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术语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简述科技术语规范化的基本环节

刘青   

  1.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北京 100717
  • 出版日期:2001-03-15 发布日期:2001-03-15

On the Key Links in Standardization for Sci-Tech Terms

Liu Qing   

  • Online:2001-03-15 Published:2001-03-15

摘要: 科技术语规范化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繁荣社会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术语规范化既是一种文化创造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它以研究术语模型构建规律和制定术语规范的方式参与文化创造,同时又以审定公布等方式形成社会定约,使术语成为人类共有的知识财富。科技术语规范化是社会文化活动的基础建设和重要内容。
术语规范化的过程,包括建立术语审定机构,进而开展术语的收集、分类、鉴别、选择等工作,将术语编辑成册并通过国家授权公布以成为社会定约等基本环节。术语工作是由这些环节构成的,术语规范化也是在这些环节中得以实现的。
1.建立专职术语工作机构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劳动的逐步社会化,人们需要经常交流思想,密切协作,正是基于这种交往与合作的要求,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创造了语言。自从人类创造语言以来,就已存在了语言的规范问题,即语言的正确性与标准性问题。语言规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道德、意识、风尚等社会现象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行为,维系着社会的正常运转。
语言规范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发的规范。由于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为满足交际的需要,使用同一语言的社会集团中的每一个体不得不与周围其他人保持一致,否则就难以完成交际的目的。这种比较零碎的、局部的,或为一时一事而习得用语的现象带有较大的自发性,因此可称之为自发的规范。另一种与自发规范相对应的是自觉的规范。这种自觉的规范是由国家机关、语言决策机构、语言研究机构和语言专家所发起和从事的宏观的、全局的、大规模的规范活动。它以国家民族的总体利益和长远发展为目标,是在研究语言文字构成、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要推行一种本语言应用区域中所有人共同使用的标准语,从而消除语言差异所形成的障碍,以促进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几次较大规模的语言规范化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文化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语言规范化活动大都仅有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意义,而不可能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相关。而我国近代的科技术语规范化是在统一语言载体的宗旨下,力求建立、推广和普及规范的共同语和标准语,把这一目标同国家走向现代化这一重大历史进程联系到一起,并成为其重要的基础和支撑条件。
中国近代的科技术语规范化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自觉的规范化活动,因而十分强调国家机关和专家群体的介入,旨在建立一个稳定、专职的审定工作机构来开展这项工作。例如,我国早在1909年就成立了科学名词编订馆;1919年成立了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28年成立了译名统一委员会;1932年成立了国立编译馆。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设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其任务和职责都是一致的:作为国家授权的专职、权威性机构,推进科技术语规范化,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建立权威性的术语工作机构,成为实现科技术语规范化的首要环节。
2.开展术语审定工作
术语收集是建立审定组织之后所要首先完成的任务。任何社会文化,都是人类共同劳动的成果,都是人类通过长期劳动创造,逐渐累积而成的。现代社会文化是在前人劳动成果之上取得的,倾注着历史上每一代人辛勤劳作的心血,放射着无数先人智慧的光辉。科技术语也是如此,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在保存下来的各类文献(如科学专著、辞书、教材、专利文献、科技文献、国家标准等)中都使用和保有了大量的术语,在收集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科框架和学术特点,在确定收词方案的基础上,按照术语的性质有组织地加以甄别和收录。
在收集术语过程中,确定收词方案非常重要,关于这一点,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制定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和方法》中作了一些规定:如,各学科审定委员会负责审定本学科的专有名词。这是因为科技术语体系是一个大的系统,此系统中各子学科均与其他子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各学科在确定本学科收词时一定会有一些同其他学科重复的词,因此定名时就有可能对同一个概念确定了不同的术语。例如,对物质世界中“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的量”这一概念,物理学中称其为“矢量”,数学中称其为“向量”,这样就同审定名词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一个概念只有一个对应的术语”,也就是“单义性原则”相矛盾。因此我们确定了一条原则,这个概念主要属于哪个学科就由哪个学科去审。专有名词是指具有本学科学术特点、构成本学科概念体系的名词。本学科的专有名词可系统收录,从其他学科渗入或借用的名词应尽量少收,并注意协调一致的原则。又如,要注意选收科学概念清楚、相对稳定的新词,使审定工作能反映当前学科发展水平。这点也非常重要。由于审定机构集中了一大批处于学科发展前沿的专家,这是一般的辞书编纂工作所难以具备的优势,所以一般辞书中都没有收集到的,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词汇要注意收集和审定。此外,已淘汰的、无现实意义的术语一般不审定。通过贯彻这些原则,既保证了所收集术语的学科完整性、先进性,又保证了审定工作的整体性、权威性,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术语的分类、选择和修订是审定工作中关键的环节,这是一项由科学家和术语学家一道,按照审定术语应遵循的命名原则进行筛选、确认、扬弃的创造性活动。例如,“ergonomics”这一英文词汇,表述的是一门研究人与其所处工作和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以适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以安全、健康、舒适为目的的学科。过去在15家出版单位出版的21部词典中就有“人机学”、“劳动经济学”、“人类工效学”、“人机工程学”、“人体功率学”等22种称谓。全国名词委在审定这个词时,按照单义性、科学性等原则,组织专家按概念进行研讨,最后选择了“工效学”作为表述这一概念的定名,并给予了严格的定义,有效地消除了混乱。又如,石油工程中有个“Wild Cat Well”,过去曾称为“野猫井”,审定中根据此术语指称概念的内涵,修订为“预探井”,使人可以根据这个术语,理解事物的特性,很快明白其所指,最后在《石油名词》中予以公布。
术语审定工作中还包括术语的创新过程。由于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术语层出不穷,如果不及时予以规范,在交流中往往不知其意,有的需通读全文后才能确切地知其所指,有的甚至必须查对原文才明确其准确语义,这些显然都会降低交流效率。新术语的命名是件非常艰苦的工作。“一名之立,旬月踟躇”的名言,反映了其中的艰辛。这句话还只是道出了个人苦思求句的艰难,如果一个术语要征得大多数专家的同意,取得社会的认可,就是难上加难了。确立术语不仅要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科学涵义,还要考虑到汉字结构、读音、书写以及定名的诸项原则,并且要集各家之长,于优中选优,因此,“每确立一条术语,均可成就一篇科研论文”当在情理之中。例如,目前风行全球的计算机网络Internet,是由美国阿帕网(ARPAnet)发展而成,主要采用TCP/IP协议,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放的计算机网络。由于它是一个专指的网络,是个专有名而不是一类网络的通称。Internet一词从1994年引进至1996年短短两年时间内就产生了15种不同的汉语称谓,如国际互联网、全球互联网、交互网、网间网、网际网络、国际电脑网络等,造成学术界和一般读者,特别是各种媒体的术语应用严重混乱,亟须统一。为此,全国名词委专门召开了四次会议,先后聘请了几十位专家反复研讨,将Internet命名为“因特网”,明确了其专指性。确定之后,经全国名词委予以正式发布,取得较好效果,得到广泛使用。术语定名过程中需考虑的众多因素,可从此例略见一斑。
3.推广普及规范术语
经审慎定名而得到的术语如何取得社会的普遍承认而成为全社会的定约,也是术语规范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术语工作者在术语的收集、整理、审定、创新工作之后,还要为术语建立传播模式,以得到社会的公认。这里主要有两种传播模式:一是以术语标准的形式进行规定和以行政方式进行普及;二是将规范术语编辑成册,以“辞书”的形式向社会推广。
(1)以国家颁布标准的形式进行规定和推广。
一般的通用语言有些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表达,体现了语言的丰富多彩。而术语与此有明显的区别,一个术语只表达一个概念,不允许有歧义。因此,对重要的、基本的术语,要求以一定的社会法令形式予以公布,要求社会共同遵守。
在汉字、标点、数字符号方面,国家颁布了《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数字用法》等一系列行政法规、文件和规章,起到规范社会用语的作用。
在科技术语规范方面,国务院授权全国名词委审定公布有关的科技术语,至今已有40多个学科的术语,在实现术语规范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1998年8月全国名词委向全国公布101~109号元素名称,就是采用颁布标准的形式,向社会进行约定。1997年8月全国名词委收到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简称IUPAC)对101~109号元素定名的决定后,即组织重新拟定101~109号元素的新的中文名称。在全国征集意见过程中,各方面专家提出了40余个汉字供选择。1998年1月13日在京召开了101~109号元素中文名称审定会,最后确定了这些元素的中文定名意见,并征得国家语委同意。在此基础上,全国名词委通过新闻媒体向全国发布,得到各有关部门的采用,如词典、各类教材等均编发了新的元素表,使新的元素名称很快得以广泛传播和应用。
(2)通过编纂辞书推广规范术语。
中国最早的语文辞书是战国时期的《尔雅》,东汉中期的《说文》则奠定了中国辞书的基本格局。在此之后近两千年间,语言规范化的基本途径之一是靠辞书这一跨越时空的“无言之师”完成的。作为文化载体的辞书同其他书籍相比,具有信息量大、读者范围广、流传历史久的特点,因而在传播术语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科技类辞书是科技术语的主要传播媒体,众多的辞书中收录了大量的术语,成为人们统一用语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例如,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英汉科学技术词典》自1978年成书以来,共发行出版5个版本,60个印次,发行近160万册,在科技人员中广为流传。又如《现代汉语词典》自1978年正式出版以后,共印行180多个印次,发行总量达2800多万册。近期新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共收字、词6万余条,其中7000余条科技条目在修订过程中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予以审定,在传播规范术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编纂科技辞书应当注意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公布的规范名词保持一致,以加强规范科技名词的推广使用。为此,中国辞书学会从首届中国辞书奖评选活动开始,即把科技类辞书的名词是否符合全国名词委已公布的,作为评奖的一项重要标准。这一规定进一步强调了辞书的规范化,使科技类辞书更好地发挥推广普及规范术语的作用。
综上所述,由于语言文字的多样性和随意性,人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不可能自然地趋向整齐划一,然而社会交际的效率原则又要求人们对语言文字的选择和使用遵守一定的规范和标准,这种规范和标准当然不能由个人制定,而只能在对语言文字的历史、现状、发生和发展规律作充分调查研究之后,汇集众多专家学者的意见,由国家职能部门组成专门委员会草拟出方案,然后通过一定的渠道下达实施和推广普及,逐步成为一种全社会的定约,这一过程就是普遍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科技术语规范化是语言文字规范化中尤为重要的一环。这首先是因为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每日每时都在产生新的科学概念,原有的概念也会产生变化或衰亡,因而表达上述概念的术语也因此需要时常修订或创新。其次,科技术语用于表达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要求有非常精确的表述,否则将会在交流中形成歧义而造成巨大损失。再则,由于术语是某一个学科中的专用语言,使用频次低于日常用语,为了使交叉学科或社会其他成员能了解和懂得其内涵,更应慎重用语并严格遵守社会定约,才能达到传播和交流科学知识的目的。由此,我们应当通过上述的科技术语规范化的基本环节,在研究、遵循术语学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科学概念确定名符其义的定名,使科技术语规范化工作发挥好促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