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磬
Shi Qing
摘要: 英语“the amount of substance”一词被有关部门定名为“物质的量”,已经多年了。本人作为一名教化学的教书匠,深感此词之别扭,特借贵刊一块宝地,说说自己的烦恼,并求助于诸位。
本人不是汉语专家,但却晓得,在汉语里,复合词有两种,一种是非固定搭配的,例如:“红的花”,“黄的花”,“臭的虫”,“北京的大学”,等等;另一种是固定搭配的,例如:“红花”(一种中药),“黄花”(即南方人说的“金针菜”),“臭虫”(一种昆虫),“北京大学”(北京一所人人皆知的大学),等等。这两类复合词含义的区别不必专学汉语语法,凡会讲汉语,人人都明白。谁也不会把红花、黄花、臭虫、北京大学说成红的花、黄的花、臭的虫、北京的大学。可见,用汉语的人对用不用助词“的”来构成复合词,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我想这就是构词法的依据。如果有人硬是不愿意按照大家约定俗成的规矩来组词,那是很难被人接受的。试设想,要是我把“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说成“北的京的师的范的大的学的化的学的系”,或者简单点,说成“北京的师范的大学的化学的系”,人家准会说我疯了。可是,如今有人非要我们这些“为人师表”的教书匠,不按国人的规矩,硬要把具有稳定、特定内涵的一个概念,用含“的”的词——“物质的量”——来表达,那份别扭劲儿,就甭提了。这就如同有人非要我用“北京的大学”称呼“北京大学”一样要叫人发疯。您说呢?
德语里也有类似英语使用介词“of”那样的结构(用后置的第二格冠词或用后置介词von),但当一个名词和另一个名词构成固定搭配的复合名词,就有点像汉语不用“的”一样,构成连写的长词。据说某些德文字长达20个字母左右,叫人好笑,但操德语的人却洋洋得意。于是,在德语里,“the amount of substance”这个英语词被译为“Stoffmenge”(由Stoff与Menge两个词合成),而不照英语结构用“die Menge des Stoffs”表达。这里的“Stoffmenge”有点像汉语里把“碳氢化合物”用“一个”新汉字“烃”来表达。人类的思维模式是大同的。或许哪位中国化学家会想出一个汉字来表达德语的“Stoffmenge”,或许大家感到为了这么一个概念造个新字不一定合适,中文化学用词已经造得太多了,没有必要的话不要再造为好。笔者不敢说谁是谁非。至少,笔者对有人提出用“堆量”来表达“the amount of substance”很是欣赏,尽管此词似不“雅”,但笔者的感觉比不合汉语语法的“物质的量”强百倍。在“堆量”的启发下,笔者也想了几个新词,如“摩量”(意为以摩尔为单位的物理量)、“元量”(意为以原子、分子或其特定组合为基本单元的物理量),只是没有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这样的权威机构认可,不敢用。
查英语书,有诸如“The amount of iron is 1 mole”之类的表述,汉语若译成“铁的量为1摩尔”,必会被责为不当。但“铁的物质的量为1摩尔”,您不觉得有语病吗?其中的“物质”英语里没有。看来英语“The amount of iron”中的“amount”已经不是泛指的广义的“量”了,而是特指“以摩尔为单位的量”。出于无奈,笔者有时斗胆用“铁的(物质的)量为3摩尔”来表达。若采用“摩量”或“元量”的表达,该英文可译为“铁的摩量为1摩尔”或“铁的元量为1摩尔”,是否可以?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刊物《科技术语研究》能否讨论一下“物质的量”这个汉语词,想个法子,解脱解脱我们这些做教师的每年要违心地张嘴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