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新科技·新概念 • 上一篇    下一篇

“知识失业”初探

肖娟   

  1. 武汉理工大学
  • 发布日期:2006-12-15

A Pilot Study of “Educated Unemployment”

Xiao Juan   

  • Published:2006-12-15

摘要: 近几年,高等院校连续扩大招生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飞跃,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型。尽管学术界对扩大招生给予了肯定,但由于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加之我国高等教育本身在发展中存在的缺陷,扩招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知识失业”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知识失业”的概念界定
大学生就业难在中国的出现是一个渐进过程,这一过程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演变息息相关。高校扩招力度的逐年加大,大量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与并未因此而剧增的就业岗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据了解,2003年中国应届毕业生达到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30%[1],而社会需求增长缓慢或与往年持平。据教育部门统计,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创记录地达到338万人,近80万名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待业的窘境。虽然各大城市人才招聘会接二连三,场场爆满,但就业成功率却不高。根据教育部估算数字:2001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率为30%,约34万人待业;2002年37万人待业;2003年52万人待业;2004年为69万人;2005年为79万人。[2]从人才市场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形势甚是紧张,“知识失业”遂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那么什么是“知识失业”呢?
按照国际劳工局的定义,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而“知识失业”(educated unemployment)是指受过较高程度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知识失业的主体是具备一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劳动者。知识失业可能表现为公开失业(狭义的失业),即劳动力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但却无工作机会;也可能表现为隐性失业(非公开失业)[3],如就业不足、人才过度浪费等现象,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与合理配置的具体表现。
二、我国“知识失业”的类型
目前我国“知识失业”的类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专业结构性失业
虽然近年来高等教育不断改革,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学科专业设置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跟上市场需求,一些就业情况并不看好的专业仍形势严峻。这些专业的学生进校时就面临着失业的威胁。他们就业时面对的是所学专业的无奈,除非有些学生有其他专长,并可以在人才市场上求得与所学专业无直接关系的工作。
(二)专业过热性失业
由于目前高等教育中宏观调控不力,许多学校一哄而上追逐热门专业,学生家长也由于不了解具体情况盲目追随,使得一些就业形势不错的专业短期内出现过热现象。而在近期内这些专业,如市场营销、法律、管理、计算机等还在不断升温,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向市场,就业形势将趋于严峻。
(三)学历性失业
不少用人单位不顾实际情况,提高人才要求,聘用文化程度更高的人从事原先较低文化程度的人就能胜任的工作。而由于目前研究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很多专业上出现不同层次的人才,如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互相竞争的局面。
(四)行业性失业
很多毕业生由于对就业形势不清楚,自我期望值过高,大多把目光集中在一些社会声望比较高、薪酬比较好的职业,如外企、政府公务员等,虽然经受挫折,也不肯屈尊降格以求。这从人才市场上有些单位被“众星追月”,而有些单位则“门前冷落”的情况就可以看出。[4]
(五)区域性失业
多年以来,我国区域差距不断加大。一些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成了毕业生竞相追逐的目标,从目前毕业生招聘会的情况来看,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竞争激烈,而其他地方知识型失业相对要少一些,有些地区甚至招不到所需人才。
(六)主动性失业
由于就业情况不理想,有些毕业生选择了考研或者自己创业,这些人并不是找不到工作。
三、我国“知识失业”现象成因分析
(一)知识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错位
我国大学许多专业设置、教育内容、培养目标都偏离了市场需求,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学毕业生最后不得不接受与教育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造成供给与需求错位。这也体现在教育质量上。精英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与教育体系上,我国的大学无论是物质储备还是师资力量,都无法适应这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的下降,就会造成供给的质量与需求的质量不符合,于是降格录用必然产生。倘若高学历劳动力不愿被降格录用,就会导致“知识失业”。
(二)过度教育
从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2002年全国大学生毕业总人数达到145万人,2003年这一数字猛增到212万人,到2004年又增到250万人,而到了2005年更是创纪录地达到了338万。虽然我国经济增长一直保持7%以上高速度,但新增的就业岗位和在岗人员自然更替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所需要的岗位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发展势态加剧了“知识失业”。
(三)教育市场化改革滞后
一是教育体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缺乏创新与激励竞争机制,专业设置不能与市场接轨;二是教育投入滞后于扩招速度,致使学校的办学能力相对下降;三是固定的考试模式不能起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作用,致使学生的专业素质下降;四是人才评价体系与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不相符;五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
(四)就业系统信息不及时、不全面
据调查显示,有许多县市没有成立人才管理机构,没有人才交流中心,更没有健全信息网络。同时许多高校没有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又没有建立系统的计算机网络,无法提供全面、及时的就业信息和人才信息。
(五)大学生存在择业误区
多项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错误的择业观念:(1)就业地点大多选择在沿海一带或北京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对西部地区、基层和农村不感兴趣。(2)不考虑自己能力大小,一味地追求高工资和舒适的工作环境。
四、解决“知识失业”问题的路径选择
(一)从政府角度讲,应继续深化改革,实现制度的有效变革
首先,政府要确立就业责任主体,各级政府要为知识劳动力就业创造机会,及时制定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完善;再者,政府要从整体和大局出发加强预测和调控,从教育总量适度超前于社会需求总量和保持两者的相对平衡的角度来规划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加强高校扩招的宏观调控,严格把握扩招的规模、对象、扩招政策倾斜的方向及程度,避免扩招失控,使“知识失业”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上;同时,政府要营造有利于人才流动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打破人才流动上的地区屏障、城乡界限,修改和完善不利于人才流动的法规和政策,促进人才由相对过剩的领域、地区向求贤若渴的领域和非发达地区流动,以达到高学历人才供求的基本平衡。
(二)从市场角度讲,必须早日健全人才市场网络,大力发展新兴科技产业,加强中介的作用
消除知识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利用各种手段加快新兴朝阳产业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机制的形成,提升我国产业层次,创造更多高层次的就业机会,提高对人才资源的有效需求,避免人才的闲置与浪费,从根源上清除知识失业的“土壤”;而对于社会中介组织,应该加强建设,充分发挥其功能,创造有利于人才正常流动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三)从高校来讲,应重点做好大学生的招生、大学生的培养和毕业生的分配工作
在大学生招生环节上,把市场调研引入高校的专业设置规划中。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掌握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数量、结构、特点等情况来设置专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校要紧密与市场联系,密切关注市场对人才要求的变化,适时调整,鼓励学生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工作经验,以保证毕业生出校后便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再者在毕业生分配环节上,学校应给予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及时提供就业信息。
(四)从大学生自身说,应该纠正他们的就业观念
“高不成,低不就”是现在大学生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能够提高社会投资回报率和劳动力本身的投资回报率,要纠正毕业生一味追求大城市、好单位、高薪水的就业观念,应该对自身合理定位,到能够体现自己价值的地方去。
(五)从用人单位来说,应该消除人才高消费的错误倾向
用人单位不能仅仅把学历当作衡量求职者的标准,应该根据本单位的用人需求来确定一个合理的人才学历标准,注重求职者的全面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减少人才的流动次数,降低聘用标准,也是适应整个国家人才战略的一种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