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忠
Li Sizhong
摘要: 1.鲔:音wěi。早见于《礼记·月令》“荐鲔于寝庙”。《诗经》也多处记有此鱼。如《周颂·潜》篇称“漪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zhān)、有鲔,鲦(tiáo)、鲿(shāng)、(yǎn)、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说明西周季春时渔官献大鲔于天子以祭祖庙。祈多赐好年景及鸿福。又如《卫风·硕人》篇亦载“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水流声),施罛(gū,渔网)
(huò),鳣鲔发发(pō,鱼窜跃声),”来歌赞庄公妻庄姜贤慧助庄公治理卫国国泰民安,在黄河捕鳣鲔的壮景。鳣就是鲟鳇鱼的古名。明李时珍(1518~1593)称“鳣出江、淮、黄河、辽海深水处,无鳞大鱼也,其色灰白,其背有骨甲三行,其鼻长有须,口近颌下,其尾岐。”鲔就是白鲟。晋郭璞(276~324)《尔雅》注“鲔,鳣属也。大者王鲔,小者名
(shū),更小者名
(luò)子。”东汉张衡(78~139)《东京(洛阳)赋》载“鲔鱼出东海,三月从河上来。”唐陈藏器称“鲟生江中,背如龙,长一二丈。”李时珍称“此鱼(鲔)延长(亦名
)故从鱼、从覃,皆延长之义;……其状如鳣而背上无甲,其色青碧,腹下色白。其鼻长与身等,口在颌下。颊下有青斑纹如梅花状,尾岐如丙,肉色纯白。”陈藏器还称此鱼“食之肥美,杀腹内小虫。补虚益气,令人肥健。”从上述可知中国人从古迄今,对鲔的形状、习性等是很熟悉的。
但在《南海鱼类志》(1962)、《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1979)以及《中国鱼类系统检索》(1987)中,成庆泰教授一直将海内产的金枪鱼科中的Euthynnus yaito Kishinouye(南海沿岸俗名白卜)鱼,命名为鲔属,白卜鲔;在《鱼类分类学》(1995)中,仍沿用称为“鲔属”,不过改名“东方鲔(E.affinis)”(为E.yaito的同物异名)。笔者查过日文有关文献,日文内有人借用汉字“鲔”时弄错了!我们不应照搬日本人的错误用法,而不顾中文内的原有用意。是否在中文内改为真金枪鱼属和白卜真金枪鱼好些?因为其拉丁文Euthynnus(Eu,真+thynnus,金枪鱼)yaito(南海沿岸渔民称此鱼为白卜)的含义会使人较易理解。并且在中文内鲔与真金枪鱼差异太大了,在鱼类分类学中鲔为软骨硬鳞鱼,金枪鱼属鲈形目,形态特征及习性等很不相同;如此改正后,在古文与现代语言间可以免去不必要的混乱。
图1 白鲟 Psephurus gladius(鲔)
(Martens,1861)
图2 鲔 Euthynnus yaito(Kishinouye,1923)
(建议改为:白卜真金枪鱼)
2.鲿:音shāng。前边已提到过《诗经》中早在周初已记载有鲿字,如《小雅·鱼丽》篇称“鱼丽于罶(liǔ,有曲柄的网),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此诗与《南有嘉鱼》篇都是周初乡绅宴饮时常唱以歌颂国泰民安来助兴的歌,说小网内捕到有鲿、鲨(古鰕虎鱼类)。鲿就是黄鲿鱼,如晋陆玑(261~303)称“鲿,一名黄鲿鱼。唐孟诜在《食疗本草》中称为“黄颡鱼”;李时珍称“黄颡,无鳞鱼也,身尾俱似小鲇,腹下黄,背上青黄,鳃下有二横骨,八须,有胃,群游作声如轧轧,性最难死。”此鱼是自西周迄今中国人民很习见且喜吃的鱼类之一。李时珍尚称能治浮肿病,作诗说“一头黄颡八须鱼,绿豆同煎一合(gě)余,白煮作羹成顿服,管教水肿自消除”。
不知何故我国鱼类学界的老前辈之一朱元鼎教授1963年同他的学生在《中国石首鱼类系统的研究和新属、新种的叙述》专著内订了一新的属和种:毛鲿属(Megalonibea)和褐毛鲿(M.fusca)。
按拉丁文“毛鲿属”原意为大黄姑鱼属(Megalo,大+nibea,黄姑鱼属),褐毛鲿为褐色大黄姑鱼。事实上也与黄姑鱼属较近似,与黄鲿鱼很不同。黄鲿鱼属鲇形目、鲿科;黄鳞、背鳍与胸鳍前缘均有粗锯齿状硬刺,有骨鳔器官,为淡水鱼,有长须;他们订的褐毛鲿有栉鳞,背、臀鳍有鳍棘,无骨鳔器官及中喙骨和长须,且是海鱼类,属鲈形目、石首鱼科,与鲿鱼差异很大。但在《中国鱼类系统检索》(1987)及《鱼类分类学》(1995)中仍在沿用着“毛鲿属”及“褐毛鲿”二名词。尤其1996年印刷出版200000册的《新华字典》(商务版)在“鲿”字条内称“鲿(cháng),毛鲿鱼。侧扁,体长一米余,头较大,眼小,产在海中。也叫“大鱼”。这样岂不否定了从《诗经》、《尔雅》、《食疗本草》、《本草纲目》、《康熙字典》等许多古文献中鲿的含义?也在现今鱼类文献如《中国鱼类系统检索》中制造了混乱。
图3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1846)
(古名鲿、黄鲿鱼)
图4 褐毛鲿 Megalonibea fusca
(Chu,Lo et Wu,1963)
(建议改为褐色大黄姑鱼)
中文字大多有一定的含义,对名词来说尤其如此,且常有顾名思(知)义的优点。因此我建议科学及文化界遇到新事物需拟新名时,最好要查一查常见的有关中文文献,不可随便命名,尤不可违背古今文献原有的传统含义。在鱼类方面已有多起类似问题。如鳟字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传统指赤眼鳟而言,现今有人将鳟作为鲑科Trout的正名;鲳字专指海鱼银鲳而言,现有人将南美洲大盖鲑鲤称为淡水白鲳;本文提出的鲔字与鲿字的问题,敬请有关专家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