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分享
文章以具有比喻意义的涉海类英汉术语名词为研究对象,从其本体、喻体、喻词的逻辑关系上对该类术语名词进行分类,并通过其三者背后的文化视角,还原命名的认知规律以及逻辑推演规律。研究旨在找出比喻类涉海术语中本体、喻体、喻词的深层关联,总结比喻规律,分析命名过程中的认知思维和逻辑推演机制,为比喻类涉海术语词的规范提供帮助。
计算术语学是融合术语学、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的交叉学科,旨在实现术语的自动化处理。文章回顾了其发展历程与学科定位,系统梳理了术语抽取、术语对齐、术语库构建等核心研究方法。分析了该学科在机器翻译、信息检索与知识图谱等领域的应用,并结合中文环境探讨了其特有挑战。展望了由大语言模型等技术驱动的未来研究方向,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文章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三个版本收录的字母词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字母词的词素和字母词的分布领域做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字母词数量和比例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字母词主要出现于计算机语言、网络、通信等新兴领域。研究为计算机领域字母词规范化提供了数据支持,并为字母词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The discussion on standardizing the glyph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鵖” and “ ” within international encoding standards will impact the Chinese nomenclature and application of Oenanthe and Saxicola genera in the field of zoology.Currently,there is a lack of unified standards for the Chinese naming of species within these genera,leading to inconsistent character usage in literature and databases.This inconsistency hampers cross-referencing and joint retrieval of information,adversely affec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ublic communication.Therefore,it is imperative to establish standardized Chinese nomenclature for species within this genus and expedite the enhancement of their Chinese character encoding processes.
health care与healthcare是公共卫生、群医学等学科领域的基本术语,通过梳理SDOs现有定义中有关health care与healthcare的核心特征,结合语篇理解辨析两者的异同,规范其定义和应用场景。建议以health care(医疗卫生服务)描述具体的卫生服务,侧重个体医疗实践;以healthcare(卫生)描述综合性卫生服务,强调卫生系统的整体性。旨在促进标准化组织、政策制定者、研究机构等在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领域的术语规范化。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术语标准化工作中同义词的采用级别有所不同。结合中医药术语标准化工作实践,对两种术语同义词采用级别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异同。术语的全称和简称属于术语的表述形式而非评级。将二者结合,给出清晰的分级,便于操作,可以更好地解决中医药术语同义词评级问题。
藏医术语规范化汉译是藏医学知识传播的关键基础。《藏医临床札记》作为19世纪具有代表性的藏医古籍文献,迄今尚无汉译本。该研究从此著作中精选22个具有代表性的疾病名称,探索了藏医术语汉译的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研究提出了概念对等性、术语系统性、文化特性保留性以及表达精简性四项基本原则,并归纳总结了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兼译法、双译法和多译法等六种翻译策略及其应用条件。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翻译原则与方法不仅能够确保术语专业内涵的精准传达,同时也能保证译文符合汉语表达规范与习惯。研究旨在为《藏医临床札记》的整体翻译奠定术语学基础,进而为藏医典籍汉译提供方法论参考。
邮轮产业(cruise industry)在中国蓬勃发展,但是学界对“邮轮”(cruise)一词的争议比较大,文章从术语学的角度,结合邮轮旅游的历史和文化,对“邮轮”在中国学界和业界的使用与对应的英文术语cruise的释义进行考究,认为“邮轮”属于邮轮产业界特定的、约定俗成的概念性名词,应当成为规范术语。
东西方语言中“法律”的同质性体现在其言语行为是命令、授权、禁止、约束和规劝,马克思主义法律概念的政治语用功能具有工具性、经济决定性、意志性和运动消亡性的政治语用含义。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法律”充当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具,内涵不断深化,进而实现法律语言的政治语用功能。
随着国家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喀什地区作为新疆水产养殖四大主产区之一,大力发展海鲜陆养水产业,推进设施渔业高质量发展。文章选择海洋词汇进行翻译研究,以Jauss和Iser的接受理论为支撑,采取平行文本校验、文献检索等方法,探究海洋经济类词汇的汉译策略,为其他翻译人员提供借鉴。
文章审视、反思工程伦理语境下“stakeholder”的定名,指出焦点在于“利害”,“利害相关者”(或利害攸关者)是一种更为全面、精准、动态、韧性的表达。这一澄清的意义在于:一是促进全面、系统地思考工程所有受影响者的权益和风险;二是强调对工程潜在负面影响的关注,敦促更加负责任的行动,恪守工程伦理;三是促进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四是有助于提高工程项目的社会接受度、公众满意度,避免邻避效应。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愈加频繁和普遍,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更加严峻的法律风险。我国法律法规已经充分意识到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进行特殊保护的重要性,然而,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作为个人信息保护领域中的重要法律概念,法律并未对其做出明确规定。通过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唯一识别性、不可更改性以及高度敏感性三个本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得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是指经过识别技术处理,能够直接精准识别到唯一特定自然人,难以进行更改且承载着信息主体人格利益的高度敏感生物特征信息。
网络犯罪术语随信息技术发展呈现复杂的语义扩展现象,多模态语义学视角揭示了网络犯罪术语在文本与图像、声音等不同模态中的演变规律,语义扩展表现为义域转移、概念隐喻与语义场重构等多种形式。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网络犯罪术语在多模态环境下产生语义整合效应,形成独特的认知映射模式。这种语义扩展深刻影响着网络犯罪的识别判定,对完善相关立法司法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中医文化关键词》和《中医文化关键词2》是中医术语英译的最新成果。文章从理解、表达、语法等方面,指出两书的中医术语英译存在诸多商榷之处。根据讨论的译例,为中医术语英译提出一个建议和四项原则。一个建议是:建议合译;四项原则是:忠实原则、民族原则、语法原则和统一原则。
文章阐述了中医药术语“配伍”的概念形成及其本质特征,从“能怎么译”“要怎么译”和“该怎么译”三个角度,分析了该术语现有的四种译法,指出现有译法存在语义框架误用的问题。作者基于人类隐喻认知的共性,强调概念的本质特征应成为术语翻译的出发点,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译法和理由。
中国特色话语术语,是指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官方核心表达。文章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例,结合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通过实证路径分析了政治文本中术语的翻译方法。研究发现,中国特色话语术语翻译以指称翻译为主,兼用其他多种翻译策略,实现了国家立场精准传达与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双重目标。
《冬牧场》是鲁迅文学奖得主李娟的一部非虚构纪实性作品,主要记录了作者于2010年左右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在阿勒泰南部冬牧场生活的经历。文章以《冬牧场》英译本为例,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三个维度探讨其中概念隐喻的构建及其在文化表达中的作用,揭示非虚构文学中概念隐喻将生活实践与文化意义相融合并反映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复杂关系。
大语言模型(LLM)的跨文化翻译能力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点议题。文章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张培基的人工译本与两种主流大语言模型译本在语言质量与情感意蕴传递方面的表现差异。
随着核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核燃料技术领域的术语标准化问题日益凸显,通过分析国内外核燃料技术术语的翻译现状及标准化进程,研究发现术语翻译存在概念模糊与对应不统一及标准执行不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术语概念界定与翻译规范建立及标准化体系完善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旨在促进核燃料技术领域术语的规范化应用,提升行业交流效率,推动核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统一的术语标准化体系、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完善术语数据库建设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路径。
在跨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佛经翻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过程,更是一种文化、哲学观念的传递与适应。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强调翻译活动应以译文功能及接收语环境为导向的理论,在佛经翻译中体现出显著的价值。论文将探讨翻译目的论如何指导并影响佛经翻译实践,以及在此理论框架下,译者如何处理原文的文化特异性、哲学深度和语言风格等问题,以期实现最大程度的跨文化沟通效果。
文章聚焦基于语篇分析的高中英语长难句解析教学,以航天工程类科技术语为研究对象,剖析该类术语解析特点与教学难点,创新性提出适配教学策略。通过挖掘航天工程科技术语在语义密度、语法结构、领域关联性等方面特征,结合语篇分析理论,探索优化高中英语长难句教学路径,旨在提升学生对专业英语长难句的理解与解析能力,为高中英语教学实践提供方法参考。
为了深入探索中国特色词汇在德语翻译中的有效策略,文章系统分析了中国特色词汇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了翻译这些词汇时面临的难度与挑战。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例分析等方法,文章提出了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文化适应性等翻译原则,并详细阐述了直译意译结合、借用德语对等词或近似词、创译法以及加注法等具体翻译策略。研究结论表明,这些策略能够有效提升中国特色词汇的德语翻译质量,促进中德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文章阐述了期权术语中的隐喻认知结构,介绍了期权术语的隐喻现象,分析了期权术语的隐喻来源以及跨域映射机制,引入动态映射、文化适配两个创新维度,构建了适应市场变化与文化差异的术语解析框架,提出动态文化适应隐喻模型(DCAMM)与期权术语可理解性提升策略。
排球术语在三大球里最具东方特色,在汉英互译时却无法形成语义上的对等。排球职业化带来了中外球员的市场流通,英语是流通时国际球员沟通的载体,常因术语叫法不同而导致错译。文章以跨文化交际的高低语境理论为广角,用归化翻译理论向内深入解析排球术语在汉语与美式英语中命名不同的逻辑,为国际排球人的交际提供翻译上的解构与参考。
城市犯罪预警系统术语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系统化分析预警系统术语特征构建了犯罪类型与预警指标及风险评估等多维度分类体系,预警系统术语体现出系统性与层次性特征,展现术语间关联属性。基于现代术语学理论探究预警系统术语应用实践,建立规范化标准,实证分析揭示规范术语体系对预警工作效能提升作用,推动预警系统术语智能化应用,形成完整应用理论体系。
文章基于对常用大型管弦乐器音源中Timestretch功能的实践研究,探讨其存在意义,并就其运用结果产生的利弊进行了简要阐述。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和家庭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就业与社会整体经济建设、和谐稳定、家庭幸福指数都息息相关。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毕业人数每年都呈现上升趋势,再加上市场招聘需求缩减,用人单位招聘要求更高、大学生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等因素,出现了“慢就业”“缓就业”等现象。基于此现象,文章结合实际工作,以药学专业为例,应用SWOT分析法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解决意见。
作为语言输出性技能,英语写作是检测语言水平的重要指标。其教学却面临学生水平不均、需求多样的挑战。传统的终结性教学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电子学习档案袋作为形成性评价工具,可记录学习过程、促进反思,弥补其局限。文章基于超星平台,探究其在英语写作课程中的应用并提出实践建议,旨在优化教学评价,满足差异化需求,提升学生综合写作能力。
在当代数字化浪潮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迅速重塑设计领域的创新边界。研究探讨生成式AI在叙事性景观空间中的应用及潜能,提出“文本—图像—空间”的转化逻辑,建立从叙事文本到叙事性表达的转化流程。该流程包含文本解构、叙事要素的转译以及叙事效果的优化三大机制,其核心在于实现叙事逻辑的可视化编码与算法适配,实现空间表达的创新性转化。
文章聚焦于“大数据”术语英译,通过剖析其主要类型,反思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现状,指出存在的不足,并从专业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文化导入建议,旨在为高校英语教学的改进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文章以小米公司术语为例,探讨了大语言模型在企业术语提取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分析了现有大模型在提取企业术语方面的能力,并结合提示词优化、微调模型等方法尝试增强其对企业术语的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设计合适的提示词能够提高企业术语提取的准确率,微调大模型也能够显著提升术语提取的准确性,为术语提取任务提供了实践经验。研究也为大模型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基于核能领域文献大数据构建核燃料术语分析平台,通过时序分析与知识图谱技术系统研究术语动态演化规律,揭示术语体系在技术发展阶段的演化特征。分析表明,核燃料术语体系随技术代际更迭持续演进,在保持核心结构稳定性基础上吸纳创新要素,形成动态演化体系。通过构建融合深度学习与复杂网络的术语演化预测模型,识别技术发展趋势,为核能领域术语规范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高职英语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术语体系的标准化对教学实践、学术交流及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职英语教育领域存在术语表达不统一、概念界定模糊、跨文化适应性不足等问题。文章基于语料库语言学方法,结合术语学标准化理论,探讨高职英语教育术语的规范化路径,提出简化性、共识性、适用性原则,并借助语料库分析工具,对高频术语进行提取、对比与优化,以促进高职英语教育术语的科学化、系统化发展。
“格”在语言体系中普遍存在,是各类语言语法构成的基础性要素。俄语作为一种综合型语言,其格的形态变化极为丰富。现代英语虽在形态上较为简单,但仍属于屈折语范畴,主要通过词形变化来体现语法关系。文章从形式和意义两个维度对俄语和英语中的格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为了更好地辨析同音词,避免因同音词产生的歧义和语义混淆,文章拟对维吾尔语同音词的类型、产生途径,同音词与多义词、同形词的区别以及由同音词引起的歧义进行归纳和分析。文中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分析法、举例法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现代维吾尔语同音词,得出维吾尔语中的同音词是受到维吾尔语词汇中的一些词的语音、语法变化、语义的影响而产生的,除此之外,也受到来自其他语言借词的影响的结论。通过对维吾尔语同音词的辨析,可以纠正同音词在语言中的不规范用法和错误表达。
文章对纳西语指示词系统的词形、语音形式及其句法功能进行描写。发现其指示词系统符合指示词距离切分的等级序列,在句法层面则表现出高度灵活性。认为“这”在特定语境中虚化为话题标记的现象印证了藏缅语族话题结构的共性特征。
文章旨在探讨医学科普图书出版中可能遇见的差错,包括名词差错、数据差错、图片差错,分析这些差错出现的可能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规避策略,包括提升编辑的专业技能、确保医学知识的及时更新以及增强编辑的审美和文笔表达能力,以期提高图书的科学性、可读性、普及性,同时为同行提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