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术语辨析 • 上一篇    下一篇

鱼名漫谈(四):马、马鲅、马鲛与马

李思忠   

  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00080
  • 发布日期:2007-08-15

On Denomination of Fish(IV)

LI Sizhong   

  • Published:2007-08-15

摘要: 一 马(yǒu)
中国古文献内无字,也无马鱼名。初见于《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1955),成庆泰先生记有马目(Polynemiformes),马科(Polynemidae),四指马属(Eleutheronema)及四指马(E.tetradactylum)。据笔者所知,此鱼形体和善,且颈下在胸鳍前下缘有数条粗丝状的游离胸鳍条,似马颈下的饰丝状而得名(图1)。但在此书后部尚记有鲭亚目(Scombroidei),科(Cybiidae),属(Sawara),蓝点(S.niphonia)及朝鲜(S.koreana)。科等这几个字笔者认为是笔误。因为在黄渤海沿岸渔民俗称后类鱼为鲅鱼或燕鱼,与鲐在一起称为鲐鲅鱼,是快速围网捕鱼的主要捕捞对象。

图1 四指马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Shaw)
目、马
故在1955年9月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脊椎动物名称》中马目无变动且增有马属(Polynemus)、马(P.sextarius)(现名六指马)。将鲭亚目的Cybiidae改为科(鲅科),列有属(Cybium)、(C.commersoni),马鲛属(Scomberomorus)、马鲛(S.sinensis),鲅属(Sawara)、鲅(S.guttata),改为鲅。王以康先生在《鱼类分类学》(1958)正文中的马目及鲈形目、鲭亚目的鲅科(Cybiidae)中的科、属、种名称与笔者观点相符,但在目录内却印为马鲅目(Polynemiformes),马鲅科(Polynemidae),四指马鲅属(Eleutheronema)及马鲅属(Polynemus),可能是校对时的疏忽。《南海鱼类志》(1962)与《东海鱼类志》(1963)对于马目中的科、属、种名称无大矛盾,仅目录中仍将马目印为马鲅目。
在《中国鱼类系统检索》(1987)中马亚目中的字却全被改为鲅字,成为马鲅亚目、马鲅科、四指马鲅属、四指马鲅、马鲅属、五指马鲅及六指马鲅;与鲅科(Cybiidae)形成了很大的混乱。因鲅科是我国重要的食用海鱼类,故甚需正名。笔者认为马目鱼类的独有特征是其胸鳍基4个辐鳍骨分为2组。上部2个骨小,骨形正常、支持着上部的正常胸鳍条;下部2个骨很长大,且向前下方远离,支持着胸鳍前下方3~16条游离的粗丝状鳍条,因似马颈下的饰而得名,这些种类的腹鳍始点位于胸鳍基后端的后方,为亚腹位,其鳍基间距不小于眼直径,且前翼骨等有齿,形体较厚上下颌齿弱小,这些特点及习性均与鲅科不同,较鲅科原始。故马科Polynemidae不能与鲅科Cybiidae相混。
二 马鲅(bà)
在《脊椎动物名称》(1955)中记有,鲭亚目,科(鲅科,Cybiidae),属(Cybium),(C.commersoni);马鲛属有马鲛;鲅属有鲅(Sawara guttata)。显然是依黄渤海渔民对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及朝鲜马鲛(S.koreanus)的通称,简称鲅鱼,与鲐亦合称鲐鲅鱼。如王以康先生在《鱼类分类学》(1958)的正文内即称鲅科、有沙氏刺鲅(Acanthocybium solandri),中华鲐鲅(Scomberomorus chinensis),康氏鲅(Cybium commersoni),蓝点无鳔鲅(Sawara niphonia),斑无鳔鲅(S.guttata)及朝鲜无鳔鲅(S.koreana)。鲅字应限于鲅科。
三 马鲛(jiāo)
鲛在中文内见于《荀子》《山海经》等。古时多指海中鲨鱼。如《说文》称“海鱼,皮可饰刀”,与蛟字通用。李时珍称“鲛,皮有沙,其文交错鹊,故有诸名”。鲛与蛟通用(见于《荀子》及《史记》),以形容其体常较大、凶猛,牙齿强锐且游动迅速。在明朝屠本畯著的《闽中海错疏》(1596)鳞部已有“马鲛”“青鲛”之名。迄今在浙闽沿海仍通用。如《东海鱼类志》记有蓝点马鲛(图2)、斑点马鲛、朝鲜马鲛;《福建鱼类志·下卷》(1985)还增有康氏马鲛、中华马鲛。其上下颌牙齿大,锐利,为掠食性凶猛鱼类。

图2 蓝点鲅Scomberomorus niphonius(Cuvier,1832)=syn.Sawara niphonia(Cuvier,1832)
地方名:鲅鱼、燕鱼、马鲅(黄渤海沿岸)或马鲛(东海及南海)
四 马(bō)
台湾大学沈世杰先生在《台湾近海鱼类图鉴》(1984)及《台湾鱼类检索》(1984)名Polynemoidei为马鱼亚目,有马科(Polynemidae)、四丝马(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小口马(Polynemus microstoma)、六丝马(P.sexfilis),五丝马(P.plebeius)及印度马(P.indicus)。字在中文内早见于《广韵》《集韵》《康熙字典》,音钵。“”同“发发”,来源于《诗经·卫风·硕人》篇的“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中的“发发”。“发发”是象声词,形容捕到大鱼鳣鲔时,鱼的急速跳碰响声,并非鱼名。事实上公元前480年以前,在卫国都城——今河南省北部汲县(清朝的卫辉府)附近的黄河中是见不到四指马的,因为中国北部的马科鱼类都是海鱼类。
五 结论
为避免混乱和以讹传讹,建议马鱼名仅限于马亚目、马科;鲅、马鲅及马鲛仅限于鲅科或鲭科的马鲛类群(Scomberomorini)。“马”似废弃为宜,因“发发”“”为象声词,在《诗经》中是用来描写鳣、鲔这些大鱼在卫国都城附近黄河中,初被捕到时逃跳的击碰声,并非鱼名。敬请有关专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