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

• 规范化园地 •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医名词英译:应用系统化原则的翻译模式

Nigel Wiseman魏迺杰,英国;许权维 译   

  1. 台湾长庚大学中医系
  • 出版日期:2004-12-15 发布日期:2004-12-15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Terms:A Scheme Based on Integrated Principles

Nigel Wiseman   

  • Online:2004-12-15 Published:2004-12-15

摘要: 虽然近几十年来中医已广受西方国家的欢迎,但还未有规范化的中医英文词汇。中国传统医学的词汇极为庞大复杂,在《中医大词典》[1]中即收词逾30000个,因此,在任何译入语中制定对应词汇必然工程浩大,规范化的过程亦将极为复杂。曾经有许多中医汉英双语词表问世,但其所用的翻译方法不一,而且在翻译法则上大都缺乏系统化的总纲领。大部分英文教科书和临床文献都不采用已出版之双语词汇表中的词汇,而大部分西方翻译人员顶多在其出版物中附上名词双语对照简表。值此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致力于中医词汇英译规范化之际,本人愿意就中医词汇的英译提出个人的翻译模式。此一模式的产生系参酌其他领域的翻译实务,并已经由中医现代与古典文献的英译实务所建立的词汇体系加以检视。
在译入语中创建词汇有诸多方法可供运用,最基本的四种方法:一为使用现有的名词;二为借词,亦即借用译出语的名词直接音译;三为仿造;四为根剧原文定义造新词。创建某一领域的词汇时,每每数法并用。而检视其他领域的名词翻译实务,可发现不同类型的名词应用不同的方法,至于要结合哪些翻译方法由译入语的性质而定。仔细检视各领域的翻译实务,有助于找到运用不同翻译方法的规律及选择最适合中医名词英译的方法。
西医名词翻译为名词翻译做了良好的示范。一般而言,非专业名词(即一般百姓所知的日常用语)以译为译入语中相对应的非专业对应词为原则。当解剖术语由拉丁文译成其他语言时,如nasus、os、cor及genu等非专业名词则翻译成英文nose、mouth、heart与knee,在德文则译为Nase、Mund、Herz和Knie。当中国引入西洋医学时,亦采用非专业对应词的“鼻”、“口”、“心”、“膝”。非专业名词翻成译入语中相对应的非专业名词,是很自然的选择,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采用非专业对应词有助于一般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沟通。
翻译一般人所不熟悉之专业术语所用的方法则视译入语而定。英文的pelvis、iris、vomer、atrium、cecum乃直接借自拉丁文,而德文的Becken、Regenbogen、Plugscharbein、Herzvorhalle、Blinddarm和中文的骨盆、虹膜、犁骨、心房、盲肠皆为以仿造法所译成。使用借词法或仿造法,取决于译入语是否易于借用外来语。自从医学名词由拉丁文翻译成英文以来,英文已惯于借用拉丁文与属拉丁语族的法文的词汇。因外来语对讲德语和汉语的人来说既晦涩难懂又饶舌难念,所以德文与中文较不易借用外来语。
有时候,仿造翻译法并不适用。当解剖学词汇拉丁文的ventriculus(即英文的ventricle,即心室)翻成德文时,并未根据该名词的字面意思——“小肚子”来仿造名词,而是创造新名词Herzkammer。这可能是因为采用“小肚子”来代表心脏某一部分是将人体某部位的名称当作人体另一部位的命名,会造成混淆。所采用的Herzkammer比较理想,此与Herzvorhalle(心房,atrium)相同,皆为以建筑结构来比喻。制定中文解剖学词汇时,就将ventriculus翻成“心室”,而“心室”一词大概是中文借日文,日文借德文的结果。仿造翻译较非文义翻译常用得多,此乃因为在名词翻译时创造名词,译出语名词是很重要的先例[2],再者,翻译人员与其他通晓汉英语言的人亦较容易联想到译出语名词,因而减少查词典的次数。然而,在西医名词翻译上这种根据定义造新词而不根据字面上意义所造的新词占少部分,解决采用仿造法无法产生理想对应词的另一途径,就是将译出语的名词直接音译。虽然很多语言无法融入大量外来语,但仍可以偶尔借用外来语。西医名词译成中文时,无法意译者则采用音译。譬如名词中含有医生名字的“唐氏病征”(Down’s syndrome)、“拉蒙氏点”(Ramond’s point)以及“吗啡”(morphine)、“阿司匹林”(aspirin)、“可的松”(cortisone)等药品名。当仿造为主要翻译方法时,借词音译通常是最后考虑使用的方法。
中医名词英译可应用西医名词翻译的模式。一般用语的非专业名词可翻成译入语中相对应的非专业名词,如“目”、“口”、“肝”和“肘”译为eye、mouth、liver和elbow。专业名词要采用借用译出语的名词音译或使用仿造的方式,取决于译入语能否大量接纳外来语,由于英文没有借用大量中文字词的习惯,所以只好用仿造法。一般认为科学专业名词翻译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仿造法[3]。因为大部分中医所观察的都是自然界与人体可见的事物与现象,其词汇则采取人与自然界的形象,多半很容易翻译,因此前述的模式很容易应用于中医英译。此外,用仿造来处理专业名词不仅受到词汇学专家的认可,也是文献学家处理翻译上棘手问题的好办法[4,5]。在概念不清或所指不明的情况下,除借用原文名词之外,仿造是惟一可用的翻译方法。以任一非文义翻译方法来翻译“三焦”或“命门”,便很容易把一未经公认的翻译结果强加于外国读者。
虽然上述的翻译模式依循了一般的翻译习惯且易应用于中医名词的翻译,但未为每一位从事中医名词英译者所采用。尽管此一模式深受西方著名的中医史学家Paul Unschuld和笔者的推崇,却未充分获得中国名词翻译者的青睐,其主要原因是受到西医界的干扰。中国正致力于中西医的整合,并认为中医的国际化就是使国际医学界了解中医存在的价值。翻译人员欲使西方人用他们现有的词汇来体认中医的名词,这种干扰在西方国家并不常见。以下笔者将讨论主要的争论点,并就不采用其他领域公认之正规翻译方法者的论点提出个人见解。
中医名词英译最基本的问题在于是否需要固定的英文对应词。某些颇具影响力的英语系翻译人员认为中医术语多为一般中国人所了解,不能视之为“专有名词”,因此根据不同语境可采用不同的翻译词。他们认为中医名词中有许多具多义性,难以翻译,而且不同翻译人员所采用的不同的译词能使读者理解不同方面的概念,因此反对名词规范化。这些忽视名词重要性的翻译人员仅在其著作的附录中列出少量关键词,但不发表收集大量名词的双语词典(例如Bensky[6]及Maciocia[7])。他们如此做,可能因为词典编纂的工程浩大;也可能是因为在西方国家里,中医是一种替代医学,与其他替代医学一样,像是简单的疗法,不像西医般具有庞大复杂的知识体系。由此可见,在西方国家要完成名词翻译规范化的难度相当高。
有人接受中医有其专有名词,但似乎不认为在名词翻译上有必要维持一致性。某些名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则翻译时难免要制定不同的英文对应词来表达,例如“苔滑”中的“滑”字代表一种视觉特性,为glossy之意,而“滑脉”中的“滑”字则是指一种触觉特性,为slippery之意。但一词多对应词的情况应尽量减少,然而中医英文词汇翻译者却未完全认清此一原则。例如《汉英医学大词典》[8]上,“清热”一条翻译成reducing fever,但其后以“清热”开头的复合词条目中的“清热”却有clearing heat、clearing away heat、removing heat、removing pathogenic heat等各种不同的对应词,这种中文原意相同却制定不同的英文对应词的做法,犹如画蛇添足,亦将使得其他翻译人员对其制定的英文专有名词无所适从。此外,或许翻译人员知道某五个英文名词都对应于同一中文的名词,但外国学生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五个名词可能会认为是五种不同的概念。每个名词特定的意义都应有其特定的对应词,而且此一对应词必须审慎考量,使能运用于整篇文章中。如前面所提到的clearing away heat及removing pathogenic heat只能用在某些文句中,若用来翻译“清热药”则不适合,譬如若翻为pathogenic-heat-removing medicinal则显得过于冗长,相较之下,heat-clearing就简洁多了。有时候很明显可看到因西医学的影响而使用不同的对应词来表示同一个中文名词,在汉英医学大词典中,“风火”翻为wind-fire或wind and fire,则“风火相煽”翻为wind and fire stirring up each other;而“风火牙痛”翻为toothache due to pathogenic wind-fire,然而“风火疬”及“风火眼”却分别翻为acute cervical lymphadenitis及acute conjunctivitis。显见这本词典的编辑们为求与西医的概念一致,却忽略了中医原始的概念。这样的翻译将有损中医概念的完整性,也不利于外国学生学习中医。
至于翻译方法的选择上,最根本的争论在于是否需要系统化的翻译原则。制定专有名词最有效率的方法是先决定一套适用于所有名词的翻译原则,亦即决定每一类名词所使用的翻译方法。透过此一方法,特定名词选择的争论将降至最低。曾有许多翻译者主张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翻译中医名词,但他们很少明确指出何种名词类型应该用何种翻译方法。虽然李照国在《中医英语翻译技巧》中提出各式各样的翻译方法,但未规范每个方法的用法,因而对于名词选择的问题贡献甚微,这便是个显著的例子。最好是将翻译原则系统化,并做成可以指导决定每个名词翻译方法的流程图。
很多人认为中医术语的外文翻译应该尽量采用西医学术语,尤以提倡中西医结合者为甚。而包括笔者在内的另一派则认为,名词翻译应能体现中医概念的特色。“风火眼”的译法是鉴别上述两种分歧意见的好例子。包括《汉英医学大词典》作者在内的许多人认为,“风火眼”相当于西医所讲的acute conjunctivitis(急性结膜炎),故认为在翻译上采用此一名词即可。注重中医概念的完整性和独立性者认为,采用acute conjunctivitis会把西医的急性、结膜、炎症等概念引入中医论述中,而模糊了中医对该病的病因为风与火的理解。翻译古代文献时,若将风火眼译成acute conjunctivitis等于是将现代概念带入古代。在此可以顺便指出,在西医名词翻译成汉语时,根本没有所谓中西医结合的考虑,因此没有人提出用“风火眼”来翻译acute conjunctivitis。当时中国的西医界对中医抱着极为轻蔑的态度,并且极为排斥任何与西医概念相左的中医名词。西方人若要深入了解中医,则翻译过程中确保中医概念是相当重要的,而最好的方法是采用仿造翻译方法。笔者认为,只有在不会混淆中医概念的情况下才能用西医名词来翻译传统中医的名词,譬如用西医名词malaria来翻译“疟疾”即是很好的例子,malaria是古老的病名,来自于意大利文,其原义为“恶气”(bad air),与中医的“山岚瘴气”颇为接近,是古代西医对其病因的认识,并未反映出任何现代的医学知识。
中医英文名词的制定上还有另一个争议存在,那就是李照国所提议的采用希腊文与拉丁文词根来制定某些中医英文名词[9],如“风气内动”翻为endoanemobatia、“肝脾不和”翻为hepatosplenoatacia。虽然有许多西医英文名词是如此形成的,但中医名词所需要用到的字根,如anem-风、-atacia不和、hygr-湿,连对讲英文的西医生来说都很陌生。同时,因为只有复合性名词才用到希-拉词根,而翻译单一名词时,还得用一般英文,所以这样的翻译方法将导致双重对应词。若以一般英文词组成复合性名词,如wind qì stirring internally(风气内动)、liver-spleen disharmony(肝脾不和)等,对英文读者来说就像中国人理解中医名词一样,能够望文生义。仿照西医制定英文名词的方式来制定中医英文名词并不可取,所以李氏所制定的中医英文名词并未被西方国家的教科书或临床文献采用,而且在他近期所发表的翻译作品中已大幅减少使用希-拉词根的词汇了[10]
基于中医具有为数众多的词汇,且每个中文名词都应该有其英文对应词,确立了笔者的翻译模式。该模式是选定对应词程序的系统化原则。非专业名词翻成译入语中相对应的非专业名词,而翻译专业名词则主要采用仿造法。当仿造法不能产生合适的译入语名词时,可根据原文定义来制定新名词或用汉语拼音音译。鉴于翻译过程中维持完整中医概念的重要性,在不会模糊掉中医概念且不会引入西医概念时,才可使用西医专业术语。以下五点为笔者的翻译原则,并就每一项举例说明:
1.非专业名词宜以非专业对应词翻译:鼻、口、心、胃、膝、发、风、寒翻为nose、mouth、heart、stomach、knee、hair、wind、cold。
2.专业名词宜以仿造翻译为主:身体部位:命门life gate、血室blood chamber、精关essence gate、三焦triple burner、卫defense。症状:骨蒸潮热steaming bone tidal fever、恶风aversion to wind、倦怠乏力fatigue and lack of strength、小便清长long voidings of clear urine、惊悸fright palpitations、腹痛拒按abdominal pain that rejects pressure、胎动不安stirring fetus、弦脉stringlike pulse、革脉drumskin pulse、结脉bound pulse、五心烦热vexing heat in the five hearts。病名:头风head wind、鼻渊deep-source nasal congestion、历节风joint-running wind、鹤膝风crane’s-knee wind、梅核气plum-pit qì、奔豚running piglet、水肿water swelling、痰核phlegm node。证候各称:湿热下注damp-heat pouring downward、肝风内动liver wind stirring internally、命门火衰debilitation of the life-gate fire、肾气不固insecurity of kidney qì、心肾不交noninteraction of the heart and kidney、肝气犯胃liver qì invading the stomach、外感寒邪external contraction of cold evil、伤食food damage、宿食abiding food、痰浊上扰phlegm turbidity harassing the upper body、热结heat bind。治法:辛凉解表resolving the exterior with coolness and acridity、疏风泄热coursing wind and discharging heat、滋阴解表enriching yīn and resolving the exterior、清热解毒clearing heat and resolving the exterior。
3.仿造法未能产生合理对应词则根据定义造新词:证pattern、穴point、饮rheum、脘stomach duct、痹impediment。
4.尽量少用音译:阴yīn、阳yáng、气qì。
5.西医名词限于可确保中医概念完整且不引入西医概念之处使用:龟头glans penis、舌苔tongue fur、半身不遂hemiplegia、遗尿enuresis、疟疾malaria、痢疾dysentery、疫epidemic。类似于西医的拉丁文名词译成德文或欧洲语言名词译成中文所应用的模式。
上述翻译原则为名词翻译的大纲领,因篇幅所限,许多细节无法在此详细说明。但有一点要指出,就是在宜使用非专业对应词和仿造翻译方法时,常发现译入语中有数种意思颇为相近的字词可以选用,而在这种情况之下,选出最贴切对应词的最好方法,就是采用所谓“比较成分分析法”(comparative componential analysis)。根据此方法,译出语名词和译入语各种可选用对应词的语义成分可以比较,以便决定哪个对应词最恰当。例如,“卫气”一词曾有人译成defense qi,也有人译成protective qi,而应用比较成分分析法时,就很容易看出,defense是最贴切的对应词。

比较成分分析法还有一个用途,就是处理多义名词的翻译问题。中医有很多核心用字,以不同语境有不同意思。譬如“滑”可以形容脉,也可以形容舌头。为要尽量保持词翻译上的一致性,“一字多译”的现象要尽量控制。“滑”可以指触觉的特性,也可指视觉的特性,而触觉的“滑”是等于英文的slippery,视觉的“滑”是等于英文的glossy。
笔者所提出的中医词汇英译模式与其他科学领域名词的汉译完全相同,符合词汇学专家与文献学专家的最高标准,能很好地体现中医的特色。以仿造为主的翻译模式可产生明白易懂的英文词汇,有助于翻译人员使用。此外,这些词汇的使用已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不断地改进,前后已出版三本英汉双语词典[11~13],是至今出版过最大量的中医英文词汇,这套词汇已为许多翻译人员采用,其翻译作品的总量远远超出应用其他词汇书籍者。
曾提出双语中医词表的翻译人员之间的意见分歧,在于以西医名词来表示中医的概念可到何种程度。用西医名词表示中医概念的方法试图让中西医之间有良好的沟通,但也会危及译入语所表达中医概念的完整性。译作中,中西医概念间的关系可在需要处加注来说明,而无须在名词上与西医接轨。
①意为:译出语名词的词义对译入语名词的定名有较强的影响力,会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编辑注