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度
Zhou Gongdu
摘要: 在近二十多年的化学文献中,经常出现agostic bond或agostic attraction等新词,并用化学式C—HM(或X—H
M,X=C,B,N,Si)表示。这种用半个箭头“
”表示的化学键,是过渡金属原子(M)利用它的空轨道接受X—H共价σ键上的电子形成的一种弱的化学键。
我在《结构化学基础(第3版)》[1]以及《化学辞典》[2]中采用了“抓氢键”作为“agostic bond”的中文名称,并对它加以详细解释。下面录出《化学辞典》中“抓氢键”词条的内容:
“抓氢键agostic bond用C—HM或B—H
M表示,M代表过渡金属原子,半个箭头表示M原子用它的空轨道接受从C—H σ键或B—H σ键上的电子形成的三中心二电子键。抓氢键和常规的X—H… 氢键不同:第一,氢键中的H原子是和电负性高的Y原子相吸引,而抓氢键中金属原子M的正电性越强,吸引力越大;第二,氢键是三中心四电子体系,而抓氢键是三中心二电子体系。agos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抓住紧靠其近旁’,故用‘抓氢键’名词。C—H
M键消弱了C—H σ键,在金属有机反应中,能使H原子转移到金属原子上,容易进行消除反应。”
最近我阅读了张中岳和段晓芳[3]关于《化学新词Agostic命名“元结”的背景及过程》的文章。使我更详细地了解agostic 一词来源的历史背景,了解两位作者为中文译名命名的过程和思路。他们认真地从中国文学典雅古朴的诗词名句中撷取“元结”二字作为agostic的译名,以图达到与原义一致而又古雅的科学名词,推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但从科技名词的科学性和简明性看,我对他们将“agostic”一词译为“元结”则不表示认同,理由如下:
第一,对X—HM类型的化学键,按科技名词应译为“××键”,使读者一目了然。由于这一类化学键是专门描述X—H σ键电子和M原子轨道间形成的一类弱化学键,氢原子在其中起关键作用,应当在名词中同时包含“氢”和“键”两个字。而常规的氢键(X—H…Y)和它(X—H
M)又有本质的差别。考虑希腊文“agostic”的本义为“抓住紧靠其近旁”[4],故用“抓氢键”一词。从“抓氢键”一词出发,将agostic译成“抓氢”构成一类“抓氢”词条,衍生出其他的词,如抓氢作用(agostic attraction)、抓氢效应(agostic effect)等。
第二,抓氢键(agostic bond,X—HM)是表示X、H和M等原子之间因轨道叠加形成的化学键,它和其他各种类型的化学键是一致的、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存在于原子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不应当在命名时将agostic特殊地用“元”字表达为“原来就存在的一种结合作用”,以免给读者造成一种误解,以为其他的化学键和抓氢键有本质上的差别。一个英文名词的来源有其历史背景,翻译时加以了解探讨,目的是使译名更符合科学实际,但若过分偏离其内涵的共性就不对了。例如将agostic看作“原来就存在的”、“本质上存在的相互作用”或“元者始也”等特殊的和一般化学键不同的键就不恰当了。
第三,“结”字在化学中常用作英文“knot”的译名,如三叶结(trefoil knot),用以描述链形分子的缠结形式,在抓氢键X—HM中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结”字也作为结合或连结的简称,但放在形容词agostic中,将agostic bond译成元结键,这时,结表示结合,键也是表示结合,这种重复的命名方式,就不如抓氢键更为科学而又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