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大会经验 • 上一篇    下一篇

海峡两岸航海科技名词(对照本)研讨会会议纪要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 出版日期:1997-06-15 发布日期:1997-06-15

The Summary of the Seminar on Sci-Tech Terms in Navigation Used by the Two Sides of Taiwan Strait

  • Online:1997-06-15 Published:1997-06-15

摘要: 1993年两岸航海专家第一次为航海科学名词对照工作坐到一起,在北京由全国名词委组织召开了首次座谈会。专家们一致呼吁两岸应尽快实现通航,航海科学名词对照工作应先行一步。此后双方都在积极进行各项准备。
1996年应台湾中华海运研究协会理事长马镇方先生的邀请,大陆全国名词委与航海专家一行4人赴台参加有关海峡两岸航海科学名词对照编订工作座谈会,台湾参加会议的除航海专家外,还特邀了大气科学、地理学、测绘学、船舶工程学、成功大学等有关专家,及台湾“国立编译馆”、“国科会”等有关人员参加了座谈。讨论了有关编订工作的目的、内容范围、方法、步骤、格式等具体事宜。
1997年10月海峡两岸的航海专家在大连召开了海峡两岸航海科学名词对照本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全国名词委副主任潘书祥,中科院海外科技中心副主任李利军,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司玉琢教授及原副院长杨守仁教授、王逢辰教授、广州航海学会理事长龚鎏教授、武汉航海学会秘书长刘先栋教授、全国名词委事务中心顾问樊静、副编审李玉英等。台湾方面参加会议的有:中华海运研究协会秘书长杨仲筂副教授、原秘书长朱于益先生、成功大学主任教授黄正清、船长公会秘书长郭长龄先生、中华海运研究协会组长郑正村先生。另外还有中远香港集团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永坚研究员。共有20几位航海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期间,大连海事大学台办于庆光副部长、大连市台办负责人等到会表示欢迎。
会议开幕式由全国名词委副主任潘书祥和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司玉琢分别致开幕词。研讨会由两岸专家共同主持。主要讨论了由台湾专家根据大陆全国名词委公布的《航海科技名词》进行对照后认为需要讨论的几百条航海名词。大家对这些两岸名称不一致的词从概念到命名逐一进行审查和讨论,以保证这些对应词的概念是一致的。
两岸科学家认为,大家坐在一起交流看法,切磋名词很有必要。例如有的英文词虽相同,中文名不同,经沟通才了解他们概念、含义不同;又如有些词双方称谓不同,但通过分析概念后一致认为大陆的或台湾的命名更科学,需要更改的一方表示今后要向有关方面推荐采用对方的名词,促进名词统一。
大家认为两岸航海名词的对照工作意义深远。从事海运的华人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这项工作不仅对两岸,而且对全世界的华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肩负这种责任大家感到有一种使命感、光荣感和紧迫感,并认为今后的工作还很多,很艰苦,必须继续努力才能完成。
双方对以下编订中的问题作了约定:
1.会后双方继续对第一稿进行补充、修改。1998年底完成包括约1万条词的航海名词完整的稿,供1999年(初定)第二次讨论会讨论。
由大陆提出一份完整的大陆内河名词(加注释),其中包括: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水域的名词。
2.收词范围:海峡两岸航海名词(对照本)所收的名词要方便实用,反映时代性。主要包括航海各专业用语中的基本词、常用词(包括相关学科的)。注意选收近期产生的新词,并尽可能共同订出两岸一致的新名词。
3.在概念相同的原则下繁简体字等效,按各自习惯分别列出。
4.一条英文词后所列的两岸对应的中文名,其专业内涵必须对等,是同一概念的名词。所收的词条原则上要全部列出两岸的对应词,不留空白。
5.若一条英文词有两个以上不同的含义,应分别排列在不同的专业范畴。例如:

若一条英文词在同一专业中有不同的含义时,用1)、2)分开。例如:

6.推荐名问题:原来两岸已经一致的词,可作为推荐名写在注释栏中。例如

原来两岸命名不一致的词,若本书编者一致认为有更好的名,或认为原来某一方的称谓更好,则可作为编者认定的“推荐名”在注释栏中注明。待以后各方正式审定后,才可作规范名。例如:

7.当一个概念有多个异名时,将两岸权威部门已认可的规范词列在最前面,并加符号*。其他较常用的列在后面,用“,”分开。例如:

8.定义(或注释):这次编订对照本一般对词条的概念不加说明,但对概念不清的词、易误解的词(特别是某些定量性的词)、某些局部使用的词(如某一条内河专用词)、新词、中国特有的词等应在注释栏中加注定义(或简要说明)。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