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科技名词工作论谈 • 上一篇    下一篇

审定译名,促进媒体译名规范化——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工作简介

汪惠迪   

  1. 新加坡 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
  • 出版日期:1999-09-15 发布日期:1999-09-15

Examining and Approving the Chinese Terms, and Promoting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Terms Used in Medium

Wang Huidi   

  • Online:1999-09-15 Published:1999-09-15

摘要: 在审定译名和促进媒体译名规范化方面,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成立九年来,做了许多切实有效的工作。
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Translation Standardization Committee For the Chinese Media,Singapore)成立于1990年9月。从1991年12月起,它先后出版了《马印译名手册》(A handbook on Malaysian and Indonesian names in Chinese,1991年12月)、《新加坡政府部门职衔》(A handbook on Government departmental titles and designations,1993年)、《英汉财经名词》(A handbook of English-Chinese financial terms,1993年)、《英汉电脑名词》(A hand-book of English-Chinese computer terms,1996年)。1998年编印了以《新加坡政府部门职衔》(按部门编排)为蓝本的《新加坡政府部门职衔及名称》(按音序编排)简装本。此外,委员会还接受个别的政府部门(包括法庭机构)的咨询,帮助他们审定自己所编的译名手册;委员会也收集一些知名度高的人物、公司、机构、建筑物的华文译名,经整理后汇编储存在磁盘上,复制后分发给成员使用。
新加坡是个多元民族和多元文化的现代化城市国家,官方语言有四种:马来语(Malay)、华语、淡米尔语*(Tamil)和英语。英语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语,英文是政府和大多数私人机构的行政与工作语文。学校实行双语教育政策,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政府也规定所有学生均须修读本族的母语(马来语、华语或淡米尔语)。
新加坡全国总人口(公民和永久居民)为3 163 500人(1998年6月),华族占77%,华语是新加坡华族的共同语。华文媒体无论电视、广播或报纸都很发达,而且都上了网际网络**(Internet),它们传播信息的功能与所产生的效应是不可低估的。仅以《联合早报》为例,每日上网浏览的读者已超过3000万人次。
在多语环境下,华文媒体每天都必须翻译大量的用英语发布的信息。过去,大家各忙各的,彼此缺乏协调,以致长期以来各种名词术语译名不一,给受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带来许多不便。为此,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新闻研究部于1990年7月18日倡议成立一个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以便肩负起推动并协调华文媒介译名统一的任务。这一倡议立刻得到新闻及艺术部,广播局和教育部有关部门的重视与响应,同年9月21日,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宣告正式成立。
委员会由新闻及艺术部、广播局、教育部和发起单位的11位代表组成,除设主席、秘书、财政外,并聘请名誉顾问一位。现任名誉顾问为内阁资政李光耀的新闻秘书杨云英女士,主席为新加坡报业控股新闻研究组主任吴俊刚先生,秘书为新闻及艺术部新闻媒介研究组兼翻译组助理处长萧录晖先生。常设联络处为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新闻研究组。
委员会在开展工作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是,已有的译名凡不统一者,逐步加以统一;新出现的名称,则及时予以审定发布。国际新闻中出现的人名、地名的翻译,主要以中国新华社出版的工具书为依据。有时,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对同一个外语词语的译法并不一致,遇到这种情形,委员会则因地制宜,审定采用东南亚国家特有或惯用的译名。
委员会的委员都是义务工作的,除开会讨论研究重要工作外,平时主要通过打电话和发传真或电子邮件(E-mail)互相联系。只要需要,委员们就可将本单位须解决的问题向秘书提出,经一番讨论、研究后,有关的译名就定下来了,于是正式发布。审定一个,公布一个,并立即在各媒体推广使用,这是委员会日常的工作方式。这种操作方式十分灵活,适应了媒体追求时效的需要。
* 我国译为泰米尔语
** 我国规范译名为因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