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规范化园地 •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胞宫”名词选定的讨论

张志斌   

  1. 中国中医研究院
  • 发布日期:2005-03-15

Discussion on the Selection of Term Baogong

Zhang Zhibin   

  • Published:2005-03-15

摘要: 中医药学名词中,表述“女性孕育胎儿与定期产生月经的内生殖器官”这一概念的名词较多,使用较为混乱,必须做出取舍。最早的命名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称为女子胞,但此词在以后的中医学书籍中使用不多。后来又出现了“子宫”、“胞宫”、“子脏”等多种称谓,根据现今的中医妇产科临床使用情况及现行的国家标准来看,“胞宫”一词使用为多。而且,此名词也比“女子胞”更为上口,更容易理解与交流。因此,选择为“胞宫”作为正名,比较合适。
在中医药学名词中,表述“女性孕育胎儿与定期产生月经的内生殖器官”这一概念时,所用的名词比较多。从古文献方面来看有女子胞、子宫、胞宫、子脏、子处、胞、胎宫、胞胎等名词。现代中医著作中该器官的名词也很混乱,即使在最新一版的高等中医院校教科书中,仍然使用三种不同的名词。因此,必须要对此做出取舍。
一、源流考释
为女性孕育胎儿及定期产生月经的内生殖器官命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天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1],称为“女子胞”。但此后不久的各种医书,并未使用此名,而是提出了不同的其他名词。如相隔不远的《神农本草经·紫石英》提出:紫石英,治“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2]”。此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提出:“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3]。”晋·王叔和《脉经·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提出:“肥人脉细,胞有寒,故令少子。其色黄者,胸上有寒[4]。”隋唐时期,相关的称谓仍然比较多,仅在《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就可以看到不同的几种名词。“胎痿燥候”中:“胎之在胞,血气资养,若血气虚损,胞脏冷者,胎则翳燥痿伏不长[5]。”在《备急千金药方》、《外台秘要》及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所收录的许多魏晋隋唐医书中也同样有“子脏”、“子宫”、“胞”等多种名词。在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经效产宝》还提到:“热毒之气,侵损胞胎,遂有堕胎漏血[6]。”但现存隋唐医书的共同特点是没有使用“女子胞”一名。
宋代,是中医妇产科学飞跃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期不仅官定医学分科中出现了妇产专科,而且,出现了一批妇产科专著。较早出现的还是与唐代《经效产宝》类似的只包含胎产内容的产科专著,如张声道《注解胎产大通论》、郭稽中《产育宝庆集》、朱瑞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等等。其中《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提出:“因胎肥流饮不化,注入胎宫,与血相搏,子不安静,故气不上升及胎触心络,遂有胎痫之证[7]。”然而“胎宫”一名,后世使用也很少。至南宋嘉定庚辰(1220)年出现了第一部包括经带胎产全部妇产科内容的专著,齐仲甫的“女科百问”。这部书的“第六十二问”:“产后伤风,热入胞宫,寒热如疟[8]。”提出了“胞宫”一词。不久,同是南宋的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也使用“胞宫”一词,因同样是用在妇人妊娠温病方之黄龙汤方证中,可看作是对《女科百问》一书的引用。
至明清时期的医学著作中,可以看到以上几种名词并存的情况。但“胞宫”一词的概念肯定是更加明确了。如明末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淫浊与带下不同者,盖白带出于胞宫,精之余也;淫浊出于膀胱,水之浊也[9]。”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清妇产科医著中,同样极少使用“女子胞”一名。
建国以来,关于这一名词的选择使用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方面,自1964年普通中医学院试用二版教材提出以“胞宫”作为这一女性内生殖器官正名[10]之后,在现代中医妇科学界基本形成共识。尤其是在妇产科生理病理的表述中,由于中国语言文字的发音习惯,以“胞宫”一词来组成病机表述用语、证候表述用语,都远较“女子胞”一词更为上口,而且“胞宫”一词也更为现代人所理解接受,与其他学科也更容易交流。但是,因为出于对中医经典著作《内经》的尊重,在中医基础理论学界还是主张以“女子胞”作为这一器官的正名。正因为如此,在最近一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的不同课程教材中,对此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学基础》认为应以“女子胞”为正名,《中医妇科学》认为应以“胞宫”为正名[11]。这种一套教材,两种观点的情况肯定是需要纠正的。
二、选定的依据
虽然《内经》最早以“女子胞”为这一器官命名,实际上,据现存的文献看来,在同时期或此后,极少有古代医家使用此名,偶尔只在诠释《内经》时谈到。如《神农本草经》称“子宫”,《金匮要略》称“子脏”,《脉经》称“胞”及“子脏”等等,直至宋元明清许多有影响的妇科著作,有称“胞宫”、“子宫”、“子脏”、“胞”、“胞胎”等等,但基本上均不称“女子胞”。医学术语的发展变迁是极其正常的情况,没有必要固守古代医家就基本不用的《内经》用语。
而“胞宫”一词由《女科百问》、《妇人大全良方》提出,此二书是现存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经带胎产内容完整的妇产科学专著,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胞宫”一词被提出之后,明清时期有一些很有影响的妇产科专著,如《景岳全书·妇人规》、《胎产心法》、《温病条辨·解产难》等等,使用“胞宫”一名。
我国目前已出版使用的标准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均以“胞宫”一词来表述这一器官的病理病证。最近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今日中医妇科》均主张以“胞宫”作为这一器官的正名。这说明在中医妇科临床实践中用“胞宫”为正名已达成共识。
此外,由于中国语言文字的发音特点,以“胞宫”一词来组成病机表述用语、证候表述用语,不仅已经是习惯,而且在发音上远较“女子胞”一词更为上口,因此也更为易学、易记。而且“胞宫”一词更容易为现代人所理解接受,也更容易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
三、结论
目前,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工作的性质决定,必须只能选定一个词作为该器官的正名,鉴于以上依据,选定“胞宫”作为正名;“女子胞”、“子宫”作为又称;淘汰“子脏”、“子处”、“胞”、“胎宫”、“胞胎”等旧名。

Abstract: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There were many terms expressed the concept of uterus,referring to the organs for menstruation and pregnancy.People were confused by the usage of these terms.So it was necessary to standardize its title.The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