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大会经验 • 上一篇    下一篇

煤炭科技术语审定工作汇报

殷永龄   

  1. 煤炭科技术语工作委员会
  • 出版日期:1996-06-15 发布日期:1996-06-15

Report the Examination Work of Coal Terminology

Yin Yongling   

  • Online:1996-06-15 Published:1996-06-15

摘要: 一、过程
1990年8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委员会”)委托中国煤炭学会主持开展煤炭科技术语审定工作。由于煤炭科技是一门历史悠久,又不断发展进步的科学和综合性技术,受到历史的沉积和新技术的影响,在术语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现象。尽管早在十年前煤炭界已就若干专业开展了术语标准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但全面系统的审定和统一工作,过去一直没进行过。术语的研究和规范化,以及规范术语的宣传推广工作尚嫌不足,术语使用混乱现象一直存在,因此,全国委员会提出的任务对我们来说是很迫切和及时的。
为此,中国煤炭学会,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技术监督处和煤炭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同发起,报请煤炭部领导批准,于当年9月份成立了“煤炭科技术语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专门负责其事。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由煤炭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唐同志兼任,另设副主任委员6人,秘书长1人,顾问委员4人,委员25人,其中只有秘书长以主要精力从事这一工作。全部37名委员都是煤炭系统各专业中对术语工作有经验和兴趣的教授和高工。全国委员会同时聘请这37人为“煤炭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员。
五年来,在全国委员会和中国煤炭学会的领导下,煤炭科技术语工作委员会组织了250多位专家参与了此项工作,其中直接参加编写和审稿的达120人之多,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7名;先后发出征求意见稿本450份,收到书面修改意见万余条;召开了各专业的审稿会约30次;召开全体委员会会议3次;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易稿4次,于1993年底完成了本批词条的上报稿,并于1994年元月份正式上报全国委员会。同年6月,为进一步提高质量,将此稿少量印刷,在煤炭系统内部小范围试用,以发现问题,加以改进。
全国委员会自1994年起对上报稿进行了审查,分两次集中提出了审稿意见,“委员会”结合在试用中发现的问题,又对上报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订,几经反复,终于完成了现在的准备正式公布的稿件。
二、审定范围
按照全国委员会的统一规定,审定的对象主要是煤炭学科中基本的、重要的、常用的和专用的术语。这既不同于编词典的有词必采,力求全面、细致;也不同于编百科全书按知识单元列词条。因此所收术语以单纯词术语和二级复合词术语为主,三级以上的复合词术语尽量少收。因为复合词术语是大量的,几乎可无限扩展,而只要单纯词术语统一了,复合词术语不致有太大的混乱。此外,为了简少篇幅和突出重点,我们将某些重要的下位术语列在上位术语的定义之后,不再单列词条。
审定对象以纯科技术语为主,同时包括一些经济学、管理科学、社会学交叉的术语,如“统配煤矿”、“地方煤矿”、“采掘失调”、“采掘平衡”、“剥采比”、“坑口电沾”…等均不收;行业生产用语如:“采面接替”、“敲邦问顶”、“班采×刀”、“贴邦柱”、“交叉作业”…等不收。
机构职务名称,文献、法规、技术文件名称,如“采煤队”、“掘进队”、“把钩工”、“安全规程”、“矿山安全法”……等不收。
经审定,本批术语共2600条附带下位术语175个。分为10个部分,即:煤炭科技总论(51条)、煤田地质与勘探(315条)、矿山测量(101条)、矿井建设(364条)、煤矿开采(473条)、矿山机械工程(357条)、矿山电气工程(193条)、煤矿安全(186条)、煤炭加工利用(522条)、煤矿环境保护(38条)。基本概括煤炭科技最常用的术语。
为了方便使用和保持学科的完整性,也收了少数与煤炭科技关系密切的,本属其它科技的术语,如:“炸药”、“爆炸”、“冲击波”、“传感器”……。还有有关水泵和空压机的大部分词条。这种情况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三、审定原则
根据全国委员会提出的原则和要求,并参照了国家标准GB10112-88《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我们审定术语的主要原则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1.单义性——强调“一义一词”和“一词一义”。多义性的现象在煤炭科技中也是常见的。例如:分段——小阶段、亚阶段、分阶段,光面爆破——周边爆破、轮廓爆破、修边爆破;切口——缺口、壁龛、机窝;终采线——止采线、停采线;梭行矿车——梭车、梭式矿车、梭形矿车;爬车机——高度补价器、爬链式爬车机;隔界变形值——允许变形组,危险度形值;采出率——回采率、回收率、采收率……等。这次审定时选定前一个为最合理的列为词条,其它都归入“曾称”也就是归入不推荐使用的范围,这样的词列了约370个左右,而且并不能指已完全了。少数词条因各种原因一时不能统一,用“又称××”方式处理,如煤田地质学——煤地质学;煤级——煤阶;基本项——老项……等。这样的词条约有200个,数量不算少,其中多数是考虑到“习惯性”的原则而不得不这样处理的,随着规范术语的推行,这个数字将来可能缩小。
2.科学性——定名力求准确、合理。定义要界定术语的内涵或外延、要表明术语的本质或特征。例如“煤层生产能力”这一术语的科学性就较差。因为生产能力只有生产者或由生产者使用的机器或由生产者管理的企业才能具有,而被生产或加工的对象,如原料、土地、或煤层、矿藏等是不具备生产能力的。原拟改为“煤层丰度”比较准确、合理、简练。但有人认为学术气味太重,不易理解,遂改为“煤层产出能力”。同样“水沙充填”、“人工假顶”、“顶板管理”、“半煤岩巷”等,一系列的词都存在不够科学,不够准确的问题,相应改为“水力充填”、“人工顶板”、“顶板控制”、“煤—岩巷”。
3.习惯性——即约定俗成原则。对已广泛使用,影响较大,特别是已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术语,尽管可能不符合科学性,单义性,或其它原则,只要不是非改不可,都照顾习惯而保留不变,以免引起新的混乱,这是一条和其它审定原则矛盾,有碍术语质量提高,但根据语言学的规律又不得不考虑的原则。“矿压”或“矿山压力”这一术语在煤炭界最早来源于俄文“горное дaвление”。几十年来,使用广泛,已形成习惯。实际上无论“矿”还是“矿山”在中文中是指生产单位,而不是自然物体,无法产生压力。所谓“矿压”或“矿山压力”如果不加定义,从字面上是讲不通的,对应的英文是rock pressure,还有俄文的давление гоpных пород在非煤炭的采矿行业称为“地压”,比较确切。但是在审定时考虑到习惯性的原则,仍保留“矿压”的叫法,注明又称“地压”,以求在使用过程中逐步统一。
“腐植煤”、“残植煤”、“腐植组”、“腐植酸”等一系列术语中的“植”自50年代中期开始在很多文献中都改为“殖”,已成优势。但考虑到“腐植×”用法在本世纪初就已开始,在煤炭系统一直沿用,特别是考虑到“腐殖×”并不优于“腐植×”,我们仍然保留了“腐植×”的用法,并和地质行业的审定结果一致。
4.国际性——术语的概念要尽量与国际通用术语的概念相一致,以利于国际交流。例如“硬煤”一词在美国和加拿大指“无烟煤”,而将“烟煤”称为“软煤”。过去我国硬煤的概念与美国一致,但根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制定的国际煤层煤分类法,“硬煤”为烟煤和无烟煤的统称,没有软煤的说法,我们这次审定以国际分类法为准。
不揭开表土进行开采,我国煤炭界多称为“井工开采”,然而在国际英文为underground mining俄文为подземная разроботка德文为Gewinnung im Tiefbau,法文为exploitation souterraine都是“地下开采”的含义。“井工”和“地下”并不完全等义,井只能包括立井和斜井,而不包括平硐,而用平硐开拓的开采方法显然也应属于地下开采范围。为此,我们推荐使用“地下开采”。
5.系统性——系统性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同一用词方法在本系统内应一致,例如,由于将用刀具破煤称为“截割”而不是“切割”,则所有相关的词应称为:截深、截盘、截割滚筒、截齿、截矩、截槽……,而不是切深、切盘、切割滚筒、切齿、切矩、切槽。又如将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岩石称为“矸石”,则“矸石山”就不能称为“矸子山”,“矸石山自燃”就不能称为“矸子山自燃”。另外一方面,相关的术语要互相协调,如“地下矿”可以和“露天矿”对应,而“井工矿”则不能。
6.简明性——术语只有简明,才便于使用,便于派生新术语。在煤炭行业中“炮采”、“普采”、“综采”使用很久,非常普遍,如果用正规术语“爆破采煤工艺”、“普通机械化采煤工艺”、“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则很难使用,这次均予保留,又如“本质安全型”简化为“本安型”、“急倾斜”、“缓倾斜”分别简化为“急斜”、“缓斜”等。
7.副科服从主科,主科尊重副科——煤炭行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科技部门必然与其它学科有密切关系,在审定术语中也考虑了这一原则。“矽肺病”、“煤矽肺病”在煤炭行业及职业病学界中一直这样使用,在上报的稿本中也未改动,但权衡再三最后还是改为“硅肺病”和“煤硅肺病”因为按照化学审定名词矽已用硅代替,不复存在我们不应照顾习惯。又如露天矿使用的“索斗铲”在机械部的标准中改为了“拉铲”,我们本着服从主科的精神照改。
由于采矿科学是一个整体,我们也尽力考虑了非煤采矿业的情况。“矿压”、“立井”、“反井钻机”、“工作面”在非煤采矿业称为“地压”、“竖井”、“天井钻机”、“采场”我们用又称“××”加以注明。
8.凡现行国家标准(GB)已定的术语,本次审定即已引用,一般未作改动。在审定过程中和国标的制定工作统一进行,取得了一致。
9.人名译名遵守“名从主人”的原则,作了某些修改并经全国委员会的“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审定。例如英国人Mayer以前译“迈耶尔”、“迈耶斯”根据英文发音改为“迈尔”;德国人Gieseler以前译“基斯勒”、“吉塞勒”根据德文发音改为“吉泽勒”;法国人Audibert-Arnu以前译“奥迪勃特—亚尼,根据法文读音改为“奥迪贝尔—阿尼”。
然而,并非所有译名都要改动,根据习惯性原则,对其些影响较大的译名即使不规范,也不作变动,以免引起不便,例如德国的Lurgi应译“卢尔去”现仍为“鲁奇”。
四、主要成绩
1.完成了煤炭系统第一本规格统一、内容全面,并经多次集体和个人审议过的术语集。从整体来看,术语的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几乎所有词条,或在定名,或在外文,或在定义上较之以往都有改进。上面提到的只是部分例子,经过近年的试用,普遍反映是好的,四位终审的顾问委员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根据试用中发现的某些不足之处,在这次全国委员会正式公布之前又进行了二次较大的修订。内容进一步完善。此外并新增加了120多词条,其中包括露天采矿机械和排水机械两个小部分,复盖面更加完整。
2.通过审定工作,明确了许多长期在煤炭系统中混乱的概念。例如:瓦斯—沼气—甲烷—煤层气四者的关系问题。这次通过讨论认定:①甲烷是一种单一气体化合物的化学名称。②沼气是一种混合气体的专门名称,这种气体来源于有机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腐败过程。因此以上两个术语都不属于煤炭科技术语范围,而不收录。③煤层气和煤成气是重要的煤炭科技术语,有严格的定义,根据近年来的科技发展,使用频率将大大增加。④瓦斯是泛指有毒有害气体的名称,在不同行业中具体所指气体有所不同。⑤煤炭界在不太严格的场合可用瓦斯代替煤层气。这样就明确了四者的关系,有助今后减少混乱的现象。
在采矿过程中,顶板岩石的坠落有两种情况应严格加以区分。一种是偶然的,事故性的,坠落主要发生在工作区内,英文称为roof fall,另一种是人为的,预期的经常性的坠落,主要发生在采空区,英文称roof caving,两种情况的性质和表现有很大不同。然而过去的文献中往往用冒落,垮落,塌落,塌陷等词不加区分,造成混乱。这次明确前者称为“冒落”;后者称为“垮落”。因此“顶板冒落”、“局部冒顶”不能称为“顶板垮落”、“局部垮顶”。而“垮落带”、“全部垮落法”、“垮采比”不能称为“冒落带”、“全部冒落法”、“冒采比”。
关于煤炭的定义,过去曾有不同认识,主要是灰分的含量问题,地质部门的人根据勘探时掌握的标准认为不应超过40%,而煤炭部门掌握的标准是不超过50%。如按上报稿中定为40%,将有部分商品煤不能算作煤炭。为此问题,范维唐主任委员专门召开了有关专家会议,取得了共识,认为勘探标准不能作为区分煤与非煤的标准。为避免限制今后的技术发展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以不提为好。实际上国际煤层煤分类中已将特低品位煤的灰分定为等于或大于30%到50%。此外煤的发热量也是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掌握在不低于8.50MJ/kg,也以不写明为好。
3.我们的审定工作除了定名之外,全部2600条术语都加上了定义。这在全国委员会审定的众多工程技术学科中是第一家。当初,全国委员会并没有硬性规定要加定义,只是说有条件的可以同时加定义,我们考虑到作为技术科学,其术语不像自然科学术语那样专门、系统。许多术语概念很相近,如果不加定义,仍会混淆,甚至无法使用。例如:采区—带区—盘区;区段—阶段,分段—分带—分层;顶板冒落—顶板垮落;控顶距—放顶距等。只有通过定义才能区别其不同和相同之处。
下定义大大增加了审定工作量和难度。审定中讨论和争论最多的是定义而不是定名,尽管如此,这样做也是很值得的。根据试用时反映的意见来看,定义总的质量是好的,界定了术语概念的内涵或外延,概括了概念的本质特征,做到了言简意赅。并遵守了定义规则,做到外延相称,不循环,不含混,不用否定判断等。从定义的方法看绝大多数属内涵定义,内涵定义中绝大多数为种差+属式的定义,只有极少数属外延定义。
4.审定术语工作已在促进煤炭科技事业中起了良好作用。首先表现在促进了学术交流,很多同志反映通过讨论加深了对某些学术问题的理解,有人说教了三十多年书,从来没有这样字斟句酌地讨论过定义,收获很大。矿压术语原来存在着两派不同意见,经过在北京和西安两次开专门会议,弥合了分歧,取得了共识加深了理解。
审定术语工作从一开始就在主任委员的领导下注意和国标的制定工作协调进行,明确了国标(有三个)已有的术语原则上保持不变,加以引用,非国标术语的制定与审定术语工作协调进行,相辅相成,保持完全一致,今后术语即以审定术语为准。此后《煤炭大百科全书》、《煤炭地方志》、《英汉矿业词汇》(修订版)等重要图书的编写都明确以审定的术语为准,节省了精力,有利提高书稿质量。
此外,少量的“术语集”已和台湾和国外交流。
五、主要经验和体会
1.审定工作始终在全国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并和全国委员会保持了密切联系。几年来全国委员会的同志先后多次参加了我们的审定会议,给予具体指导,在具体工作中积极主动、严格把关、对提高质量加快进度起了很大作用。
2.部领导亲自挂帅,组成了“煤炭科技术语工作委员会”。委员会中只有秘书长一人以主要精力从事审定工作,但因有了机构和经费,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和进度。有了机构还便于联系、安排和协调有关工作,从而引起有关同志对术语工作的重视。
3.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审定术语工作的开头也很重要,首先是要找一在这方面有一定经验和水平,并愿意从事此项工作的人。第二,在一开始就应有较高的要求,带定义的决心是一开始就下的,现在看来虽然大大增加了难度,延长了时间,效果却是很好。反之如果当初不下决心搞,以后再加要花更大的力气。
考虑到工业部门的科技人员和教师,虽然对专业很精通,但对术语学这门靠近语言学的学科并不一定很熟悉,对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并不一定很了解。在工作之初我们给每一位委员发了《现代术语学与辞书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0112-88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航天工业部部标准QJ1196-87术语标准编制守则》以及“全国委员会”内部刊物《自然科学术语研究》等资料,要求大家学习。事后在讨论中发现起了良好作用,大家很快就对审定的原则方法、要求等达成了共识,少走了弯路。
4.术语审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容易引起不同认识的学术工作。有的术语经过一段时间,撰写人自己往往也会感到不太满意,何况随着技术进步和新情况的不断出现,人们的认识会起变化,现在审定的术语将来仍可能有不足之处。因此术语工作必须阶段性和长期性相结合,审定时要不厌其烦、反复讨论,审定后仍应做好研究和积累材料的工作,不能一劳永逸。
5.个人审议和集体审议相结合、专题审议和普遍审议相结合。
前面提到我们曾发出征求意见稿450份,收到书面修改意见万余条,对集体审议帮助很大,而集体审议可以讨论,问题研究得比较充分,两者各有千秋。集体审议时一般是按专业,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审议。对特殊重要的词条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例如关于煤的定义就是由主任委员召集专门会议审定的。这样对保证质量有好处。
六、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
这次审这开作虽然质量比较好,速度也不慢,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是:
1.词条的质量不够平衡。极少数词条的定名,定义不够简练,个别的又过于简单。个别词条定义是不同意见的折中结果,不够明确。
2.有的专业,词条还可以扩充。特别是对同义词的收集还不够完全。
3.极个别的条目存在着学术上的争议。
如前所述,术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学术工作,上述不足之处有待于将来修订时克服。为此应开展不断的矿业术语研究工作。此外,对已审定的术语宣传、推行也是今后一项重要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