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天*
Liang Xiaotian
摘要: 在我国统一采用国际计量单位(如米、克等等)是科技发展的大势,它含义明确,克服了多种旧制并行所造成的混乱。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大家都采用国际计量单位,可以减少误解,便于交流,优点是很多的。原则上讲,不符合国际计量单位的旧制,应该予以废除。
但各国都有自己的传统用法,其中有一些涉及人民大众生活习惯的计量单位要慎重从事。我们认为,要有一个限度,只要是无关大局,就不一定要“一刀切”,非改不可。所谓过犹不及,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在市面上,尽管卖家用的台秤是“千克”刻度,买卖双方却都视而不见,仍然论斤论两。这个局面恐怕要持续很长很长的时间。“千克”固然好,是国际计量单位,但似乎不应该强行“推广”到“一刀切”的程度。我国的度量衡尺、升、斤,是与国际计量单位成简单的3、1、2的比例关系的,其中尺是10寸,斤是10两,这种易于换算的旧制,即使继续沿用,与公制并行,也无损于“科学性”,大可不必予以改变。它比起1米=3.28英尺,1英尺=12英寸,1英镑=16盎司要简单优越得多了。因此废除旧制应该有一个限度。
在化学方面,废除“当量浓度”是有道理的,但“当量”一词不应全面取消。例如法拉第定律,96500库伦的电流涉及一个摩尔的电子转移,作为一个“当量”,是一个明确的概念。把一个多价金属的每一个摩尔,根据反应的具体情况,折合为“当量”数,是明确无误的。例如,若价的变化是3,则1/3摩尔(兹以“1/3M”表示)就是一个当量。按照现在的规定,人们须把1/3M叫做一个摩尔才算符合要求。这是很不合理的,是“讳用”当量一词所造成的尴尬后果。对“当量”似不应谈虎色变,连名词委员会审定的“化学名词”一书中也不敢提“当量”二字。全面废除当量的概念,打击面未免太宽了一些。以下想再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首先,有一些“封闭”体系,是不应该强求一致的。例如,旧制热量单位“卡”按规定应改为“焦耳”,但在食品的热量方面就没有改的必要。食品热量的“卡”的表示法,既是习惯用法,又不会引起交流上的误解,改起来毫无好处。这种封闭体系和宝石的“克拉”一样,是不该急于改动的。
另外举一个例子。血压历来用毫米(汞柱)表示,90毫米、150毫米,一目了然。现在改用“千帕”表示,上面两个数字就成了11.8与19.7千帕。这样一来,数值范围变窄了,很不方便。新的血压计上虽然毫米与千帕并行,但前者是“非法定”单位。最近一个有关献血的公告,所规定献血人的血压,只有千帕值,可见推行力度之大。
千帕的读数,缺点是范围太窄。人们的血压若用毫米来表示,“120毫米收缩压、70毫米舒张压”的一般正常血压范围,用千帕表示就成了“16千帕~9千帕”。但这还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千帕的应用,在这里实际上是不科学的,是有严重错误的。
需要强调的是,血压计上读数值表示的是“表压”。120毫米的血压是“表压”,其实是表明它比一个大气压要高出120毫米。倘若当时的大气压是760毫米,那么,这个血压的总值就是880毫米了。如果血压真的是只有120毫米,划破了皮肤之后就不会流血,反而是要由创口吸进空气了,因为120毫米是一个不算太差的“真空”了。
与这个“表压”相应的“总压”,不是一个“定值”。倘若当时的大气压是750毫米,总压就不是880毫米,而是870毫米了。但这个120毫米的读数,在临床上是明确的,与大气压(在一般情况下)的波动无关。它像一个建筑物的高度一样,是明确的,不因所处地方的“海拔”(犹如这里的大气压)的高低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建筑物的高度若用“海拔”来表示,是很不方便的。
千帕是一个不容含混的单位,千帕没有“表压”之说。16千帕就是16千帕,放之四海而皆准,它没有“表压”的含义,不能用于表示血压,它本身就是“总压”。因此16千帕只能代表一个特定的“真空度”,用真空表才能够比较方便地加以测量。对于深水作业的潜水员来说更是如此,其血压可以成倍地增长,只有表压基本不变。但千帕没有“表压”的含义,不能用于表示血压。若说某人的舒张压是11.8千帕,甚至5.4千帕(低血压患者),是要闹笑话的,因为这些都属于“减压”状态,快要达到“热血沸腾”的地步了。所以用它又来代表高于一个大气压的血压,“一身二任”,是不许可的。现在用千帕表示血压,已取得“法定”的地位。但它不合理,不科学,所以我们认为应予以取消,并恢复用毫米汞柱表示血压方法的应有地位。
* 梁晓天院士是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