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金吾伦,刘刚,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11-112,113-119. [2]郭贵春,成素梅.虚拟实在真的会导致实在论的崩溃吗?——与翟振明商榷[J].哲学动态,2005(4):15-19. [3]张怡.虚拟实在论[J].哲学研究,2001(6):72-78. [4]单美贤,李艺.论经验的完整性:现实与虚拟的结合[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7-32. [5]C.Burdea Grigore,Coiffet Philippe.虚拟现实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金吾伦.关于Virtual Reality翻译种种[N].光明日报,1996-10-28. [7]戴维·多伊奇.真实世界的脉络[M].梁焰,黄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4-85. [8]翟振明.虚拟实在与自然实在的本体论对等性[J].哲学研究,2001(6):62-71. [9]何明升,李一军.网络生活中的虚拟认同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4):14-17. [10]杨富斌.虚拟实在与客观实在[J].社会科学论坛,2001(6):21-23. [11]康敏.关于“Virtual Reality”概念问题的研究综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2):77-80. [12]窦爱兰.对虚拟实在的本体论思考[J].理论学刊,2004(2):83-84. [13]吴志坚,章铸.虚拟现实:网络时代的技术福音?——兼与李湘德、钱振勤二同志商榷[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4):27-31. [14]胡心智.虚拟技术与马克思的实践观[J].皖西学院学报,2005(1):5-7. [15]肖峰.虚拟实在的本体论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3(2):117-125. [16]孙慕天.论世界4[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2):88-91. [17]张之沧.从世界1到世界4[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2):17-18. [18]沈骊天.虚拟技术的载体形式与虚拟世界的信息本质[J].江海学刊,2002(4):50-55. [19]邬焜.虚拟与实在和信息——与《实在论的最后崩溃》一文的作者讨论几个问题[DB/OL].中山大学哲学系在线论文:http://philosophy.zsu.edu.cn/NewPaper/targetpapers/REVIEWS2/wu.doc. [20]吴敏飞.虚拟社区的社会学范式重建与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10(2):32-34. [21]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13. [22]彭列汉.虚拟现实:认识的第三种形式[J].理论月刊,2003(2):6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