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领导讲话 • 上一篇    下一篇

钱临照同志的讲话摘要

钱临照   

  • 出版日期:1987-06-15 发布日期:1987-06-15

Summary of the Speech

Qian Linzhao   

  • Online:1987-06-15 Published:1987-06-15

摘要: 值此盛会之际,我想谈一点我国老一辈物理学家在名词审定中的贡献。
我国有组织地集合专家们从事科技名词的审定工作,在清末有译学馆、科技名词编订馆,进入民国先后有中国科学社的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译名统一委员会等组织。这些组织不只审定物理学名词,还涉及科技各方面,特别是在度量衡制度的确定和大小数命名法方面。譬如entropy一词,当时议论纷纭不能决定,最后胡刚复先生说此名词的物理涵义深奥,多字翻译又不合汉字规范,于是他建议译成一个汉字为“熵”,火字旁代表与热学有关,右边商代表温度T除以热量Q,熵读商,议遂决,沿用至今,人咸称善。这是译名一法之范例,中外文字不同,不必拘泥于外文。
我国物理学名词的审定由中国物理学会在当时国立编译馆统一组织下开始的。中国物理学会是1932年成立的,设立三个委员会,名词审定委员会是其中了一。翌年在上海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内召开第一次审查会议。到会者有丁燮林、何育杰、严济慈、吴有训、杨肇燫等及编译馆人员,我任记录。杨肇燫对此工作最为积极,每日必到。记得当时议及damping一词,有译减幅、阻迟等说,总觉未妥。翌日继续开会,杨肇燫一到会即云,昨日忽得一“尼”字有逐步减阻之意,众咸称善,遂定译为“阻尼”,采用至今。杨肇燫认为stress与strain两词译为应力与应变不妥,盖应力无单位面积受力大小含义,他建议分别译为胁强和胁变。而pressure则应定为压强而非压力。
抗战期间有少数物理学者暂避上海,如杨肇燫留守前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陆学善留守暂迁上海的前北平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此外还有王福山、叶蕴理、许国保等。这些有良心有骨气的中国科学家,虽与内地不通讯息,工资断绝,生活艰难,但不甘事敌,乃由杨肇燫发起乙酉学社组织。他们商定译述的丛书大都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的著作。他们在译述过程中对物理学名词十分斟酌。例如陆学善译的《力学概论》和《柔体力学》两节,如遇一个新名词,必在每页脚注将原文注出,使读者知道译名的由来。杨肇燫和陆学善等人还借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每周集会一次,共同商讨物理学名词的译审工作。如crystal一词,曾译“结晶”,其义未确,改译为“晶体”。而crystalliza-tion则译为结晶。又lattice原译为“晶格”,改定为“点阵”,其义更为贴切。乙酉学社自抗战时期至解放之前,杨肇燫、陆学善等人在审定物理学名词中积累了数千词条,对解放初期成立的“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中的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回首前尘,前辈科学家在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中做出的贡献,将永为后人所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