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大会发言 • 上一篇    下一篇

土壤学名词审定的点滴经验和改进意见

姚贤良;曹升赓   

  1. 土壤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 出版日期:1987-06-15 发布日期:1987-06-15

Some Experiences and Suggestions of Examining and Unifying the Pedology Terms

Yao Xianliang, Cao Shenggeng   

  • Online:1987-06-15 Published:1987-06-15

摘要: 根据1985年4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通过的两个条例的规定和大会精神,中国土壤学会即进行筹备,经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商定,于6月在南京正式成立土壤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暨召开第一次名词审定工作会议。委员会由全国土壤学界代表不同专业的21名专家学者组成。
第一次审定会议前,筹备组进行了较充分的准备,收集有关资料,初步提出了一个土壤学名词讨论稿,供代表讨论时参考。
鉴于近代土壤学涉及的分支学科和名词范围较广,一致认为宜设立若干与中国土壤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相应的小组开展活动。先按各审定小组收词、定词,然后由委员会汇总、讨论、筛选、增补和定词。经过一年的努力,于1986年5月召开第二次审定工作会议。根据汇总的讨论稿筛选出土壤学基本词1690条,增补46条,共审定1736条,占讨论稿名词数的47.3%。其中加注释的为109条。定为土壤学名词草案,打印寄送全国有关土壤学家和兄弟分委员会进一步审议、征集意见。委员会将全部反馈的意见进行逐条整理、汇总。于1986年12月召开第三次审定会议。经过委员们的反复推敲和充分讨论,本着收词原则,最后审定1626条作为土壤学第一批基本名词,其中加注78条。通过两年多的工作,我们有下列点滴体会和改进意见,今提出供参考。
一、点滴体会
(1)明确名词审定的意义和指导思想
土壤学名词审定具有较好的基础。早在30年代,老一辈的土壤学家就对名词的统一作了大量工作。建国后又陆续多次出版英汉和俄汉土壤学词汇。1985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又增订了约有3万词条的英汉土壤学词汇,作为工具书即将出版。因此,对土壤学名词的收集和审定已有较好基础。但在分委员会成立之初,由于对名词审定的意义和指导思想并不很明确,多数委员仍将其与编词典联系在一起。通过学习两个条例和反复讨论,使我们的认识从“编词典”的思想转到“从事名词的审定和统一”的正确指导思想。大家有了共同语言,对提高收词质量和加快审定步骤起到重要作用。
(2)确定收词原则加快审定速度
指导思想明确后即讨论土壤学名词审定范围和原则,经过两次审定会议的讨论,共同明确了几条审定原则:
1)收集土壤学的基本名词为主,对土壤学中虽常用,但明显属于其他学科的名词不予审定。
2)与其他学科交叉,但主学科归属仍不太明确的名词暂不收入,留待第二批名词审定时商定解决。
3)涵意暂不明确或定义有争议的名词暂不审定。
4)有明显区域性、本国尚未通用的名词暂不收入。
5)名词应尽量反映当代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对一些新概念和易混淆的名词加注简明的定义性的释文。
6)对同义词,只审定一个常用的基本词。
7)基本名词中的某些细分名词,用字串解决。如植物营养中的有效磷、钾、钼……等名词,定义为有效养分,以包括所有的有效营养元素名词。
8)在基本名词范围内订名应求统一,例如与factor有关的名词,在土壤学名词中存在××因素或××因子两种。经讨论认为统一用“因子”较好。
原则确定后,就需抓紧时间推进工作。因为土壤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全部成员都是业余从事这项工作的,不少委员身兼数职,本职工作十分繁忙。因此,委员会要求名委员在保证收词质量的基础上,尽量抓紧工作,否则一拖可能达数年亦完不了任务。
(3)多层次征求意见,集思广益
土壤学涉及的面较广,与农、林、牧、水利、地理、环境和生态等学科关系密切。中国土壤学会的会员近万,各方面的专家都有。只由21人组成的班子进行名词审定,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审定名词的最终目的是要被最广泛接受和应用。仅少数人作出的规定,能否为广大土壤工作者采用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为此,委员会决定第二次会议上确定的名词草案进行多层次广泛征集意见。分三个层次寄发:(1)土壤学界的老前辈,他们早在30年代就从事土壤学名词的统一工作,德高望重。(2)中国土壤学会现任理事,他们代表着当前土壤学界最活跃的部分,工作经验丰富,对本人所参与的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3)有关自然科学名词分委员会。共寄出107份“草案”,一个半月内收到79份回复,回收率高达74%,意见和建议638条。说明国内土壤学工作者和兄弟分委员会对名词审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4)委员会的年龄结构较好,是一个实干班子
委员会21个成员中有德高望重、土壤学知识和工作经验丰富的年龄在65岁以上的土壤学家4人,占19%,在土壤学各学科领域具有相当水平和影响的55-65岁间的专家教授共12人,占57%;年龄相对较轻,在55岁以下的土壤学专家5人,占24%。因此,是一个以中老年为主的班子,他们都亲自收词,并广泛与周围同行接触、讨论,尊重老科学家意见,倾听后起之秀的建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讨论中条条框框较少,固执己见不多,学术气氛活跃。
二、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
1.由于委员的代表面尚不够广,收词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涉及本学科领域的土壤分析测试和土壤遥感技术方面的词条基本未收入。个别委员因工作繁忙,影响了某些领域的基本词条的收集和审定。这些均有待审定第二批名词时弥补。
2.由于委员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和不同单位,并各自都有许多工作。虽然每次召开审定会议的时间都事先商定及预发通知,但在开会时委员仍不能全部参加,第一次审定会,参加委员刚过半数;第二次会议亦有不少委员因事未能出席会议。只有第三次审定会议除两位委员没参加外,其他都出席了,这次讨论的气氛也最好。由于有的委员没有参加全过程,对前后讨论情况衔接不起,影响讨论时的共同理解。看来,根据土壤工作者野外工作较多的特点,会议时间安排在年底或年初较妥。
3.结合学会的专业活动而开展工作不够
只有土壤侵蚀和土壤生物组的土壤微生物部份两个审定小组结合学会的专业学术活动对所收集的名词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效果很好。其他审定小组由于在此期间没有相应的专业学术活动,所以都是采用通信方式进行收词或征集意见。看来,应尽量利用学会举行的专业学术活动开展名词审定工作。
4.组织工作欠完善
虽然在第1、2次审定会议上准备了一些必备的工具书或参考书,但在第3次审定会议时,组织会议的未能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影响对少数名词的英译审定,只能留为待查。今后会议,特别是最后一次审定会议应准备充分的参考资料,以利及时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