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探讨与争鸣 • 上一篇    下一篇

Virtual的意义主要是实,不是虚(续)

钱文浩   

  1. 中软总公司 北京 100081
  • 出版日期:2000-03-15 发布日期:2000-03-15

The Meaning of “Virtual” Is in Essence or in Effect,not Useless or Futile

Qian Wenhao   

  • Online:2000-03-15 Published:2000-03-15

摘要: 四、real/virtual与虚·实
汉语“虚实”永远是一对反义词,因为非实即虚,非虚即实,无第三可能。
但英语real/virtual不一定。它们也许是反义词,也许不是。且看下例:
Every Proof a priori proceeds by Causes either real or virtual.[演绎法的证明每次应从真正的或可视为真的原因开始。]
The simplest conscious action involves actual or virtual thought.[最简单的自觉行动也有真实的或可认为真实的思想。]
在这些句中,如译“或虚或实的原因”和“或虚或实的思想”,就荒谬了。
仍可用前面的“真”与“非真”的逻辑图来说明。“Either real or virtual”所说的就是real和virtual两者之和,(即图中“真”的区域加上virtual区域,逻辑上称为两者之“并”者)。句子原意是:真正的原因也好,可充当原因的也好,都可作为演绎的起点。换言之,在这以外(即图中“非真”减去virtual后剩余的全黑的区域,亦即不能当作原因的事物),都不能作为演绎的起点。这话当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如译“或虚或实”,句子就不可理解,成了十足废话。)

图中“非真”包括virtual,其区域远大于virtual
因此,有的词汇书就把virtual列为real的近义词。
然而,real仍可有许多反义词,那要看它具体修饰什么而定:
real people,real event[真人,真事]
←→imaginary~,fictitious~[假想的人或事,虚构的人或事]
real wood,real leather[真木材,真皮革]
←→artificial~[人造木,人造革]
a real work of art[真正的艺术原作]
←→an imitation~[仿效的艺术作品]
a real friend[真正的朋友]
←→an untrustworthy~[不可信赖的朋友]
照此,real memory的反义词就可以是virtual memory。因为,后者确实也可称为simulated memory①②。这里simulated 的意思(即“被模拟出来的”)和上列artificial和imitation实在很相似。此时因只限于说memory,不再考虑那些不能称为memory的东西(即排除了上述逻辑图中全黑的区域),只对real和virtual来说,当然可以互为反义词了。
但这绝不等于说:因为是反义词,就应该译为“实××”和“虚××”。如果这样的逻辑能成立,那么,真皮和人造革也必须改称“实皮”和“虚革”了。
下面是不该硬套“虚·实”的又一例:
国外有少数著者把网络架构对应高层次间的通信称为virtual communicaton,最低物质层上的通信则称physical communication。国内有些书就把这两者套译为“虚通信”和“实通信”。“虚通信”作何解?难道有一种不是真通信的通信?(高层次间通信虽然必须通过低层次,也不至于变成了“虚通信”)。应该改译为“实际通信”,低层次的则为“物质通信”。
人类所见的世界千差万别,事物绝不是只处于“非实即虚”和“非虚即实”两种状态之一。关于real/virtual和“虚实”间的关系,笔者谨列出下表,可供参考:
表中“有名无实”栏内还须区分名份的真假:某草包不学无术,却要盘踞高位,可不能说他没有真的名份;至于冒充他人的骗子或假冒的商品,则名份都是假的。这些当然都可说是“虚”的。而在另一面,多数中国人都熟知一些掌握了“实权”或确有“实学”却始终没有名份的古今故事;这种按照中国传统称之为“实”的,正合英语称为virtual的意思。科技上称为virtual的则都有“实效”。
肯定地说,virtual和real都是“实”。但两者毕竟有区别:一个确是真正的,另一个不过是效果相似而已。事物对立与统一的规律,本来如此。
五、何来“虚拟”?
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版),“虚拟”这词具有假设或虚构的意思,与“假想”的意思有些接近。显然,虚拟的东西,只能存在于人类的假设或假想中(即思想中,或语言、文字的含义中),而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中是不存在的。

但是,virtual memory是由具体的硬件和软件组成。它以物质形式存在于计算机中。懂计算机的,固然可用程序观察它的运行状态;而不懂计算机的,在Windows上玩游戏或写作时,它也会自动运行;用户无须知道它的存在,更不须知道它是什么。换言之,用户根本无须知道它,更不须想像它是什么。为什么偏要把它称为“虚拟”(即假设,虚构或假想)的存储器?
有一本台湾出版的书对“虚拟记忆”作了这样的解释:“……允许使用者想像可以用来建立程式的主记忆空间有辅助记忆那么大,……虚拟记忆提供程式设计师一个幻想的空间,以为他有非常大的记忆空间可使用……”。看来,对于为什么要称为“虚拟”的问题,这就是最好的回答了。但这样说也太牵强了。事实是,“虚拟记忆”为程式设计师提供的,并不是一个“幻想”的空间,而是一个实际可用的较大空间。没有virtual memory时,怎么幻想也不可能把空间变大。而有了virtual memory后,已知可用空间很大,尽管用便是,有谁还作那样幻想?
大概是在60年代后期,即国外已对virtual memory作了许多试验研究的时候,中国正在“文化大革命”。大批科技人员被批斗,下放或关押,科研完全陷于停顿。而在此期间,台湾和香港的科技工作却正常进行着。因此,“虚拟”这词是先在港台随着virtual memory而流行起来的。直到70年代初,国内秩序逐渐恢复,逐渐有人接触外界书刊,也有海外华人来讲学,就把港台流行的“虚拟”带来了。
按照上述台湾一书对“虚拟记忆”的解释,那“虚拟”的意思显然就是假想。由于当时日本把virtual一概译为假想,而中国(包括台湾)一向译作“虚”;改译“虚拟”,大概是为了兼顾日本的“假想”和中国的“虚”。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汉字“虚”本来就可用作假想,(例如“虚数”就是假想的数,没有必要在虚的后面再加一个拟字),而且“虚拟内存”实在也不是假想的内存。──后来许多人因无法理解这(假想的)虚拟,而不得不把它理解为模拟(参看第23页注①),也说明了这一点。
日本为什么要把virtual都译为假想?
只因在力学的虚功原理中,虚位移(virtual displacement)确是假设的,只存在于想像中的。所以日本人在很早以前就把虚功(virtual work)译为“假想仕事”,虚位移则译“假想变位”。这个“假想”本来只用于虚功原理。可是,日本人却把它“推广”到了许多根本无须假想的场合,例如前述virtual leak就被译为“假想漏泄”;virtual circuit→“假想回线”;virtual memory→“假想记忆”;virtual source→“假想原始”;……。这些当然都错了。
大约直到70年代末,才有日本人认识到了把virtual译为“假想”是错的,于是开始改用音译“バ-チャル”。但仍有人继续用“假想”。所以在现下的日文中可以看到,同一virtual memory竟有“假想记忆”,“バ-チャル·メモリ”,“かそうメモリ”,……等多种不同的译法和写法。
其实,virtual具有假设或假想含义,还不只限于虚功原理那两个词条。不过,迄今也只发现了有限的如下事实:
在核物理学中,对于会发射α粒子的核,作了如下假设:在那核里存在一个由α粒子占据的virtual level。这virtual level是假设的。
在粒子物理学中,有些粒子,目前没有直接证据可证明它的存在,但根据某些征象可间接推测它存在。这种推测的粒子,统称virtual particle;具体则有virtual photon,virtual meson等。
在Internet的telnet protocol(Rfc854)中,定义了一个virtual terminal。这是一个假想的标准终端。(所有客户器都须仿效它去和服务器相连,而所有服务器也都必须答复一切像它那样的请求,因此型式各异的主机间才有了对话可能)。
显然,只有对这些确有假设或假想含义的virtual才可译为“虚拟”,(也许我国有关专家仍愿用“虚”)。但不幸的是,对那大量完全没有假想含意的virtual,我们也都译成了“虚拟”。
这是历史的错误。但最终是历史在愚弄我们自己。
六、有没有“虚拟”的定义?
计算机业内人士,对“虚拟”的理解并不是假想。有人解说为“不是真的”(即“虚拟”等于“虚”),有人则使用如同“模拟”(参看第23页注①)。这样的理解和使用,如果只限于“虚拟存贮器”或“虚拟现实”等专业课题之内,还不至于发生误解或混淆。但virtual的使用并不只限于几个专业,特别是,近年来它在英语中有渐趋常用之势。由于一律被译为“虚拟”,我们愈来愈多地看到诸如“虚拟监视”,“虚拟政治”,“虚拟推销”,“虚拟首席执行官”之类的说法。这些“虚拟”是什么意思?实在令人困惑和难堪。
Virtual在英语中本来是个很普通的形容词,凡说英语的平民都懂,就像说汉语的都懂“实际上的”或“事实上的”一样。但“虚拟”却成了一个高深莫测的词,广大群众哪能领会个中玄虚?
1996年<计算机世界>一记者的短文也说了这个问题:
(标题)“虚拟”世界与信息技术:走进网络馆,我想你看到、听到最多、又最令你感到玄妙的一个词恐怕就是“虚拟”了,……
(小标题)“虚拟”意味着什么?(文中大略解释了“虚拟内存”,“虚拟现实”和“虚拟网”等的意思,但始终不能说清那些“虚拟××”中的“虚拟”是什么意思。)
……“虚拟”的确是一个既“迷人”又令人“迷惑”的字眼,它强调的是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逻辑联系……。不过,也可能只是市场促销的鱼目混珠的含混说辞。
文中“玄妙”,“迷人”,“令人迷惑”等语,甚至怀疑那是否故意的“含混说辞”,足以说明问题由来已久。
我们常见许多类如以下的译文:
(小标题)击球运动游戏卡:“……你迈步踏上本垒板,挥动球棒向虚拟的一流投球手投来的球击去。”
此文曾拿给几位计算机专业的人士去试读,没有一人说能看懂。但如把其中“虚拟”改为“很像真的”,或“看似真的”,就使人一看就明白了。又如:
(标题)德国网上的特工(在网上监视色情内容):“……除了对聊天室进行虚拟监视外,这个小组还通过搜索互联网络上的关键词,设法查出……”
也没有人知道这“虚拟监视”究是什么样的监视。(也许还是应译“实际上的”)。再看,
(标题)俄罗斯诞生了“虚拟政治”
这“虚拟政治”真是闻所未闻。原来是,普京和团结联盟既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政策,又没有基层群众,但因事实上处于执政地位,控制了新闻媒体和电视的宣传,于是取得了选举胜利。所以正确的译法应是“实际上(起作用)的政治”“可充数的政治”或“准政治”。还有,
(标题)AOL,Microsoft,互联网上谁称王?。“……随着用户通过“虚拟推销”这种web现象鼓励其他人下载AOL的软件,……”
这“虚拟推销”更使人莫名其妙。细看上下文,发现其原意为:由于AOL广大用户群的存在,自然影响到他们周围的人,使更多的人参加到这个用户群里来,实质上起了推销的作用。所以正确的译法应是“实质上的推销”。
(标题)硅谷新人类:虚拟CEOs⑤⑥
这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常译“首席执行官”。这可不是模拟的人,而是真人。称作“virtual CEO”的原因是,美国能胜任CEO的人不够,新建的小企业请不到称职的CEO,就出现了这样事实,一个有经验的CEO就聘于5至7家小公司,在不同的时间里为各公司提供咨询。就各小公司而言,所聘并不是正式的CEO,但事实上可起CEO的作用。所以正确的译法应是“事实CEO”或“可充数的CEO”。
这许多年来,多数人都不能说清“虚拟”是什么意思。人人各自勉强理解,因此各人理解都不一样。例如上图也许代表该刊美工人员的理解,而下面的话就含有北京晚报一记者的理解:
(标题)为未来世界训练网人:“……这些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能否顺利地融入这个虚拟中的未来世界呢?……”
他人很难肯定这“虚拟中”是什么意思。又如:
(标题)来自赴美夏令营的报告:(老师在宣布开了班会之后)“在工作日志中写道:如果我们的教育总是在封闭、虚拟的状态中进行,孩子们……”
这“封闭、虚拟的状态”是什么,读者也难以捉摸。

硅谷新人类:虚拟
画中人是否正在进行“虚拟”?
(画片原载1999年19期)
因为理解不同,自然易于产生错用,滥用的事。例如:
(标题)巧用虚拟设备NUL
也许原作者感觉“虚拟”和NUL(即零,无)意思差不多,就把NUL设备认作虚拟设备了。但按惯例,“虚拟设备”即指virtual device,那必是一种功能与某种真设备相仿而可替代使用的东西,而NUL设备只用于消除不需要的输出,所以把NUL设备说成virtual device是错误的。
这种对“虚拟”不理解的事还发生于计算机行业之外。例如,曾有经济学家这么写:
(标题)美国经济看好的背后“……股票市值每年以20%速度递增,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90年代“虚拟经济”比实体经济增长高出近7倍。……”
在经济学里对虚增的经济现象原称“泡沫经济”。也许因受近年来“虚拟”泛滥的影响,原作者把“泡沫经济”也改称为“虚拟经济”。这样使用“虚拟”本来可说没错(因为汉语“虚拟”的原意就是虚构),但因目前社会上流行的“虚拟”却是拿来代表virtual,“虚拟经济”即指virtual economy,那就变成计算机中模拟的经济了对网上搜索引擎以virtual economy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即可看到许多不同的模拟经济了。这种词义混淆的现象,当然不好。
滥用的事例则如:
(小标题)不妨来一次虚拟世界……“来一次虚拟未来”…
(小标题)虚拟自由与平等
这些“虚拟”的滥用倾向很明显。这里只说明一点:在英语中“virtual world”已有它的具体含意。有不少个人(或机构)都把他们的网页称为某某的virtual world。还有人把他们使用virtual reality技术创建的一个具体环境也叫virtual world。但近年国内上网人数骤增后,不少人爱把网上空间也说是“虚拟世界”,如
(小标题)戒律之二,……“网上的虚拟世界,几乎成为现实生活的翻版。……”
这“虚拟世界”大概是说网上世界,但前面已有“网上”修饰,这“虚拟”怎么解释?
下面是另一种性质的滥用:
(文章标题)“孵化器”里的故事“……同方(公司)一直在努力把清华大学当作自己的“虚拟研究院”,而清华大学也非常愿意拿出科技成果,放到同方来……”
这“虚拟研究院”的说法,可能是多数(汉语)语文老师不能赞同的。文章原意显然是,清华大学在正式的体制上当然不是同方的研究院,但在事实上可视为同方的研究院。为什么不说“事实上的研究院”(这样说谁都会懂)而偏要说“虚拟研究院”?
同样的事还搬上了电视:(山西东方机械厂等许多家企业组成了)“虚拟联合体”……
这联合体包括国有和民办企业,互不兼并,却可取长补短,围绕某些产品订立契约而联合了起来。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要称为“虚拟”的联合体?是因“虚拟”这样的词可以炫耀吗?
……,……。
最后须说词性问题。Virtual是形容词,而“虚拟”却是动词。虽然动词“虚拟”也可修饰名词,但它常作动词使用。作为动词时怎么译成英语,就成问题。此外,由于汉语没有词尾变化,用“虚拟”修饰名词还会产生二义性。例如:
(小标题)虚拟犯罪①②“……虚拟现实专家可能会将一位受人尊敬的股票经纪人的模样制成全息图,然后再建议电脑空间的顾客购买某种股票……。(受害者发现)他们所作的就是增加了虚拟专家的腰包……”
前面的“虚拟现实专家”,和后面的“虚拟专家”有一点出入。是译者在后面省略了“现实”两字,还是后者另有所指?如果后者是从virtual expert译过来的,则可断定它不是前一专家,(即可能是其他的,例如屏幕上的那个股票经纪人),因为virtual意思只能是很像真的,或“被模拟出来的(simulated)”,而不可能是“进行模拟的(simulating)”。但意外的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看,后一专家却应是前面那虚拟现实专家,(是他“虚拟”了屏幕上的股票专家)。
像“虚拟专家”这样的说法,在目前书面或口头的汉语中已很常见。通常理解为“从事虚拟的”专家,或“虚拟技术”很高明的专家。如把它译为英语,按当前惯例就应是virtual expert。但这virtual expert在英语中只可理解为“被模拟出来的”专家,或是具有某种专家功能的计算机系统或机器人,已不是翻译前的“从事虚拟的”专家了。──我们应怎么翻译这“虚拟专家”才不失原意呢?
七、小结
“虚拟”自起用之日起就是错误(把virtual错认为假想了)。这许多年来,它给人带来的困惑却不少。误解、误用,和糊涂使用、糊涂传播的事则随处可见,未有尽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不再使用“虚拟”来代表virtual。
在现代英语里,virtual可视为单义词。但多数英汉词典对它所作释义却不只一条。这是因为各个专业都对virtual作了不同的译法,以致词典不得不增加新的“义项”(所增并不是真的义项,而是各专业的不同译法)。因此,任一本英汉词典的第一条释义必是“实际上的,实质上的,事实上的”,(这就是virtual在一般情况下的意义,亦即它的普遍含意),而后面各条(包括“虚”及其他译法)则都注明用于某一科技领域。所以,“虚”和“虚拟”等只能用于科技术语。但是,有些发行量很大的报刊,居然把一般修饰用的virtual(并非科技用语)都译成了“虚拟”。这样的低级错误,竟屡屡发生,多年如此。
因此必须呼吁:务请首先弄清楚,那virtual究竟是一般的修饰语,还是科技术语。
在科技术语里,也许还要区分那virtual是否假想的,以及是否模拟的。
确有一些具有假想,假设或推测含义的virtual,如力学中的virtual displacement,核物理学的virtual level,粒子物理学的virtual photon,和telnet protocol中的virtual terminal等。因为用“虚”来表示假想的事物(如“虚数”,“虚根”)在我国已有很久历史,也较合适,所以对这部分virtual就可以照顾历史习惯,继续译为“虚”。
至于那些确是模拟的事物,如virtual memory,virtual disk,virtual reality等等,则建议改译“模拟”。除因这些东西确是模拟的,还因许多人对“虚拟”的理解和使用就等于“模拟”(参看第23页注①)。模拟与虚拟只差一字,习惯了“虚拟”的,也许较易接受“模拟”②③
其余大量的既非假想,又非模拟的virtual,除了已经译为“实效”,“有效”,“视在”,“表观”或“网上”的,都可保留原译法之外,其余原译“虚”或“虚拟”的,都希望有关的专家给予研究,考虑可否作适当改正。
前文第二节所述的译法,却是不须区分是否假想,是否模拟,以及是否一般修饰语的。本页注①已说明,“似”和“如”对假想的事物也很贴切。该译法对模拟的事物(例如virtual disk→似真磁盘,第27页注②)和非模拟的事物(virtual leak→如漏,参看99-4期第19页注③)也都较准确。还可用于网上事物(如virtual Christmas card→如真圣诞卡,其庆贺的效用与邮寄的贺卡相同)。更可作为一般修饰语(如virtual CEO→可视为真的CEO,可充数的CEO,如真CEO,或“准CEO”)。——这些译法之所以都正确,只因virtual的原义就是这样的。
更好的译法实有待全国有识之士的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
第22页
① Real/virtual究竟是否反义词?这是沈家杰教授建议应予以澄清的。
② 引自(1989)中virtual的例句。
③ 在(1981)中,true的近义词为:real,factual,actual,concrete,apparent,virtual;而反义词为:false,fallacious,nonexistent,fictitious,imaginary,fabulous,fanciful.
④ 参看,1991。
----------------------
第23页
① 因为virtual memory正是利用外存进行模拟(simulate)而得来的。事实上,计算机业内有许多人对“虚拟”一词的理解和使用就等于模拟;但他们宁说“虚拟”,而不说模拟,不知这个“虚拟”的意义与模拟有何区别?另须指出:虽然把“虚拟××”当作“模拟××”来理解是可以的,但模拟的事物相对较少,确实还有很多的virtual事物并不是模拟出来的,例如virtual promise,virtual stranger,virtual slavery等等。如把这类virtual也一概译为“虚拟”,就太荒谬了。
② 顺便说明simulate与emulate的区别(后者常译“仿真”):前者是要做到和真的尽量相似,但不免有些方面稍差(例如速度);而后者却是硬要做到和仿效对象一样好或超过它(因此“仿真”应当改译“赛真”)。
,电子出版社,1996。
④ 英语语法中的“虚拟语气”是subjunctive mood,绝非virtual(?!)mood。这“虚拟语气”中的“虚拟”就是假设,而且是绝不可能变为事实的假设,例如说If I were you,...。
------------------------
第24页
① 台湾儒林图书公司<计算机名词突破暨总整理>(1993)。
② 这是一种用以计算结构或机构中的各个点上的力的方法。计算开始时必须假设某点产生了一个很小的位移。这个假设的,实际并未发生的位移就称为virtual displacement。这个带假想含意的virtual,至少二百多年前就已使用了。曾有人反对继续用它,例如美国J.P.Den Hartog教授在他的(1948)中就不说virtual displacement,而称为a small displacement,还把虚功原理改称为the method of work。但是大多数力学家还是把这两个virtual保留了下来。(参看第25页注①)。
③ 许多分散布置的扬声器同时发声,使听者感觉声音似乎是从某一点发出来的。那一点就可称“似真源”了。也可译“表观源”,或“视在源”。射电天线组成阵列,也有相应的“表观源”。但绝不是“假想源”。
------------------------
第25页
① 本文强调区分virtual是否带假想含义,也许对于母语是英语的人是没有必要的。也许,由他们看来,假想的事物自然不是真的,只要它在理论的推演中也可充当真的一样来看待和使用,就可同样称之virtual。但是,说汉语的人遇到假想的东西就想到“虚”。把假想的说是“虚”固然可以,但把不是假想的也说是“虚”就错了。
② 原载<计算机世界>1996.6.10展览专版153页。
③ <参考消息>1994.12.22第7版“重要科技成果”。
-------------------------
第26页
① <参考消息>1997.7.15第14版。
② <参考消息>1999.12.23第2版。
③ 大连理工大学版<电脑分频大学英语词汇手册>中把virtual解释为“实际上起作用的”,这比“实际上的”更明确些。
④ <计算机世界>1999.9.13 D21页第1栏。
1999.10.5第19期53页。
⑥ 有趣的是,文章标题处有一张画片(见附图),画中人(CEO)从嘴里吹出了大堆胶状物质。这样画的寓意是否“吹”些什么就是虚拟?
⑦ <北京晚报>1998.8.13第19版。
⑧ <报刊文摘>1998.11.9第3版,转摘自<中国青年报>1998.11.2/3。
-------------------------
第27页
① <软件报>1995.8.12第6版。
② 例如较早的DOS中有virtual disk(vdisk.exe)就是一种virtualdevice。Windows98在用软盘启动时也自动建立一个virtual disk。与virtual memory的利用外存(磁盘)来充作内存(RAM)的做法正相反,virtual disk并没有磁盘,却用RAM来存储资料,而表现却和真的磁盘一样(只要不关机,用户可像使用真磁盘一样对它写入或读出)。
③ <北京晚报>1999.2.18第11版。
④ 对网上搜索引擎以virtual economy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既可看到许多不同的模拟经济。
⑤ <计算机世界>1997.5.19第75页。
⑥ <计算机世界>1997.6.16第75页。
⑦ <北京晚报>1999.12.26第22版。
1999.10.5第19期,37页。
⑨ 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1999.11.18晚11时<中国报道>节目。
--------------------------
第28页
① <参考消息>(1995.12.12第7版)“危险的电脑空间犯罪”。
② 顺便指出:virtual crime的实质是犯罪。但译为“虚拟犯罪”,普通百姓只能把它能理解为虚构不实的犯罪。计算机业内则常把“虚拟”解说为“不是真的”,对于“虚拟犯罪”是否仍坚持解说为“不是真的犯罪”?
③ 例如<英华大词典>(商务版),<新英汉词典>(上海人民版),等等。
④ 参看第25页注③,第26页注①②④⑤。
--------------------------
第29页
① 可以照顾习惯,不等于原译法很好。其实,如果改译为“如位移”,“似能级”,“似光子”,“如终端”,等等,将比原译“虚××”更能表达各假想事物的原义。这是因为:那些假想的事物本来都符合可称为virtual的两个条件:(1)它们当然不是真的,(2)它们在理论中也可充当真的来看待和使用(参看第25页注①);而“如真”,“似真”等正恰也兼有这两方面的意义(参看99-4期第19页注④)。
② 已故自动化专家蒋新松曾著“拟实制造”一文(<计算机世界>1997.5.12第99页),其中“拟实”就是他用来替代“虚拟”的。可见他也认识到了virtual是实而不是虚。但在同一文中对virtual reality仍译“虚拟现实”,这就有些矛盾。因为virtual manufacturing就是在计算机中模拟进行的制造,而virtual reality也需通过计算机模拟而实现,所以完全可以把这两个virtual统一为“模拟”。
③ 第六节末尾提及“虚拟专家”难以英译。其实唯一可考虑的译法是simulation expert。这就是“模拟专家”。
④ 本文仍在继续修正与补充中。如有任何批评或建议,请email:whq@iname.com——本文最新的修正稿将随时公开于http://www.stormloader.com/whq/virtual.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