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公告

    《中国科技术语》召开第五届编委会会议

  •        2025年1月14日,《中国科技术语》在北京召开了第五届编委会会议。来自京内外的27位第五届编委会成员,以及期刊编辑部编辑人员共33人出席会议。


           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分别由期刊副主编崔金中和期刊编辑部主任魏星主持。会议的主要内容为:审议“《中国科技术语》第五届编辑委员会章程”;期刊近年工作汇报;期刊未来发展规划汇报;讨论期刊发展相关事宜。

           期刊主办单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裴亚军在致辞中肯定了期刊作为严谨、权威、专业的平台在记录和见证术语研究与发展的历程中所起的作用。经过第四届编委会的扎实工作,期刊过去五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当下更需要应对杂志社改制、市场化的新形势,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期刊已于2025年第1期起变更为双月刊,并进行了改版,从内容定位到栏目设置到版式编排,都有较大调整,以期扩展术语学研究的范畴,更密切地结合名词审定工作,并面向实践,更深入地向产业界拓展。裴亚军表示,主办单位将继续全力支持期刊发展。
           期刊副主编冯志伟教授在“当前中国术语学发展的一些特点”的报告中,认为中国术语学在进入21世纪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体现在体系逐渐成熟、引起社会关注、使用新兴技术、紧跟科技发展、实现横向联合、科研成果丰硕等方面,并对术语学在这几方面的进展逐一进行了详述;同时例析了大语言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一些热点英文术语,提请业内对这些术语的中文名进行新的思考。
           代晓明主编在报告中,明确了期刊未来的指导思想主要为提升学术影响力、服务术语理论研究和名词审定工作。之后就期刊内容定位、读者定位、作者定位、栏目调整以及组稿计划,进行了全面阐释。内容定位方面,将扩圈至科学语言研究范畴,强化应用场景,从传统术语定名研究转向尝试挖掘术语在多元场景中的实际应用,关注新兴技术场景(尤其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下的科学语言需求,并为此设立“新词热词”“数据挖掘”“实践应用”等栏目来承纳相应成果的发表;读者主要定位为面向术语学的研究人员和审定专家、语言学界和科技翻译学界群体、科技服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卫生健康从业者以及出版行业人员等。作者定位方面,作者群与读者群高度重合且作者群小于读者群。最后针对期刊的13个栏目介绍了相应的组稿计划。

           魏星主任汇报了期刊自创刊以来的发展历史、近年取得的重要成果、当前的主要工作和存在的不足等内容。期刊近年通过加强选题策划、组稿、推广等工作,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2024年,期刊荣获《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颁发的“学术影响力进步期刊”证书;在万方数据(中信所)中,《中国科技术语》进步显著,在“自然科学总论”中排名由前一年的第40位上升为第14(共96种期刊)。当下采用的全方位立体式推广策略包括纸刊、官网、微信公众号、网络首发、精准推送、主题推送、双语出版等;同时积极推动数据出版,设立青年编委,增设栏目,扩展期刊内容等,以适应新的挑战。期刊囿于学科发展现状,在读者群体、作者群体、学术共同体规模、研究深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期刊面临市场化的压力,需要考虑更多经营层面的问题。

          经过讨论,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科技术语》编辑委员会章程。

          基于期刊工作汇报和发展规划,与会编委根据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和事业领域就期刊定位、栏目设置、约稿、发展及宣传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例如:增设“卷首语”“标准快递”“科普园地”“大家解读”“书讯”“书评”“学术话语”等栏目,将“科学语言”栏目改为“科学语符”,重点发展“术语辨析”“术语溯源”等特色栏目;准确把握术语研究与当前中国建设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关系,发挥术语跨学科和方法论的特征;在当前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极速发展背景下术语具有战略性意义,在进行名词审定工作时需要实现标准化与规范化,相应地,期刊在“定名研讨”栏目加入术语定义与标准化内容;在“术语辨析”栏目加入关系辨析、语义辨析和对象特征的相关信息,尤其是数据信息的精确定义;“定名研讨”栏目向实践倾斜,紧密结合审定工作;加强术语在知识图谱、标准中的应用,通过网页弹窗等方式提供术语相关延伸阅读;进一步推动数据论文发表,术语相关资源、工具和数据集对于今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


  • 发布日期: 2025-01-20  浏览: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