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名词工作论坛 • 上一篇    下一篇

水产加工品术语的规范与统一

谭乐义;李晓川;王联珠   

  1. 国家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青岛 266071
  • 出版日期:2001-03-15 发布日期:2001-03-15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Unification for Terms of Aquatic Product

Tan Leyi,Li Xiaochuan,Wang Lianzhu   

  • Online:2001-03-15 Published:2001-03-15

摘要: 摘要 当前水产科技术语的混乱严重阻碍了水产业的向前发展,对国内外学术交流,技术规程的制订和执行等均十分不利,因此水产科技术语的规范化亟待解决。本文简要叙述了当前水产加工品术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水产加工品术语的规范化提出了几点意见。
当今世界正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产生,由此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新概念。然而,由于地域、学科、翻译等许多因素,原有术语和新产生的术语都存在着使用和定名的混乱现象。因此,如何对各行各业的科技术语进行规范和统一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随着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开展,以及计算机在科技图书文献的编撰、检索和科技信息交流中的普遍应用,也对科技术语的统一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本文针对水产领域的科技术语,结合我们在制订行业技术标准《水产品加工基本名词术语》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拟对水产加工品术语的规范化工作提出自己的几点意见,希望得到有关专家的赐教。
一、当前水产品术语存在的问题
1.一物多名和一名多物
与其他学科领域类似,水产加工品术语中“一物多名”与“一名多物”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有人叫做“饲料”,还有人称为“铒料”;这边说“甲壳质”,那边却说“甲壳素”或“几丁质”;“西加毒素”和“雪卡毒素”两个同是表示ciguatera的词却出现于同一科技文献中等等。
2.中英文互译上的混乱
由于“习惯势力”、“外来语的移植”、“翻译新手命名的后果”[1]或因为“不是由统一机构定名,而是由翻译家或科学家自己译出或定名”[2]等原因,水产品领域中对同一术语的英译或汉译十分混乱。例如“水产加工品”的对应英文便有aquatic product、fishery product、fish product、marine product等不同翻译;“冷藏”的对应英文也有cold storage/preservation、cooling storage/preservation、chilling storage/preservation、refrigerated storage/preservation等不同翻译;“HACCP”的中文翻译有“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危害分析与重要管制点”[3]等几种叫法;也曾有过把crawfish与fresh water prawn均译为“淡水虾”而导致一项对外贸易合同作废,使国家蒙受重大经济损失的例子。
3.产品名称上的混乱
由于一些厂家乱用产品名称甚至是生搬硬套,更是加剧了产品术语上的混乱。如直接用日文汉字作产品名称并在产品包装和报刊杂志上出现的“天妇罗”或“添福乐”,其实就是鱼糜制品;标着“海苔”的产品往往使一般消费者误认为是海带,实际上是日文的紫菜的直用;还有的将“海带”标示为“昆布”,使消费者不知为何物,而“昆布”实为海带的日文。
4.海峡两岸术语的不统一
中国大陆与台湾省由于长期缺少交流沟通等种种原因,水产加工品名词术语不一致之处也相当多。如“墨鱼”在台湾称为“花枝”;“冻鱼糜”称为“冻海鱼浆”;“鱼糜制品”称为“炼制品”;而“琼胶”则称为“洋菜”等,且这种不一致的状况在书刊和科技文献中大量存在。
凡此种种问题,对我国生产领域中技术规程的制订和执行,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技人才的培养等等均十分不利。因此,对于水产科技术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了。
二、对水产品术语规范化的几点建议
1.海峡两岸水产科技名词的协调与统一
如上所述,由于历史原因和科学概念在传播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海峡两岸水产科技名词不一致之处还很多,严重影响了两岸的合作与技术交流。近年来随着两岸水产贸易额的增加和学术交流的加强,这种问题亟待解决。
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教授建议,“大陆应该和港澳台联合起来,用超地区的观念来对待汉语的科技术语工作,建立起超地区的汉语科技术语学术机构,统一操作汉语的科技术语工作,共同建立成熟的汉语术语学派。”
令人欣喜的是,两岸水产业的专家学者都已充分认识到这一协调统一工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已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如东海水产研究所的陆忠康先生等针对这一现象,研究选择出5 000多条名词术语对照在有关杂志上发表,已引起各方人士的重视。
在海峡两岸水产名词协调工作方面,应该本着“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以及“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采取“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的方针达到统一。即老词暂以对照为主,逐步达到统一;而新词,两岸可在一开始就一起研讨,共同定名,取得一致[4,5]
2.水产科技术语应积极与国际接轨
当今世界各国的频繁交往和经济全球化,反映在术语上则表现为科技术语的国际化日趋明显。应该说,术语的国际化是术语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世界各国都很注重本国科技术语向国际靠拢的问题。以我们的近邻之邦日本为例,197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日本外来语新词典》收外来语40000条,其中源于英、德、俄等21个语种,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等51个领域;198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编日语外来语词典》收录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军事、美术、科技(包括23个专业)等领域的词目共10万条。所以有人认为:“从日本语言发展的历史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日本语言的发展一直追踪着世界上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日本的科学技术水平达到今天的高度,在某种意义上说与通过外来语获得某些新的科学概念和提高科学知识水平不无关系,外来语在丰富日本语言的功效上功不可没。”[6]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等领域融入世界大家庭,特别是将来我国加入WTO以后,术语的国际化工作就显得更为迫切了。因此,必须要积极同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经验,逐步使我国科技名词同国际接轨。我国水产品的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水产品每年进出口总量超过2000万吨,价值40多亿美元。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水产品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外便相应出现了诸如“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贝类净化”等一大批新的水产术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密切跟踪国外水产术语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行规范化地吸收。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制定标准术语时,要根据汉语表达方式的特点,在使术语形成体系的原则下,吸收国外术语对我们有用的成分,而不是一概照搬。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名词委副主任路甬祥所说,“开展术语学研究和术语规范化工作,既要注意和国际上术语学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相衔接,又要符合本国的语言文字特点和科技状况。对于像我国这样有着独特语言文字的国家,更要使术语的国际化和民族特色结合起来。任何形态的文化,包括学术研究在内,都是只有充分而准确地体现民族的国家的特色,才更具有国际性,才能对世界具有更大的意义。”[7]
3.做好水产加工品规范术语的推广工作
科技术语是学术性强的基础工作,许多专家、学者以矢志不渝、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如何使众多专家的多年劳动成果得以推广应用,成为全国各有关单位、行业、部门和公民自觉遵守的规范,是重要而急需加强的工作。并且,规范名词只有为广大群众熟悉和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推广工作就成了十分重要的环节。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项工作还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水产科技名词的推广需解决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目前,水产科技名词的推广主要是借助于新闻媒体和书刊,但覆盖面十分有限。一方面出版单位销售困难而不愿多印,另一方面不少单位需用时却难于买到。这一矛盾需要有关方面(特别是出版单位)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宣传,使已公布名词的发行量有大的突破[8]。还有,主管部门应多召集各水产科研院校、新闻媒体和加工企业召开名词术语讨论会,或以标准的形式发送到各有关单位,以此来扩大规范水产术语对社会各界的影响。如正在制定的行业标准《水产品加工基本名词术语》,就是为了通过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对规范名词加以宣传及推广。
另外,随着因特网(Internet)技术的日益普及,利用网上传播应成为我们今后名词宣传的主要方式。因相比于其他方式,网上传播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将发布的规范名词发送到全世界用户手里,从而加速了科技名词的宣传推广。
(2)各类工具书应带头使用规范的科技名词
工具书(特别是权威工具书)代表了我国的文化和学术水平,其社会影响极为广泛。更多读者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查阅工具书,而不是去翻阅科技名词刊物或标准。所以,在推广使用规范科技名词方面,各类工具书理应率先垂范。
然而,我们平常查阅工具书(包括权威工具书)时,发现其中有不少科技名词不规范,并且不同的工具书对同一名词的解释或写法有时还不同。仍以水产加工领域的名词为例,如minced fish这一单词,《英汉食品科技词汇》解释为“鱼糜”,《英汉食品工业词汇》则解释为“绞碎的鱼肉”,而“鱼糜”和“绞碎的鱼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水产品”这一名词,《英汉食品科技词汇》翻为fishery product,《英汉水产词汇》为marine product。由此可见,各类工具书在编纂和修订时应充分采用规范科技名词并相互协调一致。有关部门应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规范词”作为衡量该书的质量指标之一。
(3)广大新闻和科技教育工作者应提高认识,主动、积极使用规范名词
因为科技名词的推广不是靠强制手段,这就要求全社会提高认识,充分了解使用规范名词的重要意义,尤其是新闻和科技教育工作者更应首当其冲。因为,新闻媒体与广大读者有最广泛而密切的接触,许多名词会出现在各种报道、文章中,成为广大群众获取新信息、新概念最直接的途径,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近几年才出现的“绿色食品”、“转基因食品”等新名词一般是通过此渠道而获得。而教材是提高文化素质所不可或缺的出版物,特别对处于求知初期的青少年来说,从教材中接受的知识会在其一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如果接受的是不规范的名词,纠正起来十分费力。因此,新闻工作者在编纂教材和科技教育工作者在教授知识时使用规范的名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