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专稿 • 上一篇    下一篇

斯人远去 薪火相传——深切缅怀钱三强主任

吴凤鸣*;黄昭厚**   

  1.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 发布日期:2005-06-15

Memorials to Mr.Qian Sanqiang,the First Chairman of CNCTST

Wu Fengming and Huang Zhaohou   

  • Published:2005-06-15

摘要: 钱三强同志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和特邀顾问,他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许多学术机构、学术团体的倡导者和领导人。1984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院长会议决定,担任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已改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随即积极投入了委员会正式成立的筹备工作,就委员会的方针、任务、组织机构、学术权威性、人员编制和经费等问题组织讨论,起草了《关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的请示报告》,并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4月25日委员会正式成立了。
在钱老领导下,委员会从创立起,短短几年就打开了局面,开创了名词审定的新阶段,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为以后名词审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幸的是,钱老于1992年因病突然去世了,这对日趋发展的科技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是个莫大的损失。
从1985年到1992年,钱老先后担任了第一、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这7年间,在钱老领导下,委员会不断壮大,审定工作也有很大发展,到1992年度,先后组建了包括理、工、农、医和部分交叉学科等43个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及一个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形成了一支近1 500人有权威、高水平的名词审定工作的专家队伍。并在国务院的授权下,审定公布出版了21个学科的基本词,统一了一批混乱的名词。这批各学科名词的问世,繁荣了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了科技术语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委员会在钱老亲自主持下制订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条例》和《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工作条例》,推动着审定工作的开展。并在审定工作条例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术语学的理论和我国审定工作的实践,制订了《自然科学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这为建立以汉字为特点的科技术语学,奠定了基础。
钱老对我国科技名词事业的重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了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的重要意义
钱老在1985年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提出自然科学名词审定与统一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性工作。他引用了建国初期的政务院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科院郭沫若院长提出的论断:学术名词的审定与统一工作“乃是一个独立自主国家在学术工作上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实现学术中国化的最起码的条件”。1990年他在第二届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进一步明确指出:“统一科技名词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统一科技名词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与行业间的沟通,科技书刊和教材等出版物的编译出版,科技情报信息传递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使用,对统一科技名词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
二、不断加强委员会及队伍的建设
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科委和中科院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负责全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的权威性机构”,因此钱老在1985年名词委成立大会上强调,“为了保证委员会的权威性,首先在委员会委员中有一批全国知名的,具有丰富经验的科学家,其次,在各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中有一大批热心于名词审定工作的科学工作者,负责本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这样,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委员会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既有权威性,又有代表性。”此后,1987年,当名词委公布第一本规范名词《天文学名词》时,国务院又批示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1990年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国家新闻出版署为贯彻国务院的批示,又联合发文要求各新闻、出版、教材编写等单位,对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要遵照使用。国务院的批示赋予了委员会的权威性,为此,两届委员会的组成都不断得到调整、充实、加强。
从第一届委员会的组成看,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教育部、中国科协、国家标准局5个单位的领导等7人组成常委会,委员52人。各学科审定委员会应聘参加审定工作的专家学者近千人。1990年第二届委员会随着工作的开展,常委会又增加了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领导共10人组成,委员也增至72人。到1992年底,44个分委员会应聘参加审定工作的专家学者已达1500名,已建立了一支有相当规模,有权威,高水平的名词审定工作的专家队伍。此外还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咨询或书面审查意见。委员中不仅有理、工、农、医等学科的专家,还有相关的社科专家。
三、有计划地逐步拓展名词审定工作
钱老在委员会成立大会的开幕词中就宣布:“委员会的工作范围涉及广义的自然科学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等。”在首先开展基础科学各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同时,又提出更密切联系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学科开展工作。在他的倡导下,委员会初建时,除了成立了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学科和农、医等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外,还成立了电子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等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1990年第二届委员会成立后,又集中相当的力量,相继建立起一批工程技术以及能源、交通等学科领域的名词审定委员会,诸如电工、化工、土木、建筑、石油、煤炭、冶金、水利、铁道、航海等。这充分显示出钱老重视与贯彻“科学技术服务于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方针。
钱老还十分重视交叉学科名词术语的审定。首届交叉学科学术讨论会后,国家领导人对软科学的战略意义及其决策性论证,作了精辟而系统的论述,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极大关注,钱三强同志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盟主席,对当前交叉科学在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迎接交叉科学的新时代》一文中指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交叉地带,一贯是新兴学科的生长点”。因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从本体论上来说,都是以探索物质、事物及其运动规律为基础,而在方法论上,既不同于纯自然科学,也不同于纯社会科学,而应建起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两大领域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涌现出边缘科学、横断科学以及综合科学在内的新生学科群,像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以及协同学等,这些新学科群不仅具有深邃的自然科学内涵,在应用上对国家重大科学论题的决策起着论证作用,同时也显示出巨大的社会功能和强大的生命力。
鉴于此,钱老在几次会议上提出加强交叉学科的术语的订名与审定,以资推动交叉科学的发展。在他的倡导下,1985年11月14日,委员会专门召开交叉学科名词术语座谈会,邀请了国家科委国际科学促进会、中国未来学研究会,中国思维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与技术政策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科学史学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单位及首都新闻界代表30人参加。会议一致认为:当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融合与渗透,正是杂交出现新思维、新概念、新理论、新学科的生长点,反映这些新理论学科的名词术语的审定协调与统一理应列入我会议事日程,因而随即组成交叉学科名词术语审定筹备组,1986年12月24日召开筹备会、各交叉学科已审定名词1500条,后因条件所限,仅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史正式建立了分委员会开展了审定工作。
7年来,委员会的审定工作是根据钱老在两届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任务,及钱老亲自主持的年度常委会上提出的计划来进行的。1990年钱老在第二届委员会上就明确提出:“自然科学名词的审定和统一工作是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凡已完成第一批审定任务的分委员会,应注意听取反馈意见,注意收集不断产生的新科学概念和新名词,提出命名意见,研究第一批审定中遗留的问题,逐步开展第二批审定工作。”“第二批公布时,一般要求给出定义性注释。”他在主持1992年常委会上更进一步明确,学科安排应按先基础后应用,先单科后综合,先主科后副科进行审定的原则。
四、组织制定了名词审定的原则方法,指导审定工作
钱老在1985年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根据当代术语学的发展,指出当代“术语学的研究正在蓬勃开展”,“这门科学的研究水平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并组织委员会请外国术语学家作报告,派人出国考察学习国际上以术语学的理论、原则指导科技术语工作的经验,出席国际术语研讨会,并组织翻译了有关术语学的著作。同时结合几年来审定工作的实践,于1987年组织制订,并于1990年修订了《自然科学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较好地指导了审定工作。他在1990年第二届委员会大会报告中,详尽地介绍了这些原则。如按科学体系分学科进行名词审定,学科内按术语的概念系统,学科间交叉的词,按“副科服从主科”“主科尊重副科”、“加强协调统一”的原则;以及按概念定名“一词一义”、“科学性”和“约定俗成”等原则。对外国科学家命名要遵照“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尊重规范”的原则。还要注意贯彻“学术民主”和“协商统一”的原则等。
7年间,在委员会名词审定的原则指引下,统一了一批混乱的名词。如自动化名词委员会审定ergonomics一词时发现该词在24种词书中,就有23种中文译名,十分混乱。但该词涉及很多领域,我们召开专题会,按一词一义的原则,现统一定名为“工效学”,并取得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理事长钱学森院士的赞同。又如pressure一词有“压力”、“压强”两个中文译名,常被当作同义词混淆使用,现按概念分别定名。又如uncertainty relation原为“测不准关系”,实无“测”的含义,现定名为“不确定度关系”。地学中lagoon一词长期以来被称为“泻湖”,实为“潟湖”的误写和误称,这次地学界一致同意改正过来。又如医学中长期使用的“心肌梗塞”一词,虽已约定俗成,但按科学性的原则,肌肉只能坏死,经吴阶平院士的建议,定名为“心肌梗死”。还有probability一词在许多学科中称“几率”或“或然率”,现按副科服从主科的原则,统一按数学名词委员会的定名为“概率”。关于“计算机”与“电脑”的定名,根据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原则,仍坚持定名为“计算机”,电脑只定为俗称。涉及与国标中常用术语的矛盾,我们根据钱老多次强调的要加强协调的精神,于1992年召开了一个20多个单位参加的协调会,就几个长期难统一的“质量”“重量”“重力”“压力”“压强”的定名混乱问题,“原子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同义词定名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绝大多数专家取得了共识。
五、加强港澳台及华语地区名词术语的交流,关心祖国统一大业
钱老在科技术语审定中,十分重视加强对港澳台、华语地区以及海外侨胞华裔学者的联系与交流,他常说:“汉字、汉语是世界上约四分之一人口的语言工具,是一个众多的群体,我们应该提到一个高度来认识。”根据1992年3月10日美国《洛杉矶时报》资料统计的世界15种主要语言使用情况,使用汉语的人口为9亿,使用英语的人口为4.5亿。早在1990年,著名学者钱伟长、知名人士袁晓园、安子介等就提出:下世纪是汉语发挥威力的时代。正像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之科学研究时所指:“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术语的革命。”这就是说:新术语的提出,往往具有本学科或超学科的革命意义。“概率”、“耗散结构”、“协同学”、“人择原理”、“中性突变”等都显示出这个论断。汉语及其术语不仅代表了东方古老灿烂文化,而且是最悠久光辉历史的象征,更显示着中华民族跨入21世纪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成就。这就不难理解当今全球学汉语热潮不断高涨的道理。据当时的资料统计,全世界非华裔人口中,正在学汉语的学生超过10万人,设有中文课程的国家共有60余个,其中巴黎第三大学中文系共有1800名学生,是世界上最大的中文系,德国约有2000~3000名大学生申请学习中文,美国设有中文课的大学则有近500所。现已远不止此。钱老的嘱托蕴藏着多么深远的意义!
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00个国家2300所大学设有中文课程,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世界汉语热不断升温,目前学习汉语人数达2500万。据媒体报导:中国开始着手在世界各国设立汉语学院(100个)——“孔子学院”,以便推广汉语、普及汉语,目前已在韩国、美国等地开始建院活动。
1992年以张存浩为首的大陆7位著名科学家访问台湾,台湾“中研院”院长吴大猷访问大陆,开创了近40余年来两岸学术交流的新篇章。在参观、交流过程中,两岸学者都提及“学术对话”的术语媒介问题,像台湾《联合报》1992年6月11日报道说:“来访的7位大陆科学家分别与台湾的同行开展‘学术对话’。学者们表示,在科学上虽然两岸隔离40年,有些科学名词两岸不同,但科学还是他们最共通的语言。”报道华中一代表在介绍大陆所发展的“分子电子材料时表示,两岸电子学的中文译名有很大的不同,像台湾的‘积体电路’,在大陆叫作‘集成电路’,这是因为在两岸不交流的三四十年,正是电子学发展最快的时候,以致译名各行其是;相对地,那时物理学的变化较少,所以两岸的专业名词就比较接近。”
台湾“文建会”1992年7月2日通过推动研究两岸文字统一与加强文化资产保存发扬工作的五年计划,先着重两岸用语、译名、字形、音译等调查研究,再经由两岸文化交流而讨论彼此差异,寻求统一方案(台《联合报》)。
在钱老的倡导下,我们利用科学家之间的联系、互访和世界华人学术活动等机会开展宣传和交流。台湾科学家称赞大陆的名词审定工作是“了不起的工程,很细致,很认真”。1992年我们与台湾化学、农业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学者或学会组织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联系,双方开展名词方面学术交流、资料交换,以及探讨两岸名词协调统一工作。
由此可见,钱老生前对加强港澳台科技名词术语交流的倡导,不仅是推动海峡两岸文化学术交流,更重要的是已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组成部分。这正反映了他作为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的远见卓识。
六、以严肃认真的态度、科学民主的作风指导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
钱三强同志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在他主持的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中更是兢兢业业。他在成立大会上,传达了国务院关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负责全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的权威性机构的批示的同时,他又强调指出:“学术权威性不是自封的,它是要通过我们艰苦工作逐步被承认的,国务院的委托,正是对委员会工作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任重道远。”
他以科学民主的作风发挥了主任、副主任领导核心作用,他虽然长期患病,但从未缺席过一次常委会,每次会议他都亲自主持讨论,做出具体部署与安排;他坚持坚定依靠广大科学家智慧的正确方向,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及全体委员的积极作用,同时以他高尚的品德和社会威望,特别是他那种严肃、严格的态度和谦逊、朴实的作风,深得国家领导和政府的支持,也得到学术界的有力协作,仅仅三五年就使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他经常告诫我们,科技术语是个复杂而又严肃的问题,既要坚持真理,恪守科学的内涵,又要尊重历史事实,就是“约定俗成”的原则,绝不能草率确定,更不能屈从于哪个学派,一定要组织本学科学者、专家共同讨论,反复协商而定。下面几个实例,显示出他恪守上述原则的典范作用。
1.1987年在公布《天文学名词》时,关于天文界长期争议的“格林尼治”和“格林威治”两词,译名上既有确切和不确切一面,也有“约定俗成”的问题,经过反复讨论,责成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书面论证,由天文学名词委员会作出更改“格林威治”为“格林尼治”的决定,由钱老又委托著名天文学家王绶、龚树模等评审天文学名词委员会的决定和论证,最后钱老主持部分主任、副主任会议根据评审意见做出最后决定,正式改为“格林尼治天文台”,充分反映出钱老严肃认真的态度。同时还讨论了涉及很多学科中的load一词中文名“载荷”、“荷载”、“负荷”、“负载”长期不统一的情况,但多已约定俗成,一时很难统一。钱老表示先放一放。会后,他曾表示希望以后逐步向“载”字上靠。
2.1989年在审定数学、物理学名词过程中,两个专业委员会对长期不统一的“矢量”与“向量”存在争议,在钱老亲自主持的专题讨论会上,认为“矢量”与“向量”这两个术语虽然科学概念基本相近,但两词在各自学科领域使用范畴和频率不一,他根据两词的归属,以及副科服从主科,主科尊重副科的原则,得到了两个专业委员会的理解,各自列入主科词外,另列入又称词,使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3.钱老一贯重视科学家对科技术语定名的意见和建议,凡科学家们提出的意见,他都严肃认真地处理。如钱学森院士提出在宏观与微观之间的细观或介观的定名,根据该术语概念及科学内涵,宜定名为细观的建议,他责成委员会办公室认真处理,后经力学名词委员会采纳。他亲自致函钱学森同志表示谢意。
4.钱老经常盛赞从事科技术语审定工作的学者、专家、教授们的艰苦劳动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多次教导我们要特别尊重这些科学家们的辛勤劳动,并力争在可能范畴内,为他们创造较为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钱老对科技名词工作作出的开拓性贡献,永远值得我们追思。今天,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全国科技名词委与时俱进,使我国的科技名词规范事业呈现勃勃生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乡往之。”逢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20周年和新一届委员会即将诞生之际,用《诗经》里几句诗来表达我们对钱老的怀念之情。
* 吴凤鸣同志曾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专职副主任。
** 黄昭厚同志曾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会专职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