵之后,文光招呼孩子们进房间睡觉,留下了琼英和志伟,然后,他吃了两片药,轻轻用手拍了拍桌子说:“到了这个节骨眼上了,也应该定板了。”
    琼英问:“你说的是志伟上大学的事吗?”
    文光说:“是啊!”接着,他把心头一直在叨咕的主张一股脑儿倒了出来。大致的意思有3条:
    第一, 现在有7个孩子,一大家9张嘴巴,一天3顿,每顿喝稀饭,靠一个杂货铺很难维持。现在倒好,还要加供一个人到北京上大学,拿什么来供?封起嘴巴来供吗?
    第二, 到北京上大学,这么远的路,路费就要一大把。北京的冬天跟昆明大不一样,冷得要命,要准备厚厚的棉被、棉袄、棉裤、棉鞋,又要一大笔钱。这些钱从哪里来,嗯?我们一家能3个月或半年不吃不喝吗?

    第三, 我们昆明不是也有大学?为什么不在昆明就地上大学?


    他指着志伟的脑门说,“你也18岁了,长得比我还高了,我有你这么大,早就在挣钱养家了。你要为这个家想想,为你的弟弟妹妹们想想,他们要吃饭,他们要上学。小学、中学总得上吧!你要体谅我体弱多病,要跟我一起挣钱,撑起这个家。我养你长这么大,应当懂事了吧······”
    琼英看着志伟的两行眼泪簌簌簌往下直掉,立马打断了丈夫的话说:“嗐,嗐、嗐······你那意思是不去上那大学嘛!”她见丈夫没吭气,大声嚷起来:“考都考上了,不上怎么行? 而且是第一名的好成绩,容易吗?你不让上,亲戚朋友,街坊四邻,把你的脑袋要骂开花, 到时候你还怎么出门?你还有脸见人?”
    琼英越说火气越大;文光认为自己句句在理,寸步不让。于是两人吵了起来,越吵越凶。这是这个家庭从来没有过的争吵。
    这时,冯志伟拉着妈妈的袖子,轻轻地说:“妈,不说了!”琼英立即冲口而出:“不说 怎么行?”志伟接着说:“妈,我求你······”琼英看到儿子泪眼婆娑的凄惨样子,心一下软了,被儿子拉近了卧室。从卧室的门缝了传出来“呜、呜、呜”的哭声,冯文光的眼眶慢慢湿润了。
    中国古代金榜题名,会是笑逐颜开,锣鼓喧天。贫穷家庭喜事临门,竟然会无限辛酸。真可谓“贫贱家庭百事难!” 志伟没有开灯,轻手轻脚上了床,他不想惊动床上躺着的3个弟弟。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记忆的海浪一浪连着一浪,从儿时一直绵延激荡到今夜。尤其这两个月的光耀璀璨与痛楚辛酸的记忆,强劲地冲击着他的心房。他想起5岁多差一点被日本飞机炸死,是一生中不幸中的万幸。他想起,一个多月前,父亲说:“你叔叔冯文明在邮政局工作,你毕业了,让他想办法把你招进去,要是进不去,你身强力壮,就先到建筑工地干活,挣些钱添补家用。” 高考之前,父亲曾说,“这年头上大学也没有意思。好多人家的子女没有参加高考;有的考上了,交不起学费,拿不出路费,也就不上了······”
    冯文光早先在邮政局当押运员,在社会上闯荡数十年,对于政治、经济、工业、农业、 科技、教育,以至民风民俗、人情世故,应有七不离八的熟谙。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父亲是福建省三元县的一个邮政支局的局长,家里有6个孩子,陈景润是三儿子(上有1个哥哥和1个姐姐)。1950年,正读高中三年级的陈景润,因交不起学费,只好缀学在家,没有高中毕业,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后来,陈景润以同等学力的身份参加高考,考取了厦门大学的数学物理系。这个大数学家差一点错失了上大学的机会。
    2014年与2015年的中国,参加高考的人数都有900多万,分别录取700万左右。陈景润高考那年,全国录取5万多人;1957年冯志伟高考时,全国录取10万多学生,只有700万的14%。还有,1949年,中国的文盲有80%;1957年,文盲比例仍然有70%以上,失学的青少年比比皆是。
    陈景润父亲的职务、经济条件都比冯文光要强,而且家庭负担还轻些,陈景润尚且要失学。那么,对于冯文光的目前的种种想法与对于子女的安排,也就不难理解了。
    冯志伟长夜难眠,彻夜忐忑。他想,那个北京大学,恐怕是天上的月亮了。他现在开始明白,世界上许多事情是不能随心如愿的。
    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本来就没有完全的事情。
    他还想到唐代李商隐的诗《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说,华丽的琴瑟发出声音,思念青春年华。这是拟人修辞手法,是说诗人在思念。以下4句是思念的内容,也是两副对联:颌联和颈联。第3句说,庄子在天亮的时分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自己是人还是蝴蝶呢?迷糊了,自己被迷失了。第4句说,古蜀国的望帝被丛帝(鳖灵)替代后隐居西山,其魂魄化为杜鹃鸟(别称“子规”),叫声非常哀怨,那叫声是“布谷布谷”,望帝哀怨地失位了。第5句说,深绿色的大海,上空是皎洁的月亮,在如此美好的景色中,珍珠在流泪,这是“沧海遗珠”的哀伤描述,是一种痛彻心肺的失落。第6句说,陕西的蓝田山上空青阳高照,和熙宜人,名贵的蓝田玉在冒着青烟,尽管冒了烟也无人赏识,无人珍藏。这是一种严酷的埋没之叹!第7句和第8句是全诗的总结——惘然。一千多年来,人们对李商隐、对《锦瑟》,推崇备至。不过,全诗出现了两个 “弦”字,两个“一”字,冯志伟觉得有些重复了。这是美中不足之处。
    现在冯志伟没有推敲诗歌创作和写作技巧的兴致。一番思肘之后,冯志伟觉得李商隐这首诗《锦瑟》,就像是为自己写的。自己的刻苦学习、优秀成绩、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以及著名的北京大学,统统都“惘然”了!一切的一切都“枉然”了!苏轼诗里的“悲”,李商隐诗里的“泪”和“惘然”,彷佛是泪水的催化剂,直催得冯志伟双眼的泪水汩汩直流,把枕头打湿了一大片。
    第二天早晨起床之后,冯志伟的眼睛有点儿红肿,还好,家里人没有注意到他的眼睛。早餐之后,父亲照常去昆明市蔬菜公司上班,母亲在厨房里收拾后走出来,对志伟说:“你把昆明一中的毕业证书、成绩单、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拿来。”拿到手后,她说:“现在你跟我一起去化缘——筹集你的路费!”
    李琼英拿着儿子的高中毕业证书、成绩单、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叫儿子一起去化缘,去筹集路费。这化缘应该包括请求施舍、捐助、借贷。志伟皱起双眉说:“妈,你一个人去吧, 我······”他实在放不下这个面子。“腼腆个啥”,李琼英边说边拉着儿子出了门。
    从昆明到北京的路费需要100多元,加上棉被、棉衣、棉裤、脸盆等物品的置备费 3050元,这在当时,不算巨款,数额也够惊人的。它相当于这一家9口人维持半年的生活费,所以,化缘的难度很大!
    这里有一个实例。
    1955年,钟南山(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考上了北京医学院,回家对母亲廖月琴(时任中山医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说:“我的一个同学考取了北京大学,但是家里穷,拿不出路费,没办法去上学。”(廖月琴的堂姑廖翠凤是著名作家林语堂的夫人,她俩一同生在福建的鼓浪屿,都是名门闺秀)。廖月琴正面临家庭经济拮据,支出紧迫的困境,但是她的怜悯之心、慈善胸怀,促使她咬牙掏出20元(相当于当时全家两个月的生活费)资助儿子的同学,作为到北京上学的路费。
    1956年,国务院制定了7类地区月工资等级标准,分别是:17级(正营)101元,18 级(副营、正科)89元,23级(副排)50元,24级(办事员)45元。军工国营大厂基本 参照以上标准执行。20世纪50年代初,成都地区的军工国营大厂招收学徒工,第一年的生活费每月15元,第二年每月17元,第三年每月19元。全国军工系统的薪资是比较统一的,也优于地方省市的薪资待遇。在那个新中国刚建立的年代,全国处于国民经济恢复的时期,民众的生活非常简朴,还有一些人食物粗粝,衣不蔽体,时不时还可以看在在大街上持钵乞讨的乞丐。所以当时的20元已经是不小的一笔钱了。志伟跟在妈妈的身后,他想到自家的亲戚朋友都是艰苦度日的黎民百姓,嘀咕说:“这事太难了!” “太难也要做,就是上刀山、下油锅,我也要做,我不吃不喝饿死了,也要让你去北京上学!”志伟听着妈妈斩钉截铁的狠命话,知道她刚烈的脾气,是无法阻挡的,也就不吭声了。
    李琼英敲开了好朋友李伯伯的大门,进门后,她笑容可掬地对李伯伯、李伯母打招呼,把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等3份资料展示出来,像是报喜,像是夸奖自己的儿子。李伯伯接过录取通知书,端详又端详,然后拿起成绩单,逐行扫视后,立即竖起大拇指说:“啊呀!了不得!中了进士——不,不、不,是考中了状元!北京大学 ——顶尖名校,我从来没有听说这里有人考上过。”李伯伯边说边抚摸志伟的头:“哇!太不简单了!太聪明了······”
    李伯母拍着李琼英的胳膊肘说;“大喜事——恭喜!恭喜!”接着又说:“恭喜你养育了这么聪明能干的儿子!你真不简单,一大家子,把七个孩子都拉扯大了······”
    琼英心里乐滋滋的,眉开眼笑地说:“不辛苦,孩子们都很乖,大的管小的,我不辛苦! 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数一数:7个脑袋14条腿,一个不少,我就放心地睡我的觉去了,香香的,一觉睡到大天亮。你看我这身体,当苦役,受苦受累几个月,不会垮的······”
    谈话的声音欢快而喜庆,一直低着头羞涩的冯志伟也咧开嘴笑了。这时李伯伯侧过脸对志伟说:“哪天到北京去报到啊?”
    琼英抓住机会抢过话题,说:“想早一点去,就是、就是!”李伯母见她的喉咙嗫嚅 起来,便用胳膊碰了碰琼英的胳膊说:“说吧,没关系!”
    琼英压低嗓门说:“就是路费没有凑齐······”
    李伯伯与李伯母四眼相对,两心会意,便站起身来一起走进卧室,翻箱倒箧,把整钱与零碎的角角分分,放在一起,合成一摞,找了一块手绢包着,双双走到志伟面前,塞在志伟的手里说:“这是我们的一点儿心意,一点儿帮补,路上充充饥吧······”
    志伟不敢接,双手颤抖着往外推。琼英赶紧说:“你们真是热心肠,志伟,快快谢谢李伯伯、李伯母!”于是,志伟诚心诚意地感谢了李伯伯、李伯母,攥住了手绢包。
    在这之后的5天里,琼英带着志伟走门串户约有20家,有少数几家实在窘困,掏不出分文,多数人家感慨解囊,鼎力相助。
    据《新唐书》《新五代史》载:昆明“距京师九千里”,“其首领披虎皮”,“尚战死”。昆明又写作“昆弥”(或称“昆米”),也就是“昆人”的意思,昆明是“昆人居住的地方”。“昆” 字上面是一个太阳,底下是两个持“匕”的人。“匕”,是古代类似于汤匙的食用餐具。“昆 仲”是兄和弟的意思,“四海之内皆兄弟”,我有吃的,你就有吃的,穷人之间都会彼此相帮。从字源上分析,昆明人有讲义气的传统,乐于互相帮助。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这次“化缘”完全出乎冯志伟的预料,靠大家的帮助,路费问题居然这样顺利地解决了! 到北京上学的道路终于通畅了!志伟用刮目相看的神情钦佩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真聪明,真能干,我现在才知道。”
    琼英得到了儿子的赞扬,忘情地仰天大笑,笑过之后,对志伟说:“妈要是笨头笨脑的蠢猪,能生出聪明的儿子来吗?”
    在那个年代,大多数女性出嫁之后,相夫教子,成为家庭妇女,李琼英也是这样。但是,琼英的弟弟李正天就读云南大学,早年就加入地下党,从事高尚的、正义的、而又非常危险的革命工作,这应该与家庭有关。琼英在父母的养育和熏陶下,在弟弟的影响和帮助下,与普通的家庭妇女大不一样,她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位。因此,她说话办事,底气十足,谋划有方,沉稳干练。
    去北京上学的路费筹齐之后的这天晚上,晚餐之后,冯文光出门办事去了,李琼英把儿







    1961年冯志伟在胡耀邦家与胡耀邦合影



    1967年冯志伟研究生毕业照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发布日期: 2024-12-10  浏览: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