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广角

    术语科普 | “昆虫”一词是怎么来的?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昆虫随处可见,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它们被叫做 “昆虫”,而不是别的名字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这个有趣的问题,揭开昆虫名字背后的神秘面纱。


    灰蝶的棒状触角


    人们对“昆虫”一词的解释是在对大自然的认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汉语中,“昆”的意思之一是“众多”“庞大”,而“虫”字所指的范围更广,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提出:“虫者,动物之通名。故或行、或飞、或毛、或裸、或介、或鳞,皆以为象。”《大戴礼记·易本命》中,“虫”指所有动物的总称。

    “昆虫”这个名词在古籍中也早已记载。《汉书·成帝纪》:“君道得,则草木昆虫咸得其所”,颜师古注曰:“昆,众也,昆虫言众虫也”,可见当时“昆虫”的含义还十分广泛。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把动物分为虫、鳞、介、禽、兽、人共六部,其中对昆虫形态、分类、生活史、生态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记述,但一直没有把昆虫在分类学上作明确的界定。

    《本草纲目》中的动物分类(图片源自网络)


    直到1890年,方旭在《虫荟》中将“羽、毛、昆、鳞、介”中的219种小动物归入“昆虫”类,“昆虫”一词才具有近代的意义。



    《虫荟》(图片源自网络)


    而在西方的自然科学史上,“昆虫”的含义同样经历了一系列变迁。1602年乌利塞·阿尔德罗万迪(Ulisse Aldrovandi)所写的《昆虫类动物》(De Animalibus Insectis)中,“昆虫”包括了节肢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等。


    1758年,林奈(Carl von Linné)在其巨著《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第10版中命名的昆虫纲(Insecta)里尚包括蛛形纲、唇足纲等节肢动物。


    跳蛛科是蜘蛛目种类最多的家族,它们的体型多数为小到中型,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最常见,不过在寒冷的北极也有它们的身影。跳蛛多数都有茂盛的体毛,鲜艳的色泽,以及醒目的图案。跳蛛为昼出性游猎蜘蛛,其前中眼特别大,形状如汽车前灯,这是该科不同于其他蜘蛛的最明显的鉴别特征。


    1825年,皮埃尔·安德烈·拉特雷耶(Pierre André Latreille)设立六足纲(Hexapoda),才将“昆虫”规范为体分头、胸、腹的六足节肢动物。


    昆虫基本的结构特征

    时间来到现在,目前我们常说的昆虫,在广义上是指节肢动物门中所有的六足动物,即六足总纲(原为六足纲后提升为六足总纲),包括原尾纲、弹尾纲、双尾纲和昆虫纲;而狭义上,就是指昆虫纲中的动物。


    本文摘编自《科学世界》2025年第1期,文章内容略有删改。


  • 发布日期: 2025-03-26  浏览: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