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名词工作论坛 • 上一篇    下一篇

“为将中医药学推向全球而作”——记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工作

樊静   

  1.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北京 100717
  • 出版日期:2002-06-15 发布日期:2002-06-15

Striving for Sprea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ound the World

Fan Jing   

  • Online:2002-06-15 Published:2002-06-15

摘要: 三月底,全国科技名词委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审定工作会议。过去,笔者参加过许多学科名词委员会的审定会议,然而这次审定会使我有许多特殊的感受,会上有的发言令人感动。我感到有一种力量凝聚并推动着这项工作,概括一句话就是委员会出色的工作,源自委员们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决心以最好的成果将中医药学推向全球。
一、一项创新性的工作
我们常常可以见到有的文章写道: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需要引进国外科学技术,这其中首先要引进科学技术的载体——术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把这些术语汉化。名词统一工作就是确定代表这些科学概念的汉文规范名……。这当中的“历史的原因”,是指我们中国在历史上与西方国家相比,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科学技术更是这样。全国科技名词委已审定的50多个学科的名词,多数都是引进的外来词,确定规范的汉文名。所以有不少人把将外国的术语引进中国说成是把外文翻译成中文。笔者长期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准确,不符合实际的。我们认为将国外科技术语民族化(汉化)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它要求创作者具有较深的相关(不是一门)科技知识、良好的中文素质、高水平的外语知识,这几种素养的“融合”才能创造出好的汉文术语。
说到中医药学,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与其他学科很不相同的一门学科。它是古老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土生土长的、最富特色的、有丰厚中国文化底蕴的学科。在国内,正是由于它有历史悠久、地域性广、大众性强以及经验性突出等特点,给名词统一和规范化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特别是作为把中医药学推向全球的媒介,汉语名词及其概念的英文化工作更是很大的难题,是创造性的工作。王永炎主任委员在会上说:“中医药是我们的,我们要搞标准,有的外国人要搞中医名词标准,如果我们用了他们订的标准,那是我们的失职,是我们的悲剧。”“这项工作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委员会有专门的班子(包括顾问)研究、实施这项艰巨而特殊的任务,其中包括旅外华裔中医学者、外国医学专家,以及国内新一代硕士、博士、中医药学研究人员。他们说,中、英文名词一旦公布出来,是具有权威性与约束力的,所以做这项工作,责任重大,要非常慎重。经过调研、反复讨论、征询意见,他们制定出《中医药基本名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目前是四稿阶段)。专家们先后对如何保留中医特色,中英文一一对应,方剂名称注音,音译、意译的运用(譬如六味地黄丸,用音译可以明白,用意译就不知是中国的什么药了,到中国药店也买不到),一词多译(如中医的“补”有多种意思,应该用不同的英文),规范英语与造词的问题,避免中国式英语问题,如何利用汉语拼音的问题,大小写、斜体的应用等问题,都反复进行了推敲、研究,力求订出科学、可行的规范。
二、强烈的责任心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是著名的中医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他是一位优秀的学术领头人。本文标题就是引自他的讲话,他平静的话语激励和凝聚着各方面的力量,保证审定工作克服各种困难顺利进行。在审定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王永炎说:“中医药名词的审定工作是中医药学科基础之基础性的工作,关系到全学科、全行业的发展。审定之后的名词应具有最高的权威性与最大的约束力。我们这项工作是为将中医药学推向全球而作,因此要注意到科技工程的国际化影响,要注意‘一体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现在的工作不是只靠一、两个专家说了算,而是要靠集体的智慧,要大家来精诚合作,共同完成……”他又说:“课题组要有活力,真正的民主是最重要的。”“权威性寓于广泛性之中,统一名词有约定的、协商的模式。要把广泛尊重中医学界各方面人士的工作做在前面。”在他的领导下,委员会正是这样做的。他们最大限度地征求名医、老专家的意见,除审定会外,广发草案、开专题研讨会,对有的不能参加会议的专家,办公室人员还登门拜访,听取意见。
委员会十分重视审定质量,王永炎要求:“要起好头,走得稳。不能光图快,一切要服从质量。因为这不但是行业的事,也是国家的事,还是国际上对我国中医药学界的期望。要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他又说:“我们强调第一是严肃性,严肃性不够就谈不上权威性,更谈不上公布后对方方面面的约束力。”他们从中医药事业的需要出发,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多次组织专题研讨会,例如,先后讨论了病、症、证的定义(界定);药材名与处方名如何规范;民俗医药、中西医结合与养生学;病机与病证;约定俗成与正本清源等等问题。
到目前为止,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成立一年多的时间内已先后八易其稿,就是真诚地、最大限度地听取意见发扬民主的见证,就是强烈的责任心的充分体现。
委员会还广泛收集、参考现有的各种比较规范的出版物。例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主题词表》、高校教材等等。他们认为这些资料也汇集了许多专家的智慧,应该受到尊重,并按审定原则,集各家之长。为此办公室人员花了很大功夫,作了调查,把这些资料中相关的名词列出对应表,供审定委员作为分析、比较用的参考。
王永炎认为:“没有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学科,就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而标准基础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基本名词的统一。”“要有紧迫感,入世后标准、规范的制定更重要。”“我们还要面对欧、美、日、韩的竞赛。”中医药学科正是这样在广大专家的努力下走向成熟,走向世界。
三、有权威性的一班专家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2000年8月成立的。委员会聘请了全国各地48位有权威的中医药专家为委员。其中有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例如著名专家干祖望、路志正、程莘农、王玉川、王绵之等,他们的平均年龄已达84岁,然而开起会来仍然热情很高,充满着生气。委员们会前认真审阅草案,会上发扬民主,畅所欲言。个别不能与会的专家也把经认真审查后的书面意见寄来了。会上笔者见到一位77岁高龄的任继学教授,他专程从长春来,他在草案上用毛笔认真地写上了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一位办公室编辑征得他的同意把这份草案留下,笔者颇有感触地想,这将成为老一代专家为中医药现代化和走向世界努力打基础、作贡献的又一个见证。他们的辛勤工作将记载在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历史上。
王永炎院士是一位有远见的专家,他说非线性的复杂性科学为中医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思维、新理念,带来了新曙光。他特别重视培养年轻人。当他在会上讲到要让他们了解、参加名词工作时,笔者在会场上无意中回头一看,惊奇地发现,会场后面坐着(约30人)一批年轻人,据说这批年轻的研究人员都是博士、硕士。一位办公室的同志说,这是按照王院士培养年轻人的思想把他们召唤来的。这使我深深地感到了我国的中医药学迈向现代化发展的曙光,以及中医药学界对名词统一和规范化工作的重视、决心与信心。
四、认真负责的一班实干家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出色工作离不开一个有朝气的、扎扎实实的工作班子——办公室。委员会把这个班子建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名词工作是他们的一项科研课题任务,并且经申请成为国家科技部2000年度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由这批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组成的办公室,成为日常审定工作运作的枢纽。他们热情高、干劲大,认真地、细致地做了许多研究和组织工作。他们拟定了工作规划,草拟了《中医药名词审定工作原则与方法》、《中医药基本名词英译原则及方法》、《中医药学基本名词》。此外他们还定期编印了研究简报,建立了网站。他们热情、努力的工作才使整个工作有规划、有步骤、有要求、有检查,井井有条,进展迅速而扎实。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工作(第一批)还在中期阶段,他们的工作是出色的,因为他们有一支权威性的专家队伍(包括委员以外的广大专家);他们有优秀的带头人;他们有扎实、认真工作的工作班子。笔者认为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工作和他们的这些经验,是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工作中比较成功的模式。我们期望不久后,我国统一的、规范的中医药学名词(包括这些词的概念)在他们手里诞生,中国的文化瑰宝由此推向世界。并且还要再接再厉,继续完成第二批、第三批,以及不断产生的新名词的规范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