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REICHLE K E, DINGER B E, EDWARDS N T, et al. Carbon flow and storage in a forest ecosystem[J]. Brookhaven Symposia in Biology, 1973, (30): 345-65.
pmid: 4807345
|
[2] |
SCHLESINGER W H. Carbon storage in the caliche of arid soils-a case-study from Arizona[J]. Soil Science, 1982, 133(4): 247-255.
doi: 10.1097/00010694-198204000-00008
URL
|
[3] |
川口英之, 依田恭二. 落葉広葉樹林伐採後の再生過程における炭素循環の変化: I. 有機物量·炭素蓄積量の変化[J]. Japanese Journal of Ecology, 1985, 35(5): 551-563.
|
[4] |
MAKOTO A, ATSUSHI T, SHINJI K, et al. 人工林における間伐が土壌炭素貯留量に及ぼす影響: 福山営林署新重山国有林ヒノキ林における事例[J]. Applied Forest Science, 1999(8): 189-192.
|
[5] |
SCHMIDT M W I, TORN M S, ABIVEN S, et al. Persistenc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s an ecosystem property[J]. Nature, 2011, 478(7367): 49-56.
doi: 10.1038/nature10386
URL
|
[6] |
LEHMANN J, KLEBER M. The contentious nature of soil organic matter[J]. Nature, 2015, 528(7580): 60-68.
doi: 10.1038/nature16069
URL
|
[7] |
PIERCE R.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an overview of the CO2 capture, storage and future activities of the lEA Greenhouse Gas R&D Programme[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1996, 37 (6-8): 665-670.
doi: 10.1016/0196-8904(95)00237-5
URL
|
[8] |
COOK R. 主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人类发展的变化[J]. 谢宇平, 译. 世界地质, 1985(Z1): 131-139.
|
[9] |
SHAOKLETAN N J. 新生代同位素的记录埋藏有机碳及海洋与大气中氧含量的历史[J]. 王律江, 译. 海洋地质译丛, 1986 (2): 27-35.
|
[10] |
HOUGHTON R A. 陆地生态系统从碳源到碳汇的转变[J]. 罗天祥,译. AMBIO-人类环境杂志(中文版), 1996, 25(4): 267-272.
|
[11] |
PINGOUDILKKA K, LAINEN S, SEPP H. 芬兰林业中林产品及废弃物管理的温室作用[J]. 闵庆文,译. AMBIO-人类环境杂志(中文版), 1996, 25(5):318-325.
|
[12] |
GIELEN D, YAGITA H. 日本的碳储量[J]. 赵海珍,译. AMBIO-人类环境杂志(中文版), 2002, 1(1):14-20.
|
[13] |
GIELEN D, YAGITA H. Japanese Carbon Storage in Materials[J]. AMBIO-A Journ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2002, 31(1): 14-20.
pmid: 11928351
|
[14] |
王中英, 董明, 古润泽, 等. 矮化中间砧红星苹果幼树碳素代谢研究:Ⅰ.碳素营养的积累、分配与贮存[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1986, 6(2): 119-124.
|
[15] |
韩舞鹰, 蔡艳雅, 容荣贵. 珠江口海区的碳贮量[J]. 环境科学, 1990, 11(2):12-17.
|
[16] |
延晓冬, 赵士洞. 温带针阔混交林林分碳贮量动态的模拟模型Ⅰ.乔木层的碳贮量动态[J]. 生态学杂志, 1995, 14(2): 6-12.
|
[17] |
李凌浩, 陈佐忠.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I.碳循环的分室模型、碳输入与贮量[J]. 植物学通报, 1998, 15(2): 14-22.
|
[18] |
李凌浩. 土地利用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贮量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1998, 22(4): 300-302.
|
[19] |
管东生, 陈玉娟, 黄芬芳. 广州城市绿地系统碳的贮存、分布及其在碳氧平衡中的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 1998, 18(5): 437-441.
|
[20] |
周玉荣, 于振良, 赵士洞.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平衡[J].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5):518-522.
|
[21] |
王效科, 冯宗炜.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大气碳的潜力[J]. 生态学杂志, 2000, 19(4): 72-74.
|
[22] |
方晰, 田大伦, 项文化. 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碳素密度、贮量和分布[J]. 林业科学, 2002, 38(3): 14-19.
|
[23] |
方运霆, 莫江明. 鼎湖山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素分配和贮量的研究[J]. 广西植物, 2002, 22(4):305-310.
|
[24] |
李克让, 王绍强, 曹明奎. 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03, 33(1): 72-80.
|
[25] |
唐旭利, 周国逸, 温达志, 等. 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C贮量分布[J]. 生态学报, 2003, 23(1): 90-97.
|
[26] |
吴建国, 张小全, 徐德应.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4):593-599.
|
[27] |
赵敏, 周广胜.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地理科学, 2004, 24(1): 50-54.
|
[28] |
赵伦. 植树造林能够阻止大气层CO2 增多吗?[J]. 国外环境科学技术, 1992(2): 20-26.
|
[29] |
黄银晓, 林舜华, 蒋高明, 等. 海河流域植物中碳的输出(或存留)量和土壤中的库存量[J]. 环境科学, 1995, 16(5): 14-17.
|
[30] |
马钦彦, 谢征鸣. 中国油松林储碳量基本估计[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6, 18(3): 31-34.
|
[31] |
马学慧, 吕宪国, 杨青, 等. 三江平原沼泽地碳循环初探[J]. 地理科学, 1996, 16(4): 323-330.
|
[32] |
GIELEN D. 荷兰材料和产品中的碳储存引起的潜在二氧化碳排放[J]. 朱志辉,译. AMBIO-人类环境杂志, 1997, 26(2): 98-103.
|
[33] |
吴仲民, 曾庆波, 李意德, 等. 尖峰岭热带森林土壤C储量和CO2排放量的初步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1997, 21( 5): 416-423.
|
[34] |
吴仲民, 李意德, 曾庆波, 等.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C素库及皆伐影响的初步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1998, 9(4): 341-344.
|
[35] |
聂道平, 徐德应, 王兵. 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问题与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 1997,(5):33-40.
|
[36] |
李忠佩, 王效举. 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后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模拟[J]. 应用生态学报, 1998,(4):365-370.
|
[37] |
陈庆强, 沈承德, 易惟熙, 等. 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1998, 13(6): 555-563.
|
[38] |
王绍强, 周成虎, 罗承文. 中国陆地自然植被碳量空间分布特征探讨[J].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3): 238-244.
|
[39] |
王绍强, 周成虎.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J]. 地理研究, 1999, 18(4): 349-356.
|
[40] |
李长生. 土壤碳储量减少: 中国农业之隐患──中美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比研究[J]. 第四纪研究, 2000, 20(4): 345-350.
|
[41] |
金峰, 杨浩, 赵其国. 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土壤. 2000,(1): 11-17.
|
[42] |
吴海斌, 郭正堂, 彭长辉. 末次间冰期以来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与气候变化[J]. 第四纪研究, 2001, 21(4): 366-376.
|
[43] |
方精云, 陈安平. 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J]. 植物学报, 2001, 43(9): 967-973.
|
[44] |
周成虎, 周启鸣, 王绍强.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空间分布的分析与估算[J]. AMBIO-人类环境杂志, 2003, 32(1): 6-12.
|
[45] |
焦燕, 胡海清. 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12): 2248-2252.
|
[46] |
周涛, 史培军. 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土壤碳储量变化的间接影响[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2): 138-143.
|
[47] |
王效科, 冯宗炜, 欧阳志云.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1): 13-16.
|
[48] |
WEBB R, OVERPECK S, JONATHAN T. Carbon reserves released?[J]. Nature, 1993, 361: 497-498.
doi: 10.1038/361497a0
URL
|
[49] |
《油田设计》编辑部. 一九七一年国外原油产量、贮量及大油田情况[J]. 油田设计, 1972 (1): 35-42.
|
[50] |
杨景成, 韩兴国, 黄建辉, 等.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8): 1385-1390.
|
[51] |
包维楷, 雷波, 冷俐. 六种人工针叶幼林下地表苔藓植物生物量与碳贮量[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10): 1817-1821.
|
[52] |
齐光, 王庆礼, 王新闯, 等. 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植被碳贮量[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2): 273-279.
|
[53] |
齐光, 王庆礼, 王新闯, 等. 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贮量[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1): 10-16.
|
[54] |
马维伟, 王跃思, 李广, 等. 尕海湿地植被退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系统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12): 3900-3906.
|
[55] |
赵敏. 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收支评估[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4.
|
[56] |
赵敏, 周广胜. 中国林植被碳储量的估算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C]// 中国植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成都论文摘要汇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80.
|
[57] |
王绍强, 刘纪远. 土壤碳蓄积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J].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17(4): 528-534.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2.04.0528
|
[58] |
王绍强, 刘纪远, 于贵瑞.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蓄积量估算误差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5):797-802.
|
[59] |
钟华平, 樊江文, 于贵瑞, 等. 草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的研究进展[J]. 草业科学, 2005, 22(1): 4-11.
|
[60] |
嵇浩翔, 史琰, 朱轶梅, 等. 杭州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树木生长和碳固存[J]. 生态学杂志, 2011, 30(11): 2405-24129.
|
[61] |
赵惠丽, 董金琎, 师江澜, 等. 秸秆还田模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21, 58(1): 213-224.
|
[62] |
林枫, 王丽芳, 文琦.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固存对植被恢复的动态响应及其碳汇价值. 水土保持研究, 2021, 28(3): 53-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