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专访 • 上一篇    下一篇

“名词工作的作用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访著名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院士

本刊记者   

  • 出版日期:2003-09-15 发布日期:2003-09-15

“Terminology Work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We Have Ever Imagined.”—Interview with Famous Atmospheric Physicist and CAS Member Ye Duzheng

  • Online:2003-09-15 Published:2003-09-15

摘要: 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在果实高挂的九月,我们采访了叶老。
作为国际上著名的大气物理学家,叶老迎来了科研上的收获季节。前不久,第48届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IMO PRIZE)授予了他。
作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元老,叶老作为我们的采访对象,还另有深意:再过一段时间,全国科技名词委将迎来20岁的生日。20年前的今天,叶老等一批科学家,以及重视、关心我国名词工作的有识之士就开始了艰难的筹建之路。为了记载我国科技名词工作走过的光辉的、有历史意义的一页,我们首先想到了叶老。正如所有见到过叶老的同志共同的感受那样,叶老是那样的慈祥、平和。我们很快谈到正题。
“名词委的成立,与其说是名词工作的进步,不如说是我国科技的进步。”
记者:您是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元老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您当时任中科院副院长,主管这件事,请介绍一下当时的考虑和成立过程中的情况。
叶老:其实,我国的科技名词工作的历史比较悠久。从19世纪以来,当时的清政府就派人去国外学习,他们回来后发展带动了我国的教育事业,以及工业、技术、交通等产业,比如成立了江南制造局。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在引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会引进各种科学名词。詹天佑、姜云夫、刘仙洲、严济慈、王竹溪等等许多前辈科学家都做了很多工作,他们开始编订词汇,以便实用。谈到名词工作的历史,看起来名词工作开展得很好,但从里面我们也看到了落后和耻辱。在近代,基本上是国外出现了新词,我们还没有这方面的名词,才来制定相应的新词。这说明一个问题,说明当时我国科学技术落后,方方面面都落后。名词落后是科学技术落后的一个表现。国外有了新发现、新名词,我们就紧跟着创造我们的名词,这一历史是我们落后的历史,也可以说是向前赶的历史。
你们说我是“全国科技名词委元老、创始人之一”,“创始人”不敢讲,因为前面有个历史,有很多位对名词工作作出贡献的学者。我只是名词委正式机构成立的创始人之一,不能抛开前面的历史来谈这个问题。当时国家看到了名词工作的重要性,还有几位“文革”前从事名词工作的同志给中央领导写信,要求国家成立名词工作的机构,并且国务院万里、方毅、张劲夫、李鹏等许多领导人都对一份有关的文件作了批示,由我们组织、促进名词委的成立。名词委的正式成立与其说是名词工作的进步,不如说是科学进步的一部分,因为名词工作是科学的一部分。看到了落后,就要奋起直追。
“当时,我是自告奋勇帮助钱老主持名词工作的”
叶老:当时为什么要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我们知道,交流是使科技向前发展的重要之路。当时我们有问题,名词彼此混乱,影响了科技界彼此间的交流。如物理和工程之间,大气和化学之间,各学科之间,甚至一个学科内部都存在问题,阻碍了交流。如“laser”一词,以前很不统一,各叫各的,阻碍彼此的交流。而且当时名词的不统一不是一个词两个词的问题,而是一种普遍现象,我就很注意名词问题。后来大家说应该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协调、推进名词工作,否则个人的力量薄弱而分散,没有组织,形成不了气候,成立名词委就是很自然和顺理成章的事。
在推进成立这一名词机构的过程中,当时中科院领导都很重视,很支持,我是中科院副院长,又主管出版工作,在出版工作中也遇到许多具体的问题。比如说,同一概念在不同学科的出版物中有不同的叫法,这就需要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使我们感到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名词机构,这很重要。这不仅仅是科学院本身的事情,而且是全国的事情。早在1950年国务院下面就曾有一个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
成立这个全国性的有权威的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需要有一位德高望重,不仅对名词工作高度重视,而且在科学研究上有很高造诣的人来主持工作。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大家都认为钱老(钱三强)是很好的人选。但当时钱老身体不是很好,我认为应该有人帮助他,于是我自告奋勇协助钱老主持名词工作。经过批准,这件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记者:钱三强先生是全国科技名词委第一任主任,您刚才说的,在成立初期钱先生身体不太好,是您自告奋勇地协助他工作,挑起了重担,您以强烈的责任心、极大的热情、克服各种困难,开创名词工作。我们早就听说您们两位著名科学家之间有着深厚的友情,能否给我们作点介绍。
叶老:钱老,我跟他很熟,我们是清华同学。我考入清华时在理学院,我考的是物理系。当时钱老在物理系四年级,我在一年级。一般四年级的学生和一年级的学生是不太熟的,我和钱老都很喜欢打乒乓球,所以比较熟。我在南开中学时就打乒乓球,那时打得还比较好,在天津有点小名气。我们打球,见面多了,熟了,我很尊重这位老大哥,所以在我完成一年的学业,要决定选系时,与他讨论过,钱老建议我学气象专业,因为他说当时中国更需要气象方面的专家,学气象也要学很多物理和数学。我接受了他的建议。
上世纪50年代,钱老曾是科学院学术秘书处主任,委员有贝时璋、叶渚沛、张文佑、张青莲和我等,在这期间我们相处时间较长,对他很了解,他是一个很平易近人的人,给我的印象很深。他在当自然科学奖评奖主委时,我也帮他做过事,他很open(开放),不是让你应该怎么样怎么样,而是放手让你去做。
还有一件事,想起来我也很感慨,钱老在核物理、原子弹等方面为中国作出了很多贡献。在文化大革命时,我曾看到他去买菜,办什么事都是骑一辆单车,路还挺远的。我就很为他感慨,为中国做了许多事的科学家,还如此。但他并不在意。他给人的感觉很平和。他感到,就是给国家作了贡献也是应该的,现在不用我了,该买菜就买菜。
“不要就名词工作的本身看名词工作,它的作用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
记者:您这么关心统一科技名词的工作,您认为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叶老:名词统一工作是很重要的。正如我前面所说,它是科学工作的一部分,统一科技名词是发展科学、教育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重要性还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们对它的认识不要仅仅局限在我们国内,局限在名词本身上,这样就名词看名词太窄了,名词统一工作的影响是很广泛的。
汉字有简体、繁体之分,祖国大陆使用简体字,台湾和海外大多数的侨胞还使用繁体字。这本身已经造成了交流中的困难,如果名词再不统一,就进一步影响了彼此间的交流。字不同,词再不同,变化发展下去,不就成了两种语言了。秦始皇为我们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书同文。我们现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书同文。因此,不要把名词工作仅看成名词本身统一的事,我们的眼光应更远些。不仅要考虑祖国大陆的情况,同时要考虑到台湾和海外侨胞的感受,还有华人文化圈,这加起来有一亿多人呢。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它不仅会影响到科学的发展,也会影响到民族的凝聚力。相同的语言文字会增强民族的亲近感。大家在一起说同一种话会感到亲切,写同一种字,用同一种名词,更亲近。名词发挥的作用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在沟通感情方面起很大作用。从这一角度看名词的作用就更重要了。
“名词的统一是两岸统一工作的一个内涵”
叶老:我们在名词工作中要经常考虑到台湾地区。名词的统一工作可以看作是两岸统一工作的一个内涵。大家要融合,他们好的词,我们也要吸收。大家经常接触、讨论,感情就融洽很多。我们要和台湾同胞们很好地交流。听说名词委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很好。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共同创造了101-109号元素名称的汉字,这非常好。因为这不仅仅是造字的问题,还使得两岸化学界的专家开展科研交流更方便,彼此更亲近。说到这里,我还想起件事来,祖国大陆有一个词叫“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台湾地区好像称“永续发展”,我不知道这两个意思是不是一样,如果是相同的意思,我们就应该考虑如何两岸统一使用。
“定一个好的名词不容易”
记者:名词统一、规范化工作中常常遇到困难,例如subtropical zone一词,大气学科称副热带(副热带高压),地理学中称亚热带,分歧长期存在,已习用,我们就分别各定各的,可是当代学科间交叉、融合越来越多,听说到北极考察队的人员两方面学科都有,碰在一起就麻烦,您认为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
叶老:这两个名词必须要统一。地理学科从地理的角度看用“亚热带”,气象学科从大气、物理的角度看用“副热带”。地理和气象方面的科技人员知道这两个术语的概念相同,但其他学科的科技人员就不一定了解,例如搞物理、化学的人就不知道,所以要统一好些。首先要沟通,可以先在我的名后加括号,说明你的用法;你的名后加括号,说明我的叫法,慢慢融合,硬来不是办法。
我在工作当中也遇到一些名词问题,其中感受比较深的一个词:scenario。该词刚出现的时候,我就一直考虑怎么用这个词,并和国外的科学家讨论。Scenario现在看来是“未来的情景”之意,有预报的意思,但不是预报,有些人为的想法在里面,又不完全是人为的想法。上世纪80年代我曾与美国科学院院士Manabe(日本人)讨论这一词的确切内涵。我专为这个词琢磨了一段时间,所以感受较深:定一个好的名词真是不容易。
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一个多小时,虽然叶老谈兴仍浓,但我们觉得叶老毕竟年事已高,不宜过长时间叨扰。最后,当我们一位年轻编辑问叶老的业余爱好时,他回答让我们惊异:过去最爱看武侠小说,只是后来眼睛不好,右眼视力非常差,为保护眼睛,不看了。
想起在来大气物理研究所的路上,遇到该所一位研究生小李,他说:“啊,叶老可是一位大气科学界的泰斗,他特别和蔼可亲。”
的确,叶老是一位可亲可敬的科学家。
(樊静根据录音整理)
注释: ① 1985年成立时称作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